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内耳病理学研究技术的进展

      2016, 22(3):169-178.

      摘要 (367) HTML (0) PDF 987.00 Byte (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耳病理学是一门从组织形态学角度研究内耳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及其损害机制的边缘医学基础学科。内耳病理学的样品制备观察技术包括颞骨切片技术、膜迷路切片技术、耳蜗和前庭膜迷路取材铺片技术、内耳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技术、内耳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技术、以及电镜下的超微细胞化学技术等。通过分析各项内耳病理研究技术的发生、发展和现状,并结合实践经验和技术革新经验,深入讨论上述各项技术的优缺点和技术细节

    • >述评
    • CRISPR/Cas靶向编辑技术在遗传性耳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2016, 22(3):179-182.

      摘要 (292) HTML (0) PDF 838.00 Byte (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耳聋是一种常见的公共健康问题,对人类经济和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60%以上的感音神经性聋由遗传因素导致,遗传性耳聋研究一直是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针对新型CRISPR/Cas靶向编辑技术的研究现状,阐述该技术对遗传性耳聋研究的价值,并探讨其未来的应用前景。

    • >论著
    • 前庭神经鞘膜瘤囊性变的治疗策略

      2016, 22(3):183-186.

      摘要 (266) HTML (0) PDF 1.07 K (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前庭神经鞘膜瘤囊性变治疗策略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前庭神经鞘膜瘤697例,其中根据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增强MRI发现为前庭神经鞘膜瘤束性变患者96例,同时从剩余601例中随机抽取96例作为实体肿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性、术中特点和手术效果。结果前庭神经鞘膜瘤囊性变的临床进展明显较实性肿瘤快速,且听力症状较实性肿瘤患者严重,突发性耳聋率较高29(30.2%),囊性肿瘤与面神经粘连较实体肿瘤严重,术后短期两组面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随访时CVS组面神经功能良好率明显低于SVS组(30.2% vs 44.8%,P=0.037)。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复发率方面无差异。结论前庭神经鞘膜瘤囊性变应首选手术切除,对于周围薄壁型囊性肿瘤,如剥离困难无法全切除,应以保留面神经功能为先,采取近全切除等措施,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 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分析

      2016, 22(3):187-192.

      摘要 (262) HTML (0) PDF 1015.00 Byte (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2月6例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6例患者均进行了CT与MRI检查,其中5例患者伴有面神经功能障碍,对此5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对1例面神经功能正常的患者采取严密随访策略。结果6例患者术前均出现了听力下降与耳鸣,其中5例手术患者病理确诊为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径路包括4例迷路径路与1例颅中窝径路,术中发现肿瘤与面神经和(或)前庭蜗神经粘连,难以分离,其中3例由于肿瘤无法与面神经分离行面神经切除重建术,2例患者面神经解剖保留。术后5例患者患侧听力均丧失,术后1年行MRI复查肿瘤无残留,面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患者行MRI检查示肿瘤未生长。结论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可以根据临床表现与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作出诊断;相较于内听道其他常见肿瘤,海绵状血管瘤更易侵犯神经,因此手术时机的选择应更加积极;迷路径路相较于乙状窦后径路或颅中窝径路在处理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上有优势,比较容易进行面神经定位与重建。

    • 我国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病原学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2016, 22(3):193-197.

      摘要 (242) HTML (0) PDF 1017.00 Byte (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我国近年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患者的病原菌谱分布及动态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从1991年1月~2015年5月发表的所有有关CSOM细菌培养的描述性临床研究中文献,共筛选出50篇文献纳入本次研究,累积研究CSOM患者7462例(7521耳)。根据文献资料的中位年限平均分为4组:1990-1995年组、1996-2001年组、2002-2007年组及2008-2013年组。对各组细菌培养病原菌检出率、真菌检出率、前4种细菌所占比例及革兰阳性(G+)菌与革兰阴性(G-)菌比例进行动态分析。结果细菌培养病原菌总检出率86.21%,真菌检出率5.25%。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变形杆菌4种细菌为主;真菌以念珠菌及曲霉菌为主。随着时间推移,细菌培养病原菌检出率逐渐降低;真菌检出率逐渐增高;前4种细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排名首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G+菌与G-菌比例分别逐渐增加和下降。结论我国CSOM患者病原菌谱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变形杆菌为主要病原菌;随着时间推移,细菌培养病原菌检出率逐渐降低,真菌检出率、G+菌检出比例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有增高趋势。

    • 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016, 22(3):198-202.

