大鼠慢性鼻-鼻窦炎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作者简介:

高下,Email:xiagao213@yahoo.com.cn.


Development of a rat model of chronic rhinosinusitisand observation of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摘要:

    目的 建立大鼠慢性鼻-鼻窦炎模型的成熟方法,观察模型建立过程中各阶段炎症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A、B、C、D组)和对照组(E),实验组分别将膨胀海绵片置入大鼠左侧鼻腔,距离前鼻孔约15 mm,位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悬浊液左侧鼻腔内灌注。于术前及术后3 d、4周、8周、12周行内眦静脉/腹主动脉取血查血常规。实验组分别于术后3 d、4周、8周、12周处死,解剖并取双侧上颌窦黏膜行病理切片及双侧鼻腔分泌物培养。对照组直接处死,取双侧上颌窦黏膜行病理切片及双侧鼻腔分泌物培养。结果 大鼠慢性鼻-鼻窦炎造模过程中,实验组术后3 d、4周、8周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值均显著高于术前和对照组(P<0.01),并在4周之内保持高水平。术后12周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值较术前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大鼠95.7%(44/46)发生鼻中隔穿孔,多位于鼻中隔前下部,术后3 d内即可发生。解剖发现3 d以上各实验组双侧鼻窦均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术后8~12周各鼻窦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病理切片显示,术后第4~12周,实验组左侧上颌窦黏膜炎症由亚急性向慢性迁延。C、D组右侧上颌窦黏膜8、12周同左侧上颌窦黏膜有相似程度的炎症。分泌物培养显示,术后第4周36.4%双侧鼻腔均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培养结果均为条件致病菌。术后12周所有培养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66.7%的双侧鼻腔培养为条件致病菌,其余未检出细菌。结论 鼻腔膨胀海绵填塞可有效建立大鼠慢性鼻-鼻窦炎模型,术后约4周的急性期,逐渐转向慢性炎症,至12周形成稳定的慢性炎症。此时是进行进一步干预研究的成熟时机。细菌感染与慢性鼻-鼻窦炎的炎症持续状态并无明确相关性。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俞晨杰 陆玲 顾亚军 崔昕燕 高下.大鼠慢性鼻-鼻窦炎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1,17(6):419-424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1676
  • 下载次数: 2119
历史
  • 在线发布日期: 2011-12-31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