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3(2):89-94.
摘要:头颈肿瘤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放疗和化疗3种方法,手术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和镜下激光、射频、微波等微创手术。近10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某些肿瘤中获得了辅助治疗效果。如何根据患者的全身和局部情况在众多的治疗方法中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手段是头颈肿瘤外科医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个案剖析谈谈个人对头颈肿瘤个体化治疗的看法,希望引起同行的重视,以推动头颈肿瘤从外科向多学科模式的转化。
2017, 23(2):95-99.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儿童鼾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和 Cochrane,查找有关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腺样体及扁桃体切除(等离子组)与腺样体刮除及扁桃体剥离(传统组)治疗儿童鼾症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年12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评价,并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研究中的术中及术后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研究,患儿总人数为629例,其中315例患者接受等离子手术;314例患者接受传统手术,即传统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组相比,等离子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MD=-11.61(-15.92,-7.29),P<0.00001];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MD=-52.20(-70.59,-33.82),P<0.00001];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轻(术后6、24、48、72 h)(VAS评分)(P<0.00001);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缩短[MD=-2.12(-2.98,-1.26),P<0.00001];恢复正常饮食时间缩短[MD=-2.07, 95%CI(-3.54,-0.60),P=0.006];手术有效率提高[OR=3.43,95%CI(1.19,9.90),P=0.02];而术后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P=0.33)。结论相比传统手术方式,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鼾症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更安全、更有效等优势。
2017, 23(2):100-104.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对比病例组与对照组白日嗜睡、疲劳和工作倦怠的得分,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对白日嗜睡、疲劳和工作倦怠的影响,探讨OSAHS患者个体特征、PSG相关结果与嗜睡、疲劳及工作倦怠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 年3月~2016 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睡眠中心就诊并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63例OSAHS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从本院体检中心中选73例不打鼾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应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FS14)、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ESS得分、FS14脑力疲劳、FS14体力疲劳、工作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得分有明显差异,在工作倦怠中的情感疏远、个体成就感得分没有差异。OSAHS患者的情绪衰竭的回归分析发现,OSAHS患者的情绪衰竭受学历、职业、躯体疲劳、BMI、MAI的影响。结论OSAHS对白日嗜睡和疲劳能产生影响,而OSAHS对工作倦怠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防治工作倦怠,不仅要针对OSAHS进行治疗,还要考虑疲劳的影响。
邓晓聪,李仕晟,杨新明,尹丹辉,李京鲲,王林,李平,黄超,汪斌
2017, 23(2):105-108.
摘要:摘要:目的讨论气管切开术后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的发生机理、临床特征及该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分析。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的82例上呼吸道阻塞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呼吸困难持续时间、气管切开术前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梗阻原因、慢性肺部疾病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诱导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82例患者中有15例(18.29%)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出现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呼吸困难持续时间、气管切开前二氧化碳分压、慢性肺部疾病史、高血压病史5个因素与气管切开术后发生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有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发生呼吸困难持续时间是影响气管切开术后发生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最重要的因素。结论对于长期上呼吸道梗阻慢性呼吸困难的患者,若进行气管切开术,应考虑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的可能。同时注意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并进行血气分析,以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并提高治疗效果。
