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6(4):355-35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01
摘要:规范喉神经损伤的功能评估与治疗基金项目:第一作者简介:通信作者:肖水芳(目的随着嗓音医学的发展,喉神经损伤近些年逐渐得到重视,尽管如此,国内当前其诊治欠规范且多依赖个人经验。喉神经损伤原因较多,不同类型损伤的症状、体征以及转归亦不完全一致,针对已知特定类型的喉神经损伤,尤其是喉返神经损伤,当前亦无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案,现存的治疗手段均存在相对的优势及不足。本文对喉神经损伤的病因、分类、诊断以及现行的治疗方案进行了归纳与评价,以期能为其诊断及治疗选择提供临床参考。
2020, 26(4):360-36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02
摘要:声带运动障碍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涉及多学科,从病因上分为神经源性和非神经源性。对于神经源性声带运动障碍的诊治,首先通过喉镜等检查明确有无声带运动障碍及严重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声带纵向张力变化障碍也属于运动障碍的范畴;然后采用喉肌电图(LEMG)检查进行定性分析,在确诊神经源性损伤后,进一步对神经损伤部位进行定位诊断并查找导致神经损伤的病因;同时根据喉部神经电生理评估结果,判断预后。最后综合上述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2020, 26(4):365-36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03
摘要:目的分析声带麻痹(VCP)患者的病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173例确诊为VCP的患者,统计其临床特征并分析致病原因。结果173例VCP患者中,92例(53.2%)左侧VCP,36例(20.8%)右侧VCP,45例(26.0%)双侧VCP。医源性损伤包括:牵拉伤、热灼伤、离断伤等,损伤部位在左侧、右侧或双侧的不同解剖位置。医源性损伤105例(60.7%)居首位;其次是喉外肿瘤和占位性病变31例(17.9%)。结论单侧VCP较双侧VCP常见,左侧较右侧更为常见。不同病因所致VCP嗓音学特点各不相同,即使同一病因所致VCP,因损伤的程度、性质及解剖位置不同,嗓音学特征差异也较大,可比性较低。医源性损伤仍是导致VCP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喉外肿瘤和占位性病变。抗病毒药物、激素联合营养神经药物的保守治疗或可作为病毒感染或特发性病因的首选治疗,但对治疗效果不应抱有过高期待。
2020, 26(4):369-37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04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嗓音功能情况。方法选取甲状腺全切除手术患者38例,其中男16例,女22例。分别于术前1 d、术后7 d及术后30 d采用嗓音障碍指数量表简化中文版(VHI10)、频闪喉镜检查和嗓音分析软件对患者嗓音功能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主观评价:男性患者VHI10积分:术后7 d高于术前1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与术前1 d的积分无明显差异;女性患者VHI10积分:术后7 d和术后30 d均高于术前1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客观评价:男性患者术后7 d最长发音时间(MPT)小于术前1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术后7 d的MPT、基频(F0)、基频微扰(jitter)和嗓音障碍指数(DSI)均比术前1 d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的DSI、声门闭合比(CQ)均比术前1 d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切除术后患者在没有喉返神经损伤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嗓音异常,其中女性患者术后嗓音功能明显较术前差。嗓音主观及客观评估,可以对甲状腺手术后嗓音功能的监测和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2020, 26(4):373-37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05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舌管囊肿(TDC)患者手术前后的嗓音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行TDC切除术的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例,女25例,年龄为22~65岁,平均年龄为(41.55±11.78) 岁。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分别行嗓音障碍指数(VHI)和GRBAS的主观评估、嗓音声学分析的客观检测以及频闪喉镜检查,比较手术前后的评估结果。结果①VHI的评估:女性患者的情感(E)评分在术后1周较术前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差异不明显,而其功能(F)和生理(P)评分较术前无明显差异;男性患者手术前后的VHI各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②GRBAS的评估:女性患者的气息度(B)和无力度(A)评分在术后1周较术前差异显著(P<0.05),术后6个月同术前差异不大,而其总分(G),粗糙度(R)和紧张度(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男性患者手术前后的GRBAS各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③嗓音声学分析:男性及女性患者的基频(F0)和最长发声时间(MPT)在术后1周均较术前差异显著(P<0.05),术后6个月同术前差异不明显;而其基频微扰(jitter)和振幅微扰(shimmer)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DC患者手术后会出现嗓音评估指标的一过性改变,及早行嗓音评估、发音训练或心理干预,有利于患者的嗓音康复。
刘家佳 , 李仕晟 , 朱刚才 , 彭鸥 , 李苗 , 尹丹辉 , 杨新明 , 唐青来 , 贺湘波 , 彭霞
2020, 26(4):377-38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06
