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25(5):456-46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02
摘要: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可帮助所有年龄段的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患者,尤其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重获声音信息,可以改善患者的言语感知和生活质量,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因此探究影响耳蜗植入效果的因素是临床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通过文献回顾,主要介绍影响人工耳蜗植入术效果的因素。
2019, 25(5):462-46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03
摘要:目的总结17例人工耳蜗患者耳蜗再植入的原因,探讨降低耳蜗再植入风险的方法,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满意度及术后听力言语康复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8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17例采用面隐窝入路圆窗再植入人工耳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再植入原因。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耳蜗再植入手术,再植入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满意度高,人工耳蜗助听听阈大幅改善,言语分辨能力明显提高,患者听力言语康复效果提升。17例人工耳蜗再植入原因分别为:植入体故障6例;植入体不工作2例;植入体受撞击后损坏2例;植入体接收刺激器移位1例; 植入体接收刺激器部位破裂1例;皮瓣感染3例,其中1例为右侧感染后原植入体同侧再植入,皮瓣感染切口无法愈合后右侧植入体取出后行左侧人工耳蜗植入;电极未完全植入1例;应患者要求取出旧植入体同侧再植入新型植入体1例。结论人工耳蜗再植入原因复杂多样,选择合适材料的植入体、避免剧烈撞击、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以及进行准确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是避免人工耳蜗再植入的关键。
2019, 25(5):466-46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04
摘要:目的分析23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再植入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9年6月行人工耳蜗再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再植入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后。结果人工耳蜗植入后造成再植入的原因:外伤1例,手术固定电极不良1例,术区感染5例,排除言语处理器、手术植入及患者自身原因的助听效果差2例,不明原因植入体故障14例。5例感染患者均为一期行人工耳蜗取出,感染控制后行二期人工耳蜗手术,均为单耳再植入,2例同侧植入,3例对侧植入。23例患者首次均为右耳单侧植入,再次植入时2例患者行双侧人工耳蜗植入,3例患者改为对侧再次植入。再植入术后随访1个月至5年10个月,1例患者术中出现井喷,术后眩晕,3d后缓解;1例患者出现头皮下血肿,术后2周内自行吸收。所有患者术后人工耳蜗听声效果正常。结论人工耳蜗再植入的原因有外伤、手术原因、感染、助听效果差、植入体故障,其中植入体故障和感染是儿童人工耳蜗再次植入的主要原因。再植入手术不影响人工耳蜗的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较初次手术无明显提高。为了减少人工耳蜗再植入,提倡精准的微创人工耳蜗植入预防并发症发生,同时加强对患者家长的教育,减少外伤等造成的人工耳蜗故障。
2019, 25(5):470-47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05
摘要:目的总结川南地区43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分析其人工耳蜗术后康复效果,了解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对43例耳聋患者行GJB2、SLC26A4、mtDNA 12S rRNA基因检测,有基因位点发生致病突变者为耳聋基因检测阳性,归为A组;其余为基因检测阴性,归为B组。两组患者均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行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评估。结果43例患者中基因位点发生致病突变者14例(A组);耳聋基因筛查阴性29例(B组)。A组中9例患者GJB2检测阳性,6例患者SLC26A4检测阳性,其中1例患者GJB2、SLC26A4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不同时间点 CAP 和SIR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且评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CAP和SIR评分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43例患者中常见致病耳聋基因为GJB2、SLC26A4,人工耳蜗植入术能有效提高患者听力及言语能力,但耳聋基因突变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效果无明显相关性。
蔡洁青 , 柳依萌 , 姚闽云 , 温家康 , 苏省 , 林贝 , 李语婕 , 陈亚曦 , 张宏征
2019, 25(5):476-48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06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对西洋乐器和我国民族乐器感知能力的差异,探讨人工耳蜗植入者与听力正常者在音乐音色感知的规律特征和听配能差异。方法耳蜗组和对照组受试者各20例,使用音乐感知评估平台对两组受试者进行音色识别能力测试,记录并比较两组音色识别正确率和总应答反应时间。结果①耳蜗组音色识别正确率(80.42±11.87)%,显著低于对照组正确率(96.67±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耳蜗组对我国民族乐器(琵琶、二胡)识别正确率82.50%,西洋乐器正确率80.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4)。③耳蜗组对音色测试总应答反应时间(170.50±21.81)s,与对照组(161.85±18.18)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3,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对音乐音色的感知能力显著低于听力正常者,在测听任务过程中所需听配能增加,并且容易混淆管弦乐器。对比西洋乐器,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对我国民族乐器的感知无明显优势。