      摘要 (264) HTML (0) PDF 885.00 Byte (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15年3月就诊且资料完整的785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资料,利用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比较,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85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经过治疗,痊愈135例(17.2%),显效156例(19.9%),有效236例(30.1%),无效258例(32.9%),总有效率67.1%。单因素分析显示,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与性别、患侧、耳鸣、耳闷、高血压和糖尿病无关(P>0.05),而与眩晕、血脂异常、颈椎病和颅脑CT平扫阳性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曲线分型均是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曲线分型均与治疗效果呈直线相关(rs=0.176,0.291和0.20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听力损失程度、伴发眩晕和听力曲线分型均是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突发性耳聋发病年龄越小、不伴发眩晕、听力损失越轻、听力曲线低中频下降型,患者预后越好。

    • 迷路上间隙和后鼓室联合径路面神经减压术治疗 颞骨骨折所致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

      2016, 22(3):203-206.

      摘要 (259) HTML (0) PDF 966.00 Byte (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迷路上间隙和后鼓室联合径路面神经减压术治疗颞骨骨折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11例颞骨骨折引起的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迷路上间隙、后鼓室联合径路面神经减压术。按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价,术前Ⅲ级1例,IV级6例,Ⅴ级4例;术前平均听阈为(54.4±9.6)dB;术中见听骨链中断者5例,所有病例镫骨未见损伤。结果11例均在受伤后4周内手术,术后随访0.5~2年均获得较好的恢复。术后面瘫恢复至I、II、Ⅲ级的分别为4、4、3例。术后平均听阈为(38.0±12.0)dB。5例听骨链中断患者中3例用自体听小骨,2例应用钛合金听小骨,其余6例患者听骨链活动良好,5例保留了后拱柱。结论迷路上间隙和后鼓室联合径路面神经减压术对面神经功能及听力恢复均获满意疗效。

    • 不同脉宽条件下人工耳蜗植入者术中 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的特点分析

      2016, 22(3):207-212.

      摘要 (251) HTML (0) PDF 1.19 K (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脉宽条件下人工耳蜗植入者术中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的特点,分析脉宽与EABR波V引出率和阈值之间的关系,总结不同脉宽条件对EABR波V引出率和阈值的影响,选择更优化的EABR脉宽测试参数。方法无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24例作为实验组,其中耳蜗形态正常12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4例、Mondini畸形4例、共同腔畸形(common cavity deformation,CCD)2例、内听道狭窄2例;筛选条件相近的24例有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者配对作为对照组。应用改装的Cochlear Freedom人工耳蜗及自制的铂铱合金球电极对拟行人工耳蜗植入的两组者术中分别给予50、100、200 μs不同脉宽的电刺激,Biologic Navigator Pro听觉诱发电位仪记录不同脉宽条件下EABR波V引出率和阈值。结果脉宽50、100、200 μs时,EABR波V引出率实验组(均为91.7%)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100%、9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EABR阈值实验组[分别为(183.73±8.96)CL、(151.28±10.05)CL、(120.56±12.82)CL]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5.50±9.14)CL、(142.71±11.45)CL、(110.63±10.24)C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87、16.82、17.64,P均<0.05)。结论蜗内单极刺激能诱发出良好的EABR波形,无残余听力的患者EABR阈值要明显高于有残余听力的患者。相对于脉宽200 μs,50、100 μs时EABR波形波V引出率高;脉宽50 μs波形分化更好、动态范围广,内耳畸形严重可能需要适当加大刺激量(如将脉宽改为100 μs)。

    • 透明化面神经与鼓索神经对于提高人工耳蜗 植入术的安全性研究

      2016, 22(3):213-215.

      摘要 (300) HTML (0) PDF 804.00 Byte (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主动充分透明化面神经、鼓索神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6月在我科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患者,术中均主动充分透明化面神经、鼓索神经,最大程度地开放面隐窝。统计面神经高位、面隐窝狭窄、鼓索神经变异的例数,随访术后是否发生面瘫、面神经刺激症、味觉减退。术后1个月开机调试及跟踪随访11个月至5年。结果614例患者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术中所有患者的面神经和鼓索神经均透明化并完整保留,顺利开放面隐窝后成功植入电极。67例面神经高于水平半规管平面,36例面隐窝狭窄,1例面神经垂直段分叉变异为四支,1例鼓索神经严重变异,横行于面隐窝上中1/2部位。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面瘫、面神经刺激症状及味觉异常等并发症。采用此手术方法后,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学习、辨认耳显微外科结构的培训时间由原来的5周缩短为2周。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主动充分透明化面神经、鼓索神经可以安全有效地开放面隐窝,经乳突-后鼓室-面隐窝径路植入电极,可降低患者面瘫、面神经刺激、味觉异常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人工耳蜗手术的安全性,同时可以促进规培住院医师学习耳显微外科解剖知识。

    • 鼻内镜下经鼻蝶斜坡脊索瘤的手术治疗

      2016, 22(3):216-219.