摘要:目的甲状腺手术后导致的单侧声带麻痹(UVCP)影响患者的声音质量和生活质量,喉内声带注射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声音质量,本研究观察术后不同时间进行声带注射治疗UVCP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9年4月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因甲状腺手术后UVCP早期(1个月内)或晚期(6个月以上)行声带注射喉成型的患者31例。所有患者均行局麻电子喉镜下颈外径路透明质酸声带注射喉成型术,其中18例在术后1个月内进行声带注射(A组),13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以上进行声带注射(B组)。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喉镜、嗓音分析、GRBAS评估、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10)测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组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特征、嗓音分析结果、GRBAS评估得分、VHI10测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注射后1个月内复查动态喉镜均可见声带闭合良好,B组有4例患者患侧声带未见明显黏膜波。A组注射患者VHI10量表评分、MPT与B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GRBAS评估得分、jitter、shimmer均低于B组。结论甲状腺手术后UVCP患者早期行声带注射治疗效果优于晚期注射,其原因可能是声带长时间失去接触性刺激和失神经性营养导致的声带功能层次的损伤。
2020, 26(4):382-38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07
摘要:目的探讨经口CO2激光手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术后的嗓音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2019年6月接受经口CO2激光手术治疗的48例声门型喉癌患者嗓音资料,根据手术是否切除前连合分为未切除前连组合(n=29)和切除前连合组(n=19)。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的嗓音稳定期对患者进行主观嗓音障碍指数量表简化中文版(VHI13)评分、频闪喉镜检查及嗓音声学分析。结果经口CO2激光手术后6个月检查VHI13生理评分及总分均较手术前明显减低;频闪喉镜检查未切除前连合组以声带黏膜波减弱或消失为主要表现,而切除前连合组术后出现前连合粘连和室带代偿性发音的比例明显升高;嗓音声学分析发现,与术前比较,激光手术后基频(F0)增加,基频微扰(jitter)和振幅微扰(shimmer)增大,最长发声时间(MPT)缩短,嗓音障碍严重指数(DSI)减低;未切除前连合组患者振幅微扰较切除前连合组更低,最长发生时间更长,DSI更高。结论声门型喉癌经口CO2激光手术后患者的主观嗓音质量较术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是否切除前连合与术后声带形态、嗓音质量有密切关系。
郭莹 , 聂尔璇 , 刘超 , 徐芳 , 张欣 , 张帅 , 刘勇 , 黄东海
2020, 26(4):387-39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08
摘要:目的探讨内收型痉挛性发音障碍(SD)患者的动态喉镜下表现、嗓音学特点以及病因,并与正常人对比分析,为临床诊断及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61例内收型SD患者的嗓音参数以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嗓音参数,对比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51例为女性患者;61例患者中35例(57.4%)患者的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的分值>7;有明显心理因素或心理创伤的患者7例(11.5%)。患者发音时存在一些颈部及全身肌肉过度紧张的表现,动态喉镜下所有患者均无器质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双侧声带紧张并过度内收、喉部震颤,部分患者可见声门上结构向中间挤压靠拢。嗓音测试时所有患者在朗读过程中存在紧张性发音,基频(F0)及响度瞬间起伏,语音颤抖、嗓音挤卡、失去韵律,42例(68.9%)患者出现嗓音中断:患者读一段话的嗓音平均中断次数(1.9±2.0)次显著高于正常人(0.0±0.0)次(P<0.01);所有患者读一段话的朗读时间均值(21.5±4.8)s较常对照组的朗读时间均值(16.2±3.7)s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振幅微扰(shimmer)均值及基频微扰(jitter)均值为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患者的嗓音障碍指数(DSI)均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患者的最长发音时间(MP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结论内收型SD患者大部分为女性,患者动态喉镜下会有一些特征性表现,患者的音质、音韵和流畅性较正常人有一定改变;患者的shimmer、jitter、DSI、MPT较正常人有显著差异。该疾病可能与胃酸反流有一定关系,少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心理因素。
2020, 26(4):392-39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09
摘要:目的梳理内收型痉挛性发声障碍(ADSD)的主要诊断方法,对ADSD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嗓音听感特征进行描述、比较及分析;归纳出ADSD的鉴别诊断要点。诊断ADSD主要依据嗓音的听感特征,但还需结合病史、症状变化及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2020, 26(4):396-39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11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对声带良性病变患者嗓音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9年1月—2019年1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断为声带良性病变的82例患者分成A、B两组,A组(41例),单纯口服金嗓散结胶囊1个月;B组(41例),在A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情绪及行为干预、禁烟酒、休声、嗓音训练等。通过Xion声学分析软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嗓音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噪谐比(NHR)进行测试,并比较两组结果。采用嗓音障碍指数30(VHI 30)量表评估A、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嗓音情况,并比较两组评分情况。通过纤维喉镜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jitter、shimmer、NHR值及VHI30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B组患者较A组改善更明显(P<0.05)。纤维喉镜检查发现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联合药物能显著改善声带良性病变患者的嗓音质量。