陈扬 , 付勇 , 戴继任 , 林乐希 , 严杨艳 , 刘佳
2019, 25(5):482-48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07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耳蜗植入前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的测试结果并初步探讨其意义。方法对14例不同病因、不同年龄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耳蜗植入前进行测试,采用EMG外置电刺激器连接面神经探针作为刺激电极,采用Neuro Soft公司生产的NeruoAudio听觉诱发电位仪及调试软件进行EABR测试,测量并分析EABR波形,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Ⅴ波波幅、阈值。结果EABR的Ⅱ、Ⅲ、Ⅳ、Ⅴ波与声诱发ABR相似,Ⅲ、Ⅴ波的潜伏期较声诱发ABR缩短,但Ⅲ~Ⅴ波间期与声诱发ABR相同。14例耳聋患者均记录到EABR的Ⅲ波/Ⅴ波,引出率为100%。4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未合并其他异常患者术中2.5、2.0 mA刺激Ⅲ、Ⅴ波典型,潜伏期和波间期均正常,术中神经反应遥测技术(neural response telemetru,NRT)引出,提示其听神经脑干传导通路无异常,预后效果良好。其他部分患者存在潜伏期延长或波形分化不良或刺激阈值较高等表现,提示可能由于不同因素所导致听觉传导通路异常。结论EABR是通过电刺激耳蜗来了解听觉系统对电刺激的生理反应,最接近人工耳蜗的工作状态,可以对患者听力康复的效果提供更准确的预测;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具有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优势。而对各种特殊类型耳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检测、术后评估数据仍需深入探索。
2019, 25(5):490-49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09
摘要:目的研究年龄相关性听力减退小鼠耳蜗核蛋白质组学随增龄产生的差异, 探讨低级听觉中枢在老年性耳聋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运用脑干电反应测听(ABR)检测2月龄及12月龄C57BL/6J小鼠的听阈,结合同位素标记的相对与绝对定量(iTRAQ)和Q Exactive质谱及生物信息学等多重技术分析两组之间耳蜗核差异蛋白。结果两组中总共鉴定到5 919个蛋白质,39 269个唯一肽段。符合表达差异倍数大于1.2倍且P<0.05筛选标准的差异表达蛋白质70个。其中上调差异表达蛋白44个,下调差异表达蛋白26个。结论 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可有效地运用于组织蛋白鉴定和相对与绝对定量;采用该技术获得了年龄相关性听力减退小鼠耳蜗核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图谱; 深层次研究这些蛋白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阐明老年性耳聋尤其是中枢性老年性耳聋的发病机理及发现潜在的标志物,为老年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位。
2019, 25(5):498-50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10
摘要:目的探索G蛋白偶联受体81(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81,GPR81)和线粒体外膜异位酶20(translocase of the out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 member 20,TOMM20)在下咽癌中的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下咽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PR81和TOMM20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经特定浓度的顺铂诱导Fadu细胞,分别诱导0、12、24及48h,经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GPR81、TOMM20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顺铂刺激Fadu细胞后细胞凋亡情况。结果GPR81和TOMM20在下咽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咽癌中,临床分期为I、II期的下咽癌中GPR81、TOMM20显著低于III、IV期(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下咽癌组织中GPR81、TOMM20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下咽癌组织(P<0.05)。GPR81在中低分化的下咽癌中具有较高表达,在高分化下咽癌中表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的下咽癌中TOMM2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铂诱导Fadu细胞中GPR81及TOMM20的表达随时间呈现递减趋势,其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48h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铂刺激的Fadu细胞中细胞凋亡数约为(11.35±0.87)%,对照组中细胞凋亡数为(18.68±0.33)%,两者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R81、TOMM20可能与下咽癌的发生有关,二者可能参与了下咽癌化疗抵抗。因此能量代谢相关蛋白靶向研究或许是治疗侵袭性肿瘤的一个方向。
2019, 25(5):499-45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01
摘要: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是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听觉和言语康复的主要方法, 随着人们对听觉系统和中枢可塑性的深入研究,手术技术及辅助工具的开发,以及人工耳蜗植入相关电子科技和材料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及相关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本文分析人工耳蜗植入体,尤其是电极设计和言语处理器的升级、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的拓宽、术前评估手段的完善及精准微创人工耳蜗植入和残余听力保留的开展,并对人工耳蜗植入相关技术进行展望。
