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25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颅底脊索瘤临床诊疗进展

      2019, 25(3):225-22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01

      摘要 (108) HTML (0) PDF 909.00 Byte (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脊索胚胎残余组织的肿瘤,其中颅底脊索瘤约占1/3。颅底脊索瘤首选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程度与预后高度相关。因为大部分肿瘤位于颅底腹侧面的硬膜外,适用于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对脑组织的损伤很小。放疗是颅底脊索瘤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术后残留肿瘤放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脊索瘤化疗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传统化疗药物对于脊索瘤的疗效较差,有待发展新的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药物。随着综合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底脊索瘤的治疗效果将逐步提高。

    • >颅底脊索瘤专栏
    •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

      2019, 25(3):228-23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02

      摘要 (62) HTML (0) PDF 1.13 K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期残留脊索组织的先天性低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骶尾部及颅底中线部位,尤其是斜坡区域,其预后与肿瘤切除程度密切相关,肿瘤完全切除的患者多能长期生存。由于颅底脊索瘤多呈浸润性生长,侵袭范围广,累及颅底重要神经、血管及脑组织等,手术完全切除极其困难,因此被认为是神经外科治疗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术中神经导航系统、电生理监测、经鼻超声系统和多普勒超声血管探测仪等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经鼻内镜入路能在直视下最大可能地安全切除颅底脊索瘤,并尽可能保留重要神经、血管功能,其手术创伤小,术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并且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已成为颅底脊索瘤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为进一步全面认识经鼻内镜治疗颅底脊索瘤的疗效及优缺点,我们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关于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的相关文献,并从术前肿瘤评估分型、手术策略、肿瘤手术切除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几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30例临床分析

      2019, 25(3):236-24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03

      摘要 (41) HTML (0) PDF 1.23 K (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底脊索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入住我科,并接受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30例颅底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入路的选择、术中要点及并发症等。结果30例患者共进行了34次手术,肿瘤全切16例17台次(16/30,53.3%),次全切除8例8台次(8/30,26.7%),大部切除6例9台次(6/30,20%)。1例围术期感染死亡。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者25例(25/30,80%),无明显改善者4例(4/30,13.3%),加重1例(1/30,3.3%),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2例(2/30,6.7%)。13例患者行术后辅助放疗,包括适形放疗6例,γ刀4例,质子刀3例。25例患者获得随访,18例患者术后肿瘤无进展(18/25,72%),无进展生存期(PFS)范围为6~50个月,平均15.7个月。肿瘤复发7例(7/25,28%),无进展生存期范围5~39个月,平均14.1个月,2例患者死于继发肺部感染。13例行术后放疗的患者中,有2例复发;12例单纯行手术患者中,有5例复发。对比两组患者生存曲线,术后放疗组无瘤生存期明显好于单纯手术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神经内镜手术切除具有视野好,抵近观察、多角度观察等特点,具有全切率高和安全性高的优势。此外,术后辅以放疗能够延长患者的无瘤生存期。

    • 颅底脊索瘤外科手术治疗探讨

      2019, 25(3):241-24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04

      摘要 (56) HTML (0) PDF 1.09 K (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颅底脊索瘤患者临床资料并介绍典型病例。结果54例颅底脊索瘤患者头痛、视力受损症状最为常见,肿瘤全切19例(35.2%),次全切28例(51.8%),大部分切除7例(13.0%) 。41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35例肿瘤未达到全切者术后均行辅助放射治疗。随访3个月至4年,复发14例,脑脊液漏8例,颅内血肿6例,其中11例患者行二次手术。结论颅底脊索瘤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特点及病变侵犯程度,辅助神经导航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选择不同手术入路,必要时联合入路,可提高肿瘤全切率,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可延缓肿瘤复发。