2020, 26(4):400-40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10
摘要:目的探讨Beclin1基因对鼻咽癌细胞放疗抵抗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NE2、610B及其放疗抵抗细胞CNE2Rs、610BRs中Beclin1蛋白的表达,CNE2细胞经不同条件放射线照射后Beclin1蛋白的表达改变;通过脂质体转染Beclin1 cDNA和慢病毒介导的Beclin1 shRNA,在610B细胞和CNE2Rs细胞中分别过表达及沉默Beclin1基因,平板克隆集落形成实验检测鼻咽癌细胞的放疗抵抗能力的改变;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DNA双链损伤相关指标γH2AX表达的改变。结果Beclin1蛋白在放疗抵抗细胞中表达增加,同时随着放疗时间的延长及放疗剂量的增加,Beclin1蛋白表达迅速升高,随后趋于基础水平;Beclin1过表达后610B细胞克隆集落形成能力增强,生存分数增加,γH2AX焦点数量减少;相反,Beclin1沉默后,CNE2Rs细胞克隆集落形成能力下降,生存分数下降,γH2AX焦点数量增加。结论Beclin1能促进鼻咽癌细胞的放疗抵抗性,其与放疗后DNA双链损伤修复调控可能相关。
2020, 26(4):405-40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12
摘要:目的MicroRNAs(miRNAs)属于非编码蛋白基因,是一类负调控基因表达的小RNA,血清中miRNAs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探讨miR196a在NPC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分析血清miR196a表达水平与NPC放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0年6月—2019年6月接受调强放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NPC患者138例作为研究的实验组,同期选取来院健康检查的正常人62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集空腹静脉血,所有患者均于放疗前采集空腹静脉血,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血清miR196a表达水平;分析血清miR196a高表达与NPC患者临床分期及无病生存期(DFS)的相关性。以实体瘤变化和随访结果为评判标准,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A组(放疗癌灶完全缓解)和B组(放疗癌灶部分缓解+放疗癌灶稳定进展);进而分析血清miR196a表达水平与NPC疗效的关系。结果138例NPC患者miR196a在血清中高表达122例(88.41%);其中86例临床分期Ⅲ、Ⅳ期NPC患者血清miR196a高表达81例,16例临床分期Ⅰ期NPC患者血清miR196a高表达14例,36例临床分期Ⅱ期NPC患者血清miR196a高表达27例;各组NPC血清miR196a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按放疗效果分析,86例A组患者,血清miR196a高表达71例(82.56%);52例B组患者,血清miR196a高表达51例(98.08%),包括稳定进展19例(100.00%,19/19)和部分缓解32例(96.97%,32/33); A、B两组血清miR196a高表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中位DFS(36个月)明显高于B组患者中位DFS(10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miR196a高表达提示临床NPC放疗预后不佳,该基因有望成为NPC预后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2020, 26(4):410-41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13
摘要:目的应用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 数据库中下咽癌患者的公共数据,比较不同转移类型和治疗方式的预后差异,并建立和验证下咽癌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Windows系统计算机下载SEER官方统计软件,检索第一原发部位为下咽部的癌症患者资料,诊断年份为2007—2016年。采用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法比较不同转移类型和治疗方式分组患者的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Cox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筛选出与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将下咽癌患者数据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将筛选出的影响因素应用训练集建立Nomogram模型并计算C指数、分析校准曲线;应用验证集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最终纳入下咽癌患者1 008例生存率分析结果显示,下咽癌患者1、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0.1%、47.6%和40.4%,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不同治疗方式比较发现,临床早期(I、II)患者中,非手术放(化)疗组与手术+术后放疗组患者的预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中晚期(III、IV)患者中,手术+术后放疗组的预后优于非手术放(化)疗组(P<0.000 1)。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临床分期、T分期、M分期及治疗方案是下咽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基于此5项影响因素成功构建了下咽癌的Nomogram模型,效能分析表明预测模型训练集C指数为0.749,验证集C指数为0.711。结论手术+术后放疗对中晚期下咽癌具有更好的远期生存疗效,依据下咽癌多项临床参数建立的Nomogram肿瘤模型有望成为一种下咽癌治疗效果的预测工具。
吴俊志 , 李静佳 , 赵锐 , 朱鑫 , 冯成敏 , 敬一丹 , 程瑶 , 张震 , 邓世山 , 刘海
2020, 26(4):416-42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14