2019, 25(5):504-50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11
摘要: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吲哚3甲醇(indole3carbinol,I3C)对Hep2喉癌细胞的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及机制。方法根据I3C浓度分组,用不同浓度的I3C即 0、100、200 μM 和300 μM作用于Hep2喉癌细胞株0、24、48和72 h后,测定Hep2细胞增殖能力。测定不同浓度I3C处理Hep2喉癌细胞株48 h后细胞凋亡率。测定不同浓度I3C处理Hep2喉癌细胞株后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当I3C浓度增加时,Hep2喉癌细胞株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凋亡率显著增加,同时监测到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在体外实验,I3C可以有效地抑制Hep2喉癌细胞的生长,同时诱导凋亡,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周洁,潘芳名,王晶,李泽文,王玮,刘涛,张清元,杨国强,廖华
2019, 25(5):508-51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12
摘要:目的探讨Zeste white 10(ZW10)相互作用着丝粒蛋白1 (ZW10interacting kinetochore protein 1,Zwint1),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方法,对16例HNSCC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以及7例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样本中Zwint1蛋白进行检测。同时,分析HNSCC相关组织芯片中Zwint1蛋白表达与HNSC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临床样本与组织芯片的检测结果显示,Zwint1蛋白在HNSCC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99, P<0.05)。组织芯片的检测结果显示,Zwint1蛋白表达量与HNSCC患者的肿瘤大小(F=2.889,P<0.05)、淋巴结转移(t=2.110,P<0.05)、分化(F=3.667,P<0.05)以及临床分期(F= 2.864,P<0.05)均具有相关性。但是卡方检验结果显示,Zwint1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χ2=3.236,P>0.05)、淋巴结转移(χ2=1.463,P>0.05)、分化(χ2=1.271,P>0.05)、临床分期(χ2=4.17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Zwint1蛋白在HN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有重要作用,可能是HNSCC潜在的靶向治疗目标。
崔捷,陈杰,黄文孝,杨洪 , 钟外生 , 张海林 , 谢李,包荣华
2019, 25(5):513-51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13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外科治疗声门型喉癌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8年6月—2013年4月首诊并行手术治疗的声门型喉癌患者22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T分期、N分期、手术方式、术后放疗、病理分级可能与喉癌预后相关的指标;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5年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 法计算。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分期、N分期、病理分级、术后放疗、术后局部复发、术后颈部淋巴结复发与声门型喉癌预后相关(P<0.05);②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分期、N分期、术后咽喉部/造瘘口复发、术后颈淋巴结复发是影响声门型喉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声门型喉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75.2%。结论合理的颈部淋巴结清扫和术后放疗可以提高局部晚期声门型喉癌的疗效;III、IV期患者术后局部/颈淋巴结复发风险高,需要密切随访,积极的挽救性手术仍是患者复发后主要的治疗方法。
2019, 25(5):518-52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14
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脑脊液耳漏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12月手术治疗的4例自发性脑脊液耳漏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4例患者均有细菌性脑膜炎病史,2例为内耳畸形(内耳不完全分隔Ⅰ型),漏点均位于镫骨足板;行耳后切口鼓室探查术,术中见镫骨足板缺损有清亮液体涌出,去除镫骨及砧骨,以颞肌筋膜、耳廓软骨及纤维蛋白胶封堵前庭窗。另2例漏点位于后颅窝硬脑膜,其中1例位于弓状隆起至总角水平,1例位于圆窗至外耳道下壁水平;此2例患者均行完壁式乳突开放术,显露后颅窝骨质缺损处,可见脑脊液流出,以颞肌筋膜、耳廓软骨、乳突皮质骨骨粉及纤维蛋白胶封堵缺损。结果4例患者术后随访23~39个月,脑脊液耳漏及脑膜炎均无复发。结论自发性脑脊液耳漏发病率低,容易漏诊、误诊,以致脑膜炎反复发作。听力下降伴脑膜炎的患者应高度怀疑自发性脑脊液耳漏的可能。
2019, 25(5):522-52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15