    • 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I影像分析

      2019, 25(3):246-24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05

      摘要 (65) HTML (0) PDF 892.00 Byte (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I影像特点,探讨其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颅底脊索瘤的6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其中11例同时行CTA检查,观察病变部位、生长方式、密度或信号特点、强化方式。结果病变起源于斜坡46例, 伴脑干和基底动脉受压后移15例,筛窦、蝶窦受累10 例,单侧或双侧海绵窦受累8例,颅底受累5例,岩尖骨质受累6例; 起源于斜坡外16例,其中伴突入鞍上池9例,累及邻近岩骨、枕骨破坏4例,脑干受压3例。CT表现肿块为不均匀等或稍高密度软组织影,其中骨质破坏区边缘硬化4例,病变内见钙化或残存骨49例。MRI信号不均匀,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夹杂T1WI高信号和/或T2WI低信号。增强检查表现呈不均匀强化,其中轻、中度强化53例, 强化显示“蜂房征”6例,边缘轻度环形强化3例。结论CT和MRI可清楚显示颅底脊索瘤的部位形态特点、侵犯周围组织范围、强化方式,对明确疾病诊断、制定手术计划及术后随访评估具有较大价值。

    • >论著
    • 差异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2019, 25(3):250-25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06

      摘要 (61) HTML (0) PDF 0.00 Byte (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脑胶质瘤中的差异蛋白的表达并筛选有临床价值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应用蛋白组学检测10对脑胶质瘤及配对瘤旁组织差异表达的蛋白,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验证差异蛋白在66例脑胶质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χ2检验差异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回归模型分析差异蛋白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蛋白组学分析发现与瘤旁组织相比,有22个蛋白质在脑胶质瘤组织明显表达异常(上调13个,下调9个)。筛选差异表达最明显的4个蛋白GLUD1、VIM、PRDX1及MAT1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验证4种蛋白在脑胶质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组织中GLUD1(P=0.006)与PRDX1(P<0.001)表达明显上调,而MAT1A表达明显下调(P=0.001),VIM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118)。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显示,PRDX1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病理分级(P=0.008)及患者生存情况(P=0.004)明显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及胶质瘤直径无明显相关性(P>0.05)。GLUD1及MAT1A的表达与年龄、性别、病理分级、胶质瘤直径及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PRDX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27.4%及57.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差异蛋白中PRDX1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与病理分级、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可能是胶质瘤潜在的标志物。

    • 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辅助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

      2019, 25(3):257-26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07

      摘要 (62) HTML (0) PDF 850.00 Byte (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技术辅助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采用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技术辅助显微外科治疗的31例累及矢状窦的脑膜瘤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切除程度:Simpson 1级切除16 例(51.61%);Simpson 2级10 例(32.26%);Simpson 3级4例(12.91%);Simpson 4级1例(3.22%)。肢体麻木无力改善12例,2例无改善,2例加重;2例头痛症状持续,余5例症状消失;2例癫痫症状完全缓解,余1例需持续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体检发现肿瘤的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病检示Simpson 1级切除患者病理分级均为WHO分级I级;Simpson 2级切除中,2例为WHO分级II级,余8例为WHO分级I级;Simpson 3级切除中,3例为WHO分级II级,1例为WHO分级III级;Simpson 4级切除的1例为WHO分级III级;15例未达到Simpson 1级切除的患者术后予以常规放射治疗。随访3~3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6个月,复发1 例,为WHO分级II级,予以再次手术治疗,术后已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对肿瘤及肿瘤基底部硬膜全切,术后有较低复发率,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技术可指导术前手术计划、切口范围,为掌握肿瘤基底部矢状窦特征,术中处理矢状窦附着处肿瘤提供积极的参考依据,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 内镜下经中鼻甲基板开放后筛加鼻中隔入路经蝶垂体瘤手术观察