2017, 23(2):109-111.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支撑喉镜下CO2激光辅助喉膜置入术治疗喉蹼的疗效。方法对36例各类喉蹼患者,在视频支撑喉镜下,应用CO2激光切开喉蹼,并用硅胶喉膜置入治疗,观察术后喉部病变恢复情况。结果视频支撑喉镜下,应用CO2激光切开喉蹼,并用硅胶喉膜置入治疗喉蹼,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效果,患者发音均明显改善,无呼吸困难,复查喉镜示双侧声带形态基本正常,未见肉芽、瘢痕形成,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视频支撑喉镜下CO2激光辅助切除喉蹼,并硅胶喉膜置入治疗各种喉蹼,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术后恢复良好等优点,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喉蹼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2017, 23(2):112-116.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大小声带息肉显微手术疗效的多参数评估方法。方法根据声带平行的息肉最大直径与同侧声带膜部的比例,将30例女性单发声带息肉患者分为两组,小息肉组(17例)和大息肉组(13例),分别进行喉显微手术,术后所有患者均休声2周;同期选取15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术后分别进行总嘶哑度G、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oice handicap index scale, VHI)、嗓音声学参数等指标的检测。分析上述指标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同时分析手术疗效的主客观评估的一致性。结果①术前组总嘶哑度G和VHI评分(功能、生理、情感及总体评价)均高于术后组和对照组(P<0.05);②不同大小声带息肉术前组、术后组和对照组间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呈递增趋势,噪音障碍严重指数(dysphonia severity index, DSI)呈递减趋势(P<0.05);最长发声时间(maximum phonation time, MPT)术前组较术后组和对照组下降,且大息肉术前组较小息肉术前组降低(P<0.05);③功能、生理、总体评价之间呈正相关,情感与总体评价呈正相关;jitter与shimmer呈正相关(P<0.05);④总嘶哑度G的主观评级和DSI的客观分级总体一致性达82.67%,正常嗓音组一致性最高,达91.43%,中度嗓音障碍一致性最低,达71.43%。结论嗓音声学主客观检测参数可作为声带息肉病情严重程度和手术疗效的重要参考依据。
2017, 23(2):117-120.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手术与电子纤维喉镜下YAG激光手术治疗不同类型声带息肉的疗效。方法146例声带息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门诊行电子纤维喉镜下YAG激光手术62例,另一组支撑喉镜下显微切除术84例;采用Dr.Speech软件获得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周及术后2周的嗓音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及嗓音障碍严重指数(dysphonia severity index, DSI)的数值。对嗓音声学参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声带息肉患者术前1 d的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均高于正常组而DSI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2周较术前明显好转;电子喉镜下YAG激光手术与支持喉镜下显微手术处理简单型声带息肉,术后同时段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支持喉镜下显微手术处理复杂型声带息肉效果优于电子喉镜下YAG激光手术,同时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喉镜与支持喉镜处理简单型声带息肉效果相当,处理复杂型声带息肉支持喉镜下显微手术效果更佳。
2017, 23(2):121-124.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粒细胞减少性症在咽喉部的表现, 探讨其临床特点,提高耳鼻咽喉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10~2015年表现为咽喉部症状、首诊于耳鼻咽喉科且最终确诊为粒细胞减少症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均以不同程度的发热伴咽痛为主诉就诊。咽喉部查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黏膜肿胀苍白、淋巴滤泡增生及黏性分泌物增多,以坏死性溃疡为主。初诊为咽部特殊感染10例,急性咽峡炎10例,咽部真菌感染4例,急性喉炎 4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2例,樊尚咽峡炎2例,急性会厌炎 2例,恶性淋巴瘤1例。最终确诊为粒细胞减少症,经内科疗法治愈32例,3例行气管切开,1例术后死亡。结论粒细胞减少症病因复杂,症状无特异性,掌握以咽喉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对其早诊断、早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7, 23(2):125-128.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短期铅暴露对成年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的影响。方法将24只听力正常的成年黑目花色豚鼠随机分为4组(A、B、C、D组,每组6只),分别用含醋酸铅浓度为2 mmol/L的铅水进行喂养0、15、30及60 d,所有动物均在实验结束时测试双耳ABR并断头采血检测血铅浓度。结果各组动物的血铅浓度分别为A组(58.91±7.76)μg/L、B组(659.00±62.71)μg/L、C组(733.00±68.96)μg/L、D组(701.80±54.75)μg/L。各组动物由click诱发的ABR阈值分别为A组(25.91±3.75)dB SPL、B组(23.57±5.56)dB SPL、C组(26.88±5.94)dB SPL、D组(25.63±5.00)dB SPL,各组动物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0 dB SPL 的click声刺激下,随着铅暴露时间的延长,I波潜伏期出现延长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 d及60 d与对照组相比,III波振幅出现减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短期铅暴露(2个月内)对成年豚鼠ABR阈值无明显影响,但铅暴露时间超过30 d,从耳蜗传导到中脑的听觉信号强度开始出现下降。
2017, 23(2):129-132.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导致突发性耳聋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年龄21~70岁,病程在1周内的突发性耳聋患者,调查发病前1周有无熬夜(凌晨后入睡),有无劳累、紧张压力感,是否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发病前是否有病毒性感冒病史,有无噪音接触史;运用SPSS 20.0软件对影响突发性耳聋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和极重度聋4类突发性耳聋中,“熬夜”、“感冒”和“劳累紧张压力感”3个因素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平坦下降型和高频下降型这两类突发性耳聋中,“接触噪音史”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平坦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和极重度聋3类突发性耳聋中,以“年龄小于35岁”为参考类别,其他3个高年龄段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熬夜”、“感冒”和“劳累紧张压力感”是4类突发性耳聋的危险因素。“接触噪音史”是平坦下降型和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发生的另一危险因素。年龄增加是平坦下降型和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突发性耳聋的另一种危险因素。
2017, 23(2):133-136.
