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8(1):1-4.
摘要:目的 探讨基因芯片在耳聋基因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扬州市聋哑学校21例8~18岁的耳聋患者中4个耳聋相关基因上的9个热点突变进行检测,包括GJB2(35delG、176del16、235delC及299delAT)、GJB3(C538T)、SLC26A4(IVS72A>G、A2168G)以及线粒体12S rRNA(A1555G、C1494T)。结果 SLC26A4突变阳性率为38%(8/21),其中IVS7-2A>G杂合突变7例,IVS7-2A>G与A2168G杂合突变1例;GJB2突变阳性率为19%(4/21),其中176 del 16杂合突变〖CM)〗1例,299 delAT杂合突变1例,176 del 16与235 del C杂合突变1例,235 del C纯合突变1例。结论 基因芯片是一种筛查耳聋基因的高效、经济、简便、灵敏及特异性方法。
2012, 18(1):5-9.
摘要:目的 研究喉癌组织中Surviv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与喉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探讨其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72例喉癌组织及10例喉正常黏膜组织中Survivin和VEGF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 Survivin和VEGF在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均高于喉正常黏膜组织(P<0.05);Survivin和VEGF的表达与喉癌组织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无关(P>0.05);Survivin和VEGF在喉癌组织的表达呈正相关(rs=0.577,P<0.05)。结论 喉癌组织中Survivin和VEGF的表达和喉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2012, 18(1):10-14.
摘要: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联合表皮生长因子(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EGF)诱导上皮向间质转化对人喉癌细胞株Hep-2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应用TGF-β1单独刺激和TGF-β1联合EGF刺激人喉癌细胞株Hep-2后24、48 h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动态变化。应用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及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上皮钙依赖黏附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 ① TGF-β1单独处理48 h组和TGFβ1联合EGF处理24、48 h组均能刺激喉癌细胞株Hep-2发生细胞形态改变。②TGF-β1联合EGF处理组无论是24 h还是48 h,其Hep-2细胞的侵袭能力都明显强于相同时段TGF-β1单独处理组(P<0.05);TGF-β1单独处理48h组细胞侵袭能力又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③TGF-β1联合EGF处理组E-cadherin的表达降低,而Vimentin表达却明显上升。结论 EGF能够协同TGF-β1诱导上皮向间质转化,从而使喉癌具有更强的侵袭能力。
2012, 18(1):15-19.
摘要: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下鼻咽癌黏膜微血管形态的特征性表现。方法 选取我科2009年12月~2010年9月在门诊行电子鼻咽喉内镜检查,NBI模式下鼻咽局部疑为癌变并行活检的患者94例,根据局部是否隆起将上述患者分为平坦组与隆起组,计算NBI技术对上述两组患者鼻咽癌诊断的阳性预测值,并作统计学比较,评估NBI模式下鼻咽癌与非癌变黏膜微血管的形态学特点。结果 NBI模式下鼻咽黏膜血管分为黏膜下血管(submucosal vessels, SV)、树枝状血管(branching vessels, BV)以及上皮内乳头状毛细血管袢(intraepithelial papillary capillary loop, IPCL)3类。黏膜下层血管有2种形式,即正常型和扩张型;树枝状血管有3种形式,即正常型、僵直扩张型及弯曲扩张型;上皮内乳头状毛细血管袢有3种形式,即密集点状扩张型、疏松点状扩张型及迂曲扩张型。各组黏膜微血管形态均有所不同。在本组资料中NBI模式对鼻咽癌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80.9%,其中平坦组为37.5%,隆起组为9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窄带成像技术下鼻咽癌黏膜微血管形态学变化具有特异性,提高对上述血管形态变化的认识可为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庄黎明 蔡耿明 吴贤敏 易自翔 周爱东 李志春 张榕 李忠华
2012, 18(1):20-23.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先天性胆脂瘤和后天性胆脂瘤的表达,探讨其表达差异的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60例中耳胆脂瘤患者,其中先天性胆脂瘤25例,后天性胆脂瘤35例;同时选取同期3例慢性中耳炎手术患者正常耳廓后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胆脂瘤组织中CyclinD1的表达。结果 CyclinD1免疫组化染色在先天性胆脂瘤和后天性胆脂瘤中均为阳性表达,但后天性胆脂瘤中阳性表达率高于先天性胆脂瘤,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yclinD1在正常皮肤中不表达。结论 CyclinD1在后天性胆脂瘤上皮表达增强,可能是炎症刺激所致。
张丽卫 罗碧强 窦晓清 邓意红 曾志梅 李建忠 明小兵 陈贤明
2012, 18(1):24-27.