      2019, 25(3):261-26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08

      摘要 (52) HTML (0) PDF 1.07 K (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经中鼻甲基板水平部开放后筛加鼻中隔入路经蝶窦垂体瘤手术的效果。方法50例垂体瘤患者内镜下经一侧或双侧中鼻甲基板开放后筛后加鼻中隔后段切除暴露蝶窦前壁,继之充分开放蝶窦前壁,显露鞍底切除垂体瘤。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脑脊液漏、尿崩、颅内感染、神经功能损伤),术后鼻腔功能以及肿瘤全切和死亡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2 h,出血量245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2 d,术中12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即时修补后无持续脑脊液漏发生;尿崩3例;嗅觉减退/丧失12例;术后垂体功能低下4例;无视神经损伤及颅内感染。因肿瘤压迫或卒中导致的视力下降术后均有改善。肿瘤全切率86%(43/50),无死亡病例。结论内镜下经中鼻甲基板水平部开放后组筛窦加鼻中隔后段部分切除后充分开放蝶窦前壁显露鞍底及蝶窦内解剖结构,继而切除垂体瘤的方法,视野清晰、肿瘤全切率高、微创安全、对鼻腔鼻窦功能保护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导航系统在头面部外伤深部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2019, 25(3):266-27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09

      摘要 (53) HTML (0) PDF 1.25 K (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头面部深部异物取出术中应用及推广的可能性。方法本次研究收录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于2015年9月~2018年5月收治的6例头面部外伤深部异物的患者。其中,男5例,女1例。鼻腔、鼻窦异物2例、头面部枪击伤异物1例、咽后间隙异物1例、舌根异物2例。所有病例均于急诊行局部清创止血等初步处理,并予局部换药、全身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入院后根据术前CT资料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于全麻下行实时导航下头面部深部异物取出术。结果本组患者共取出鼻腔、鼻窦金属异物2例、头面部枪击伤金属散弹异物1例、咽后间隙金属异物1例、舌根鱼刺异物2例。所有患者术中均未伤及重要血管及神经,异物完整并安全取出。术后随访3个月,复查CT,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异物无残留。结论对于头面部外伤异物残留的患者,术前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实时导航有利于快速精准地找到异物并完整安全地取出,同时可避开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避免近期及远期手术并发症。

    • 易延误诊治的耳外伤后外耳道胆脂瘤

      2019, 25(3):271-28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10

      摘要 (78) HTML (0) PDF 865.00 Byte (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耳外伤后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特点,避免误诊。方法回顾分析11例外伤后外耳道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从病史、耳内镜检查、听功能检测、颞骨CT及手术所见等方面总结分析其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颅外伤史,其中车祸伤致颞骨骨折7例,工地砸伤颞骨骨折3例,狗咬伤1例,均以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伴不同程度的耳闷、耳流脓、耳痛、耳鸣等症状。外伤时间3个月至4年,纯音听阈显示患耳为传导性听力损失,0.5~4 kHz气导平均听阈为(42.10±3.50)dBHL,治疗后3、6、9、12个月,患者纯音听阀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颞骨CT显示,11例患者外耳道均有密度增高影,其中6例上鼓室、鼓窦、乳突区见密度增高影。手术清除病变,通畅引流,11例均治愈。随访3个月至1年,无复发。结论对于外耳道损伤后逐渐有原因不明的听力下降要警惕外耳道胆脂瘤的发生,除脑脊液耳漏外,外耳道裂伤建议碘仿纱条填压并定期追踪观察,防治瘢痕狭窄发生。

    • 原发性中耳类癌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9, 25(3):274-28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11

      摘要 (57) HTML (0) PDF 1.39 K (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耳类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1年至今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例中耳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2000~2018年发表的相关中文文献中报道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结果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其次为外耳道肿物、耳鸣。27例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患者15例,常见相关标志物有突触素、嗜铬蛋白、细胞角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波形蛋白等;27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复发7例。结论中耳类癌是一种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易于漏诊和误诊的中耳肿瘤。在临床工作中,当发现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的中耳肿物患者时,应考虑行术前穿刺活检或术中冰冻,根据肿物性质确定手术方案,使手术方法更加合理,从而改善预后。尽管中耳类癌患者预后尚好,但容易远期复发,须进行长期随诊。