摘要:摘要:目的掌握新疆莎车县非综合征型耳聋常见耳聋基因及其突变位点的分子流行病学及突变特征。方法针对新疆莎车县非综合征型耳聋506例中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用晶芯耳聋基因试剂盒进行GJB2、SLC26A4、mtRNA、GJB3基因10个位点检测,检测结果阳性者采用直接测序法进一步验证。结果506例新疆莎车县非综合征型中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晶芯耳聋基因试剂盒阳性检出率5.73(29/506),GJB2基因突变检出率4.55%(23/506);SLC26A4 为0.79%(4/506);mtRNA为 0.2%(1/506);GJB3 突变率为0.2%(1/506);GJB2双等位基因突变占该人群病因的0.99%(5/506),mtRNA均质突变0.2%(1/506)。结论GJB2双等位基因突变是新疆莎车县非综合征型耳聋最为常见致病因素。
王旭,谢松林,邬娇 , 刘志中 , 孙辉平 , 周晓 , 李赞 , 宋达疆
2017, 23(2):137-140.
摘要:摘要:目的为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新鲜成人尸体8具,其中男7具,女1具;死亡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48岁。尸体标本经股动脉灌注加入氧化铅的红色凝胶后,在上至锁骨,下至第五肋,外至腋前线,内至胸骨旁的区域内通过解剖和影像学方法观察胸肩峰穿支动脉的出现率、位置、走行与周围血管的吻合,并测量胸肩峰动脉穿支管径及蒂长。结果8具标本 16侧均出现胸肩峰动脉皮穿支,从胸大肌锁骨头和胸肋头间的肌间隙穿出,管径平均0.84 mm;蒂长平均7.12 cm;与胸外侧动脉,胸廓内动脉来源血管吻合丰富。结论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穿支出现率高,位置恒定,血管蒂长与周围血管吻合丰富,皮瓣切取范围大,设计灵活,不损伤胸大肌,可用于头颈颌面部的组织缺损修复。
2017, 23(2):141-147.
摘要:摘要:目的利用CBCT初步探讨维吾尔族成年人下颌神经管分支的发生率及分型。方法收集2014~2016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维吾尔族患者214例,利用CBCT评估其下颌管及有无分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4例(428侧)维吾尔族患者,51例(23.8%)观察到下颌管分支,其中女31例(14.48%),男20例(9.34%)。发现下颌管双分支1例,最为常见的下颌管分支为前行管(第Ⅲ类),发生率为8.88%;其次是磨牙管(第Ⅰ类),发生率为8.41%;牙管(第Ⅱ类),发生率为4.67%;最后是颊舌管(第Ⅳ类),发生率为1.87%。结论利用 CBCT能够很好地观察下颌管有无分支这一解剖结构。
2017, 23(2):148-150.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手术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食管压力的影响。方法选取阻塞平面为腭咽部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术前行上气道-食管压力测定,分析食管压力,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并于术后6个月复查上气道-食管压力,对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术前发生呼吸暂停时的最大平均食管压力与术前呼吸紊乱指数(r=0.604)、ESS评分(r=0.763)呈正相关,与术前最低血氧饱和度(r=-0.454)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通气时的最大平均食管压力与术前呼吸紊乱指数(r=0.600)、ESS评分(r=0.609)呈正相关,与术前最低血氧饱和度(r=-0.322)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30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上气道-食管压力,发生呼吸暂停时最大平均食管压力、低通气最大平均食管压力、呼吸事件时最大呼吸努力、呼吸努力次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及最低血氧饱和度结果术后、术前对比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压力可以作为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术前严重程度的一项参考指标。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后患者的食管压力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进一步肯定了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对改善腭咽阻塞为主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各方面有确切疗效。
2017, 23(2):151-154.