摘要:目的 对鼻咽癌患者唾液、血清及外周血白细胞中的EBV-DNA进行检测,分析唾液、血清、外周血白细胞中EB病毒的DNA含量与鼻咽癌的相关性。方法 对4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唾液、血清及外周血白细胞中的EBV-DNA进行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结果 EBV-DNA在鼻咽癌患者血清中的检出率为67.5%,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中的EBV-DNA检出率2%(χ2=44.48,P<0.001);鼻咽癌患者的唾液、外周血白细胞EBV-DNA检出率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鼻咽癌患者和正常人的唾液EBV-DNA拷贝数与外周血白细胞EBVDNA拷贝数呈正相关性;鼻咽癌患者血清EBV-DNA拷贝数与TNM分级有关,分级越晚含量越高。结论 EB病毒长期存在于多数人的唾液中,也可存在于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血清EBV-DNA检测在鼻咽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血清EBVDNA拷贝数与TNM分级有关,可在分子水平对鼻咽癌的TNM分级进行补充。
2012, 18(1):28-30.
摘要:目的 探讨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检查在原发性萎缩性鼻炎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实验者中选取25例正常成年受试者为对照组,6例原发性萎缩性鼻炎患者为实验组,分别行鼻声反射(acoustic rhinometry,AR)和鼻阻力(rhinomanometry, RM)测量,获得单侧鼻腔第1狭窄面积、单侧鼻腔第2狭窄面积、单侧鼻腔最小截面积、单侧及总的0~5 cm和2~5 cm鼻腔容积(UV5、UV2~5、TV5、TV2~5)、单侧吸气阻力、单侧呼气阻力及鼻气道总阻力参数,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实验组单侧鼻腔第1狭窄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T=9.189,P<0.05),其余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鼻阻力与鼻声反射检查可为原发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参数。
2012, 18(1):31-33.
摘要:目的 比较低温等离子甲状腺切除术(coblation thyroidectomy, CT)与传统开放性甲状腺切除术(conventional open thyroidectomy, COT)治疗甲状腺腺瘤的疗效,探讨低温等离子甲状腺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 将2008年7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2例甲状腺腺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低温等离子甲状腺切除术,另一组行传统开放性甲状腺切除术。对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和近期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预期手术。CT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COT组(P<0.05),术后第1天COT组的疼痛程度高于CT组(P<0.05);术后3个月COT组的吞咽不适感高于CT组(P<0.05),CT组患者对切口美容的满意度高于COT组(P<0.05)。结论 低温等离子甲状腺切除术安全可行,与传统开放性甲状腺切除术相比较,其微创效果较为理想。
2012, 18(1):34-37.
摘要:目的 探讨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患者Z型腭咽成形术(Z-palatopharyngoplasty, ZPPP)联合颏舌肌前移舌骨悬吊(genioglossus advancement and hyoid suspension, GAHM)术后红细胞的变化。方法 26例腭咽及舌咽平面阻塞的重度OSAHS(AHI>40)患者,同期行ZPPP联合GAHM手术,术后6个月复查血常规,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手术前后各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 术后6个月呼吸紊乱指数由术前(65.58±17.56)次/h降至术后(30.08±23.05)次/h(P<0.01),CT90所占睡眠时间的百分比由术前(30.99±28.13)%隆至术后(15.52±25.55)%(P<0.01),平均血氧饱和度由术前(73.85±28.13)%降至术后(82.77±7.33)%(P<0.01);红细胞由术前(4.85±0.56)×10 12个/L降至术后(4.77±0.53)×1012个/L(P>0.05),血红蛋白由术前(148.54 ±10.51)g/L下降至术后(147.17±11.90)g/L(P>0.05),红细胞比积由术前(42.62±3.01)%下降至术后(42.67±4.16)% (P>0.05)。结论 ZPPP联合GAHM手术对患者的睡眠呼吸通气指数有所改善,而红细胞未见明显变化。
2012, 18(1):38-40.