    • 视频眼震电图对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的诊断价值分析

      2019, 25(3):281-28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12

      摘要 (73) HTML (0) PDF 764.00 Byte (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视频眼震电图对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3年2月~2017年12月收纳的500例突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眩晕分为眩晕组(180例)和非眩晕组(3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纯音听力测试、视频眼震电图(videonystagmograph,VNG)检测等,比较眩晕组和非眩晕组患者纯音测听和视频眼震电图检测结果,同时统计患者平坦型、全聋型、低频型、中频型、高频型的听力曲线例数及冷热试验的前庭功能评价结果,并比较组间差异。患者根据视频眼震电图和相关检测结果进行对应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眩晕组患者的前庭功能正常比例(48.9%)显著低于非眩晕组(83.8%)(P<0.05);听力学结果显示听力损失严重者比例(67.2%)显著高于非眩晕组(28.1%),轻度患者比例(8.3%)明显低于非眩晕组(40.0%)(P均<0.05);②患者的听力曲线主要有平坦型108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15例(13.9%);全聋型78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34例;低频型100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28例(28.0%);中频型94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25例(26.6%);高频型120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42例(35.0%)。表明全聋型曲线前庭功能异常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听力曲线患者,冷热试验结果表明前庭功能异常的主要表现为半规管轻瘫;③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其中眩晕组患者显效率26.7%(48/180)、有效率28.9%(52/180)及总有效率55.6%(100/180)明显低于非眩晕组的38.1%(122/320)、45.6%(146/320)及83.7%(268/320)(P均<0.05)。结论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受到明显损伤,采用视频眼震电图进行前庭功能检测对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病情评估、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临床借鉴。

    • 中耳胆脂瘤手术同期行咽鼓管球囊扩张的临床观察

      2019, 25(3):285-28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13

      摘要 (76) HTML (0) PDF 0.00 Byte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同期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中耳胆脂瘤并咽鼓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耳胆脂瘤并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共64例,所有患者术前通过正负压平衡试验、鼓室滴药、Valsalva动作难易程度评分均证实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6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观察组行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并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咽鼓管功能问卷评分(ETDQ7)、干耳时间、纯音电测听及鼓室导抗图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接受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术前ETDQ7评分、Valsalva测试、正负压平衡试验及纯音电测听(4PTA)对照组和观察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ETDQ7评分、纯音测听(4PTA)阈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ETDQ7评分、纯音测听(4PTA)阈值、鼓室导抗图、鼓膜内陷征象及干耳时间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咽鼓管功能不良是中耳胆脂瘤的一个重要因素,小样本随访发现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中耳胆脂瘤并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短期效果良好,但其远期疗效有待对更大样本进一步观察。

    • 鼻内镜手术筛前动脉损伤所致眶内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2019, 25(3):289-29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14

      摘要 (65) HTML (0) PDF 1022.00 Byte (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筛前动脉损伤所致眶内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处理及预防。方法分析2例鼻内镜手术筛前动脉损伤所致眶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处理方法及预后,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分析筛前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2例患者术后均出现眶压增高、球结膜水肿、视力下降,考虑为筛前动脉损伤致眶内血肿,经过及时行眶减压、电凝止血,一例患者术后视力逐渐恢复正常,另一例患者视力未能得到有效恢复。结论鼻内镜术前需仔细阅片,对于筛前动脉游离度大的病例,以及肿瘤破坏骨质包裹动脉的患者,术中需注意仔细辨认,避免损伤筛前动脉;如术中动脉损伤应及时电凝止血;术后出现眶压增高、视力明显下降者,应考虑筛前动脉损伤导致眶内血肿可能,应及时进行眶减压及筛前动脉电凝止血。