摘要:目的探讨鼻源性脑脓肿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分析鼻源性脑脓肿内镜手术的可行性,旨在提高耳鼻咽喉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报道3例鼻源性脑脓肿,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 结果本组3例患者均行鼻源性脑脓肿内镜手术,2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1例转神经外科行立体定向下脑脓肿穿刺置管术+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后痊愈。 结论鼻源性脑脓肿少见,且症状多不典型。临床除传统治疗方式外,根据患者病情,鼻内镜手术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2019, 25(5):526-53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16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头部肿瘤两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评估以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ptical surface monitoring system,OSMS)为辅助手段引导摆位并进行监测的可行性。方法头部肿瘤患者A组26例采用发泡胶+头部热塑闭合面罩固定,B组20例采用发泡胶+头部热塑开口面罩固定+光学表面监测系统。A组摆位后进行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扫描共178次,B组摆位经过OSMO调整后进行治疗前CBCT扫描162次,将获得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匹配,得到X、Y、Z轴方向上的平移及旋转误差,并对摆位误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OSMS调整摆位误差的标准为三维方向上平移误差≤ 1mm、旋转误差≤1°,调整后OSMS监测的摆位误差与治疗前CBCT 扫描配准摆位误差的差异定义为OSMS的精度。运用OSMS跟踪监测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实时摆位误差,并记录分次内的最大三维矢量误差、旋转误差及治疗时间。结果B组与A组分次间的三维矢量误差(1.73±0.90)mm/(2.24±1.25)mm,X、Z轴上的平移误差(0.04±1.00)mm/(-0.34±1.48)mm、(0.06±0.86)mm/(0.29±1.14)mm,X轴旋转角度误差(0.01±0.09)°/(0.18±0.95)°和平均摆位时间2.5 min/2.0 min,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OSMS的精度在三维矢量误差为(1.28±0.74)mm。OSMS跟踪监测患者分次内的最大三维矢量误差(0.71±0.47)mm,旋转角度误差为(0.46±0.40)°。结论与常规的采用闭合面罩固定相比,采用开口面罩固定并应用OSMS辅助摆位,不仅可便捷有效地减小头部肿瘤患者的分次间摆位误差,而且能实时跟踪并监测分次内的摆位误差。
2019, 25(5):533-53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17
摘要:目的观察处于围绝经期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性激素指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 2013年8月—2017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处于围绝经期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32例作为研究组,以来院体检的129名围绝经期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性激素6项水平即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 (E2)、孕酮(P)、睾酮(T)、催乳素(PRL)。然后分析研究组患者性激素各项指标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中的差异性。进而对性激素各项指标与研究组患者的纯音听阈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研究组中E2、P两项激素下降的比率(89%和68%)显著高于对照组(67%和52%),且研究组E2、P两项指标[(34.04±30.49)pmol/L和(0.61±0.37)n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62.03±30.32)pmol/L和(1.08±0.58)nmol/L](P<0.05)。而FSH、LH、T、PRL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在不同听力损失程度中的各项指标,E2与P有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发现,E2和P与纯音听阈负相关(P<0.05)。结论围绝经期突发性耳聋患者的E2和P显著下降,并与患者的病情程度成负相关。E2、P在围绝经期妇女突发性耳聋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策略中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9, 25(5):537-54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18
摘要:目的研究鼻息肉伴变应性鼻炎患者白细胞介素水平与鼻息肉复发的关系,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鼻息肉伴变应性鼻炎手术后,根据鼻息肉有无复发,将患者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未复发组患者20例(A组),复发组患者20例(B组),另将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患者20例设为对照组。术前、术后1周各组患者均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水平,鼻息肉切除术中保留息肉头端组织,对照组患者术中取部分下鼻甲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IL8、IL16、IL17表达。采用Pearson多重线性分析IL8、IL16、IL17水平与伴变应性鼻炎的鼻息肉复发患者的相关性。结果术前A、B组血清IL8、IL16、IL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组血清IL8、IL16、IL17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IL8、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B组鼻息肉组织中IL8、IL16、IL17中、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75.0%和80.0%,明显高于A组的45.0%、50.0%和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鼻息肉组织中IL8、IL16、IL17中、强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的0.0%、0.0%和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8、IL16、IL17与伴变应性鼻炎鼻息肉的发生呈正相关(r=0.716、0.917、0.903,P均=0.000);与鼻息肉复发呈正相关(r=0.527、0.763、0.842,P=0.014、0.000、0.000)。结论伴变应性鼻炎鼻息肉患者的血清与鼻息肉组织中白细胞介素水平和表达明显升高,息肉组织中白细胞介素高表达与复发呈正相关,提示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局部炎症,降低鼻息肉的复发率。