摘要:摘要:目的寻找可能导致食管内异物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总结2012年9月~2016年9月收治住院的食管异物患者235例的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对患者年龄、性别、异物种类、大小、形状、滞留时间及处理方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食管内异物并发症的发生与就诊是否及时,是否有强行努力吞咽动作病史,异物的形状,异物的滞留轴向有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异物的大小、异物的种类、异物的滞留部位、麻醉方法及取出方式等无关。结论食管内异物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一旦误吞异物,尽量不要强行吞咽动作,并尽早就诊取出异物或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2017, 23(2):155-158.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毛母质瘤(pilomatricoma, PM)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0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9例毛母质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组织病理学资料、手术及随访情况。结果9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6.9岁;男女比例为1∶1.25;均为单发结节,平均直径为1.9 cm;光镜下可见嗜碱性细胞及影细胞。术后病理诊断与术前诊断有44.4%误诊率。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无一例复发,术后皮肤创面较为平整。结论毛母质瘤多发生在头颈部,影细胞是诊断毛母质瘤的特征性病理表现。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应用荷包缝合修复,圆形皮损瘢痕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
2017, 23(2):159-161.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及合适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成人气管支气管异物43例的诊治过程。根据异物特点,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取出气管支气管异物,手术中经麻醉直接喉镜下取出2例、电子支气管镜下取出13例、硬质支气管镜下取出22例、经气管切开处联合硬质支气管镜取出6例。结果43例均成功取出异物,无失败病例,成功率100%,无死亡病例。结论快速有效诊断,术前评估,实施合适的手术方法对成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治疗至关重要。
2017, 23(2):162-164.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程度与其咽喉部表现的关系并预测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发生的临床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甲状腺减退分为两组,有咽喉部症状者为甲组(27例);无咽喉部症状者为乙组(23例)。均行纤维喉镜检查和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资料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50例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出现黏液性水肿面容者甲组21例(77.8%),乙组6例(39.1%)(P=0.005);出现消化道症状者甲组16例(59.3%),乙组6例(26.1%)(P=0.025);出现心悸、气短者甲乙两组分别为5例(18.5%)和4例(17.4%)(P=0.900);出现乏力、精神差、嗜睡者甲乙两组分别为11例(40.7%)和9例(39.1%)(P=0.900)。血清甲状腺激素均有一定程度异常,甲乙两组FT3均数分别是=1.38和=1.45(P<0.05),FT4均数分别是=0.39和=0.45(P<0.001),TSH均数分别是=58.79和=53.35(P<0.05),ATpo均数分别是=162.44和=41.35(P<0.001)。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越低越易出现咽喉部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是引起咽喉部疾病病因之一,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在咽喉部疾病中是一种有效的病因学诊断方法。
2017, 23(2):165-167.
摘要: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SD)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预后与发病时是否伴有眩晕发作的关系。探索突发性耳聋单发听力损失、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 方法按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颁布的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突发性耳聋患者19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扩管溶栓、营养神经、抗病毒及高压氧治疗,按2007年中华耳鼻咽喉学会颁布的突发性耳聋疗效及分级标准,针对听力恢复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伴有眩晕症状患者发病率为30.7%,听力损失在50 dB以上,听力恢复有效率23%;不伴有眩晕症状患者发病率为69.3%,听力恢复有效率73%。结论伴发眩晕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往往其听力损失严重,且预后不佳。
2017, 23(2):168-170.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采取改良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接诊的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120例,纳入研究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自愿配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药物组以单纯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联合组在药物组基础上联合改良鼻中隔矫正术(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均进行1年以上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药物组70.00%(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也较高,值得借鉴。
2017, 23(2):171-172.
摘要:
2017, 23(2):173-174.
摘要:
2017, 23(2):175-176.
摘要:
2017, 23(2):182-188.
摘要: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