      摘要 (256) HTML (0) PDF 908.00 Byte (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斜坡区脊索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5年4月收治13例斜坡区脊索瘤患者,运用鼻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位于颅底斜坡的脊索瘤,未能全切除者术后辅以放射治疗,杀灭残留的肿瘤组织。结果经鼻蝶内镜下全切肿瘤6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3 例。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0 例,无明显缓解3例,术后辅助放疗。随访3个月至4年,4例术后2年复发,行再次手术,1例出现脑脊液鼻漏,行漏口修补后好转出院,其余患者肿瘤无复发。术后3例患者症状无明显缓解,患者年龄大,一般情况较差,未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主要位于中,上斜坡的脊索瘤,手术入路短,术中深部结构辨认清晰,相对于其他手术入路,该入路创伤小、安全、用时少,疗效满意。是斜坡脊索瘤治疗的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

    • 虚拟手术辅助的血管化腓骨肌(皮)瓣行 下颌骨精确重建

      2016, 22(3):220-224.

      摘要 (275) HTML (0) PDF 1.24 K (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经虚拟手术辅助的血管化腓骨肌(皮)瓣行下颌骨大型缺损精确重建的患者,评估其术后效果。方法2009年6月~2014年12月对42例不同类型的下颌骨缺损患者术前通过虚拟手术模拟下颌骨节段性切除、腓骨的截开和塑形,来选择最佳的腓骨截开线、骨块塑形的角度和需要切除的骨量。术中使用手术导板再现术前计划,实际重建效果与虚拟手术结果进行对比。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面部外形进行满意度评估。结果42例患者术后随访显示重建的下颌骨均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正常,实际重建效果与虚拟手术结果基本一致。患者对面部外形恢复满意。结论结合义齿修复,虚拟手术辅助的血管化腓骨肌(皮)瓣能精确重建下颌骨大型缺损的理想外形和良好功能。

    • 肥大细胞及其类胰蛋白酶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

      2016, 22(3):225-228.

      摘要 (296) HTML (0) PDF 1.02 K (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对鼻息肉中的肥大细胞及其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MCT)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探讨肥大细胞及其类胰蛋白酶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鼻息肉患者22例作为实验组,采集手术切除标本22份;选取同时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鼻中隔矫正术住院患者12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下鼻甲黏膜组织标本12份。采用ELISA法检测鼻息肉中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IL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s)的表达状况,并用免疫组化法对鼻息肉中的肥大细胞及其类胰蛋白酶进行定位和证实。结果鼻息肉组中MCT、IL8、Eotaxins的蛋白表达高于下鼻甲组,且MCT与IL-8之间、MCT与Eotaxins之间存在中等正相关。免疫组化提示鼻息肉组中存在大量的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的表达明显高于下鼻甲组。结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在鼻息肉中IL8、Eatoxins等的分泌、炎性细胞的募集以及鼻息肉中上皮增生、间质水肿、血管增生扩张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 高原地区难治性鼻出血病例分析

      2016, 22(3):229-231.

      摘要 (259) HTML (0) PDF 801.00 Byte (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高原地区难治性鼻出血的发病特点,为当地开展鼻出血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后藏地区难治性鼻出血患者63例,分析其出血原因,鼻内镜下寻找出血部位并进行治疗。结果后藏地区难治性鼻出血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主要诱因为气候干燥和不良生活习惯;出血部位主要在鼻中隔前端、嗅裂区及鼻中隔上部、下鼻道后穹隆部、中鼻道后末端。结论高原地区难治性鼻出血发病有地域特征性,应结合高原特点开展鼻出血的防治工作。

    • >短篇论著
    • 婴幼儿喉异物诊治分析

      2016, 22(3):232-234.

      摘要 (253) HTML (0) PDF 1.02 K (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喉异物的诊治方法及误诊原因,提高诊治率,降低误诊率、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68例婴幼儿喉异物的临床资料。分析异物部位和种类、检查方法、手术方式、误诊原因等。结果68例患儿均成功取出异物,其中2例行二次手术,无行气管切开或死亡病例。结论提高看护人员及医师对婴幼儿喉异物特点的认识是降低误诊率、死亡率的关键,可疑病例应首选电子喉镜检查,必要时行影像学检查,麻醉及手术方法的选择亦至关重要。

    • 喉癌组织RKIP基因甲基化表达调控研究

      2016, 22(3):235-238.