2019, 25(5):542-54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19
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部出血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住院的25例鼻咽癌放疗后导致鼻咽部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鼻咽鼻腔填塞、鼻内镜下鼻咽痂皮及坏死肉芽清创、介入治疗、低温等离子手术止血、鼻内镜下鼻咽肿瘤切除术。结果25例患者中,由鼻咽癌复发引起鼻咽出血8例,其中3例大出血死亡;5例由假性动脉瘤引起,其中3例大出血死亡,2例经介入治疗止血;11例为鼻咽放疗后痂皮及肉芽出血,其中有7例经低温等离子手术成功止血,3例经介入后止血,1例经填塞止血;1例不明原因大出血窒息死亡。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部出血是致死率高的并发症, 其中以鼻咽癌复发及假性动脉瘤危险性最高。积极检查明确出血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鼻咽癌放疗后出血的死亡率。
吴振恭,熊俊,周良强,陈请国,陈金,褚汉启,陶雁玲,甄宏韬,王丽
2019, 25(5):546-55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2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减少漏诊误诊,提高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不典型学龄前期儿童RMS的详细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以眼部症状为主诉收入院,1例罕见以反复鼻腔出血并睡觉打鼾为主诉收入院,相关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多已广泛侵犯破坏周围结构,行相关手术病理确诊,均为胚胎性RMS。免疫组化显示3例患者Myogenin均为阳性,Ki67(LIt分别约为90%、80%、70%),其中2例VIM阳性,2例DES(部分或者局灶性)阳性,2例CD99阳性。后转入肿瘤科规律治疗。结论儿童RMS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呈现多样化,具有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进展快等特点,需要根据临床特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
2019, 25(5):551-55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21
摘要:
2019, 25(5):553-55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22
摘要:
2019, 25(5):556-56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23
摘要: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目前国内外各大行业领域研究的热门,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共同引导科技前沿。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娱乐,包括游戏、购物、家居、电影方面,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也取得广泛研究及应用。但因医学专业性较强,对于此技术的要求较其他专业更高,所以VR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还有待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鼻内镜颅底外科经过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影像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鼻内镜手术已成为全球主流的颅内肿瘤切除术的首选术式。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将VR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包括颅内、侧颅底、斜坡等区域。因此,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鼻内镜颅底外科来说,VR无疑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石。
2019, 25(5):561-56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24
摘要:近年来基于新的麻醉和止痛技术的发明、微创手术的发展以及减少手术应激反应药物的发现,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得以提出与推广,并成为国际医疗领域新潮流。ERAS理念贯穿整个围手术期,并通过一系列的优化措施,以患者为核心,以循证医学及多学科合作为基础,其核心理念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少手术应激对患者心理及生理上的不利影响,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并改善就医体验,进而合理使用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鉴于头颈部肿瘤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且手术创伤大,手术方式复杂,往往导致患者术后康复缓慢,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故将ERAS理念引入头颈外科有助于推动现有诊疗模式的优化。
2019, 25(5):56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25
摘要:目的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MD)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人们在梅尼埃病内淋巴积水(endolymphatic hydrops,ELH)机理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从内淋巴清除率、内淋巴转运障碍、激素影响、内耳压力调节障碍、血流动力学失衡、过敏机制、自身免疫机制、病毒感染及遗传倾向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方法结果结论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