    • 晚期复发性声门型喉癌挽救性手术的治疗效果和经验分析

      2019, 25(3):293-29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15

      摘要 (80) HTML (0) PDF 1.31 K (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晚期复发性声门型喉癌挽救性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并总结经验。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6月~2013年12月行挽救性手术的54例晚期复发性声门型喉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复发患者长期生存率、拔管率和咽瘘发生率,长期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54例挽救性手术患者中,其3年生存率51.9%,5年生存率23.2%;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拔管率为100%;咽瘘发生率12.5%。结论挽救性手术是复发性声门型喉癌治疗的基础。合理且广泛地切除病灶及周围组织、应用良好的修复咽喉和颈部软组织缺损的技术,是确保复发性喉癌挽救性手术成功的关键。

    • >临床报道
    • 耳前瘘管合并感染脓肿期手术切除的疗效观察

      2019, 25(3):297-29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16

      摘要 (90) HTML (0) PDF 750.00 Byte (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耳前瘘管合并感染期瘘管切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诊治的耳前瘘管合并感染脓肿期患者76例,其中男39例,女37例,年龄2~43岁;均单耳发病,左29耳,右47耳。全身积极给予抗感染治疗24 h内,对所有患者同时行脓肿、瘘管及炎性组织切除术,按常规方法切开、剥离、切除瘘管至感染后肿胀脓肿形成或肉芽形成或自行破溃的病变组织,切除或刮除病变组织至正常组织明显处,减张间断缝合,消除死腔,通过随访进行疗效观察。结果76例患者中,73例患者均Ⅰ期愈合,3例患者局部皮肤轻度红肿,延迟2 d拆线。无局部感染、裂开及瘢痕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3年未见复发。结论耳前瘘管感染脓肿期将瘘管、脓肿及炎性组织一并切除能够达到一期愈合的目的,减少了患者二次手术、换药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与常规手术比较具有同样的手术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耳道径路全内镜下中耳胆脂瘤切除术可行性分析

      2019, 25(3):300-30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17

      摘要 (88) HTML (0) PDF 1009.00 Byte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耳道径路全内镜下中耳胆脂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江门中心医院2014年7月~2018年8月采用耳道径路全内镜下切除的30例中耳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中19例胆脂瘤局限于中耳鼓室腔,未超越鼓窦入口;11例患者胆脂瘤超越鼓窦入口,侵及鼓窦但未累及乳突腔。结果30例患者术后鼓膜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出现严重感音神经性耳聋、面瘫、眩晕及脑膜炎等并发症。术后患耳听力改善者27例,听力无改善者3例;术后1个月内干耳者25例,1~2个月干耳者5例。随访至今,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胆脂瘤复发,无二次手术者。结论耳道径路全内镜下中耳胆脂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该术式具有视野广阔清晰、操作简单、美容、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鼻渊通窍颗粒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2019, 25(3):304-30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18

      摘要 (297) HTML (0) PDF 778.00 Byte (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鼻渊通窍颗粒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的疗效。方法将150例4~12岁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口服孟鲁司特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口服鼻渊通窍颗粒2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AS)、疗效及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VAS评分分别为:鼻塞(2.99±1.493)分、流涕(1.40±0.973)分、打喷嚏(1.37±1.583)分、总分(5.76±3.533)分;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VAS评分分别为:鼻塞(1.81±1.036)分、流涕(0.64±0.880)分、打喷嚏(0.71±0.969)分、总分(3.16±2.331)分。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临床症状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3%(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P<0.05)。结论孟鲁司特联合鼻渊通窍颗粒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 内镜检查在预测声门暴露困难中的应用