摘要:目的 观察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糖尿病伴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 将46例Ⅱ型糖尿病伴突发性耳聋患者按其意愿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5例),每组均采用扩血管、营养神经及胰岛素降糖等治疗;治疗组加用经鼓室注射地塞米松(5 g/L),隔日注射1次,共5次,疗程结束(10 d)后复查纯音听阈。结果 治疗组未出现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听力下降,其总有效率(15/21,71.4%)明显优于对照组(10/25,4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糖尿病伴突发性耳聋有效,它可避免全身激素用药的不良反应,作为糖尿病伴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初始治疗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2012, 18(1):41-44.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与传统术式结合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对我科2003年6月~2009年6月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的5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采用单纯鼻内镜手术32例,鼻内镜联合改良柯-陆术式11例,鼻内镜联合下鼻道开窗15例,并对所有患者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随访1年以上,仅3例手术后复发,其余55例在随访期内均未见复发。结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安全且有效的手段,可基本完整保留鼻腔、鼻窦正常的解剖结构。彻底清除真菌团块、术后定期随访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2012, 18(1):45-46.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面裂囊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68例面裂囊肿患者,按囊肿的部位、大小,分别采用经口腔径路行上颌骨囊肿开窗术6例、经鼻腔径路行鼻内镜下揭盖术46例、经口内牙龈沟径路行16例,分析其疗效。结果 68例均获治愈,随访时间13~1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6个月,均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在治疗面裂囊肿时,应根据其大小、病变部位选择不同的术式。
2012, 18(1):47-50.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情况。方法 选取2001~2007年我院收治的慢性鼻窦炎且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手术患者40例行鼻内镜下手术,术后平均随访(5.4±2.0)年,观察鼻窦炎术后哮喘发作情况。结果 术后1年随访结果显示,支气管哮喘治愈6例(15.0%),好转18例(45.0%);术后3年随访结果显示,支气管哮喘治愈18例(45.0%),好转14例(35.0%)。结论 多数慢性鼻窦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后支气管哮喘症状明显改善,部分患者甚至可以治愈。
2012, 18(1):51-52.
摘要:目的 对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支撑喉镜围手术期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的应用。方法 对21例合并有心脏起搏及传导系统功能障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支撑喉镜围手术期植入临时起搏器,观察术中和术后心电图监测记录及临床转归。结果 围手术期起搏器工作状态,窦性心律与起搏心律交替15例,起搏心律6例,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起搏电极术后1~3 d拔出,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合并有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围手术期植入临时起搏器,可有效预防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的发生。
2012, 18(1):53-55.
摘要:目的 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鼻内镜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至4年,治愈77例,好转20例,复发5例。结论 鼻腔鼻窦解剖异常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主要致病因素。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手段,术后复发与手术的彻底性、术后鼻腔鼻窦处理有关。
2012, 18(1):55-57.
摘要: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后再发呼吸困难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气管切开术后再发呼吸困难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经针对再发呼吸困难的原因处理后,除1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呼吸困难均完全缓解。结论 对于气管切开术后再发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积极寻找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2012, 18(1):58-60.
摘要: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测及其对变应性鼻炎诊断的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变应性鼻炎、正常人和非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各100例行薄层涂片和瑞姬染色,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形态及分布程度和阳性率。结果 1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及非变应性鼻炎患者(P<0.01),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和非变应性鼻炎患者(P<0.01)。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鼻腔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对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2, 18(1):61-62.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鼻内镜引导下对83例鼻出血患者进行微波治疗。结果 微波治疗术后随访1~3个月,78例完全治愈,未见复发,5例治疗后鼻腔发干,偶有少许血丝,经局部用药治愈。结论 鼻内镜引导下微波治疗鼻出血能准确找到出血部位,治疗效果好。
2012, 18(1):62-64.
摘要:目的 观察鼻内镜外科围手术期鼻腔分别应用中药液超声雾化和生理盐水冲洗两种方法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慢性鼻窦炎1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中药雾化)与对照组(生理盐水冲洗组)各90例,术前1~2周及术后经鼻内镜检查,记录症状和体征情况。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总有效率87.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围手术期鼻腔以中药超声雾化可明显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
2012, 18(1):65-67.
摘要:目的 探讨含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的膨胀海棉应用于鼻内镜术后鼻腔填塞的效果。方法 对40例鼻内镜术后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分别采用含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的膨胀海棉和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48 h后抽出填塞物,观察患者填塞及抽出填塞物后鼻腔胀痛、头痛、出血程度及黏膜水肿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鼻内镜术后用含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的膨胀海棉填塞鼻腔较凡士林纱条填塞患者不适程度小,出血量少,反应轻。结论 含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的膨胀海棉填塞鼻腔效果较好,可推广。
2012, 18(1):70-71.
摘要:
2012, 18(1):73-77.
摘要:
2012, 18(1):78-80.
摘要: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