      摘要 (255) HTML (0) PDF 817.00 Byte (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检测喉癌组织中Raf1激酶抑制蛋白( Raf 1 kinase inhibitor protein, RKIP )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及其蛋白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 )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3例喉癌组织及34例癌旁组织中RKIP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喉癌及癌旁组织中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17%、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RKIP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状态可能是造成喉癌组织中RKIP表达缺失的分子机制之一,RKIP蛋白表达缺失与喉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 带钳Hopkins潜窥镜在小儿肺段支气管异物中的应用

      2016, 22(3):239-240.

      摘要 (245) HTML (0) PDF 794.00 Byte (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带钳Hopkins潜窥镜在小儿肺段支气管异物取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7例肺段支气管异物患者,其中5例为二次手术,以仿真支气管CT和纤维支气管镜诊断。全身麻醉下,从硬性支气管镜套入带钳Hopkins潜窥镜,Hopkins潜窥镜接电视监视系统,直视下将肺段支气管异物取出。结果27例患者均成功将异物取出,无开胸取异物、气管切开口取异物及死亡病例,5例二次手术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转ICU病房,其他患者无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带钳Hopkins潜窥镜可在直视下钳夹并取出异物,提高小儿肺段支气管异物取出的精确性,避免了开胸取异物,减少了并发症及术后残留。

    • 颞骨次全切除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 放射性颞骨坏死临床分析

      2016, 22(3):241-243.

      摘要 (228) HTML (0) PDF 807.00 Byte (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颞骨次全切除术治疗放射性颞骨坏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的71例Ⅲ、Ⅳ型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颞骨坏死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行颞骨次全切除术治疗,对照组(36例)行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患者术后行为状态、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显效29例、有效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16%;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KPS评分、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颞骨次全切除术对于放射性颞骨坏死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应在临床中推广。

    • >临床报道
    • 鼓室注射甲强龙联合口服皮质类固醇治疗 重度与极重度突发性耳聋的临床分析

      2016, 22(3):244-246.

      摘要 (245) HTML (0) PDF 807.00 Byte (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鼓室注射甲强龙联合口服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重度、极重度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将已经确诊为重度、极重度突发性耳聋(纯音听阈≥71 dB)的30例患者依据年龄、性别、病程、纯音测听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第1组为口服激素组,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60 mg晨起口服,每日1次;第2组为鼓室注射组,给予鼓室注射甲强龙40 mg,每日1次;第3组为激素联用组:第1组与第2组联合应用。各组均静脉滴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25 ml+葡萄糖250 ml,1次/d;甲钴胺注射液500 μg+葡萄糖250 ml,1次/d;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2 mg口服,3次/d;3组用药疗程均为10 d。用药前及用药后第5、10、15、20天复查纯音测听,30例重度、极重度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平均听阈均值(PTA)为(90.10±20.23)dBHL。结果激素联用组用药后第5天平均听阈为(60.45±3.23)dBHL,用药后第10天平均听阈均值(PTA)为(50.65±8.23)dBHL,用药后第15天平均听阈为(44.39±3.98)dBHL,用药后第20天平均听阈为(35.20±2.54)dBHL。治疗后第20天,激素联用组有效率100%,明显优于其他两组(χ2=4.985,P=0.026;χ2=5.123,P=0.015)。结论鼓室注射甲强龙联合全身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重度、极重度突发性耳聋安全、有效,并且可以提高其临床疗效。

    • 自制塑料卷筒隔离法治疗鼻腔粘连疗效分析

      2016, 22(3):247-248.

      摘要 (243) HTML (0) PDF 874.00 Byte (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自制医用塑料卷筒隔离治疗鼻腔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例鼻腔粘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6例,32侧)和对照组(25例,30侧)。治疗组在分离鼻腔粘连后,用自制的医用塑料卷筒隔离已分离的粘连创面;对照组除将自制医用塑料卷筒换为无菌凡士林油纱条填塞外,其他步骤与治疗组相同。2周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前者高于后者,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84;P<0.05)。结论用自制医用塑料卷筒隔离法治疗鼻腔粘连,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确定、舒适、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病案报道
    •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合并颈部副神经节瘤1例

      2016, 22(3):249-251.

      摘要 (222) HTML (0) PDF 1.09 K (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儿童非器质性听力损失1例

      2016, 22(3):252-253.

      摘要 (218) HTML (0) PDF 875.00 Byte (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爆震伤对听觉系统的损害与影响

      2016, 22(3):254-256.

      摘要 (219) HTML (0) PDF 797.00 Byte (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2016年第卷第3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