      2019, 25(3):308-31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19

      摘要 (64) HTML (0) PDF 770.00 Byte (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检查在预测声门暴露困难中的应用价值,为术前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0月就诊并需要择期行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的喉部病变患者70例纳入研究,根据声门暴露情况进行分级,将Ⅲ度和Ⅳ度为声门暴露困难组,Ⅰ度和Ⅱ度为对照组。观察声门暴露困难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舌平面评分和会厌上缘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Friedman舌根分级。对舌平面评分、会厌上缘评分、Friedman舌根分级和声门暴露困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70 例患者中,有6 例患者术中属声门暴露困难,发生率为8.57%,将其归为暴露困难组。64 例未发生声门暴露困难,归为对照组。采用0°内镜时,两组舌平面评分1~3分有8例,而30°内镜和70°内镜时的例数仅为3例和0例。对照组Friedman舌根分级Ⅲ级、Ⅳ级共23 例,困难暴露组Friedman舌根分级Ⅲ级、Ⅳ级共4 例。Pearson相关性分析,舌平面评分、会厌上缘评分和声门暴露困难呈负相关(P<0.05)。Friedman舌根分级和声门暴露困难呈正相关(P<0.05)。结论术前测量患者的舌平面评分、会厌上缘评分、Friedman舌根分级,对预测患者是否为支撑喉镜下声门暴露困难有重要意义。

    • 下咽埋藏性异物的临床处理策略

      2019, 25(3):313-31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20

      摘要 (63) HTML (0) PDF 1.18 K (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下咽埋藏性异物的诊治经验及探讨手术径路的选择。方法回顾武汉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近6年就诊的12例下咽埋藏性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表现、异物种类、异物埋藏部位、取出或手术方式、病情转归等进行总结分析,所有患者随访半年以上。结果12例患者中,6例经口内镜下直接切开取出,或在等离子刀或CO2激光辅助下切开取出;3例行颈侧入路取出;1例电子喉镜下成功取出;1例自行消失;1例未做处理、异物在观察期内包埋机化。结论下咽埋藏性异物的诊断及定位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取出方式取决于异物埋藏的部位,首选经口内镜下取出,必要时行颈侧切开径路。

    • >病案报道
    • 复发喉癌并肺转移癌手术1例

      2019, 25(3):318-31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21

      摘要 (74) HTML (0) PDF 882.00 Byte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自发性脑脊液耳漏1例

      2019, 25(3):320-322.

      摘要 (50) HTML (0) PDF 869.00 Byte (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内镜经鼻经翼突手术入路研究进展

      2019, 25(3):323-32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23

      摘要 (134) HTML (0) PDF 755.00 Byte (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镜经鼻经翼突(pterygoid process,PP)入路是颅底手术入路中的基本入路,可以单独或联合其他手术入路处理蝶窦外侧隐窝(lateral recess of sphenoid sinus)、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PPF)、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眶尖(obital apex)、Meckel’s腔(Meckel’s cavity)、中颅窝(middle cranial fossa)、颞下窝(Infratemporal fossa,ITF)、岩尖(petrous apex)以及岩斜区的病变。由于上述结构复杂,经翼突入路到达上述结构的研究成为近年来颅底外科热点。以往的研究局限于该入路与翼腭窝、颞下窝等靶区的关系。本文主要对经翼突至翼腭窝、颞下窝、颅中窝、海绵窦、Meckel’s腔、岩尖等区域的手术入路及其研究进展作一个综述。

    • 激光微创手术在下咽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9, 25(3):32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24

      摘要 (87) HTML (0) PDF 785.00 Byte (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下咽癌(hypopharyngeal carcinoma)是一种具有较强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因其早期症状不典型,大多数患者就诊已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下咽癌的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其中激光微创手术包括经口CO2激光手术(transoral CO2 laser microsurgery,TLM)和经口机器人CO2 激光辅助手术(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TORS)。由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治疗方式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近年来如何彻底切除肿瘤,减少复发,提高生存质量一直是临床医生的探索方向,经口CO2激光微创手术的优越性日益显著。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将主要介绍CO2 激光在下咽癌微创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019年第25卷第3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