摘要:目的探讨喉癌组织中轴突导向因子3D(SEMA3D)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经外科手术切除的喉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标本61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EMA3D的表达情况,并对SEMA3D与喉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化SP法显示,SEMA3D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5)。SEMA3D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EMA3D表达与患者生存率具有相关性(P<0.001)。单变量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吸烟、临床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和SEAM3D表达与患者预后具有相关性,进一步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SEMA3D低表达是影响喉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EMA3D蛋白低表达是影响喉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EMA3D蛋白阳性表达的喉癌患者预后较好,有望成为喉癌患者预后评估的新的生物标志物。
邹庆云,刘映岐,查旭东,周梦夏,梁才全,王天宇,蔡博宇,杜昱聪,彭浒,刘环海
2020, 26(4):421-42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15
摘要:目的探讨喉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上海长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手术治疗的174例原发性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4例,女10例;年龄35~87岁,平均年龄(60.73 ± 9.88)岁。通过KaplanMeier模块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多因素分析,分析喉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全组患者共174例,5年生存率64.4%;喉癌早期T1、T2期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7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并发症、T分期、N分期、手术方式、颈淋巴结清扫术、肿瘤原发部位与喉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相关。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和N分期是影响喉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分期、N分期是影响喉癌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2020, 26(4):426-43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16
摘要:目的分析4例喉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为IMT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10月—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咽喉科医院诊治的4例喉IM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例喉IMT患者病变位于声门上及声门区,根据患者的病变范围及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显微喉镜手术或开放性手术,术后随访25~140个月,除1例患者死于其他疾病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且未见复发和转移。术后切除标本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Vimentin(+),SMA(部分+),Desmin(-),CK(-),Ki67(+)≤45%,ALK(-),CD34(血管+),CD68(±)。结论喉IMT是一种具有复发潜能的低度恶性头颈部肿瘤,其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目前的治疗手段仍首选手术切除为主,必要时行术后放(化)疗,术后需密切随访。
2020, 26(4):431-43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17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喉淀粉样变性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例喉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 5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声音嘶哑,病变位于喉部3例,其中声带受累3例、室带受累2例;声带受累并累及声门下、气管2例。全麻支撑喉镜下行喉(气管)肿物切除术,其中4例原发性喉淀粉样变性患者行CO2激光声带肿物切除术。结果术后患者声音嘶哑症状均明显改善,无呼吸困难等不适,1例喉气管淀粉样变性患者术后随访1年复发,余患者随访至今病情稳定,无明显复发。结论喉淀粉样变性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缺乏诊断特异性,确诊依靠病理检查。该病至今仍无有效根治的方法,彻底手术切除是减少复发的关键,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改善或恢复发音质量是治疗的目的。
2020, 26(4):435-43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18
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骨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总结鼻窦骨瘤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6年6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11例鼻窦骨瘤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塞5例、溢泪2例、眼球凸出1例、头痛1例、视力下降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窦三维CT检查,确定骨瘤的位置和侵犯范围,完善视力、视野、眼压、视神经诱发电位(VEP)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眼科检查,麻醉方式均为全身麻醉及控制性降压,手术均在鼻内镜下完成,术中根据鼻窦CT范围选择具体的手术方式,选择恒定的解剖结构作为标志,尽量达到骨瘤的完全切除,同时采用鼻中隔带蒂黏膜瓣覆盖术腔,促进术腔上皮化,术后1周复查鼻窦CT,术后定期门诊复诊。结果术后1周复查鼻窦CT显示肿瘤彻底切除 9例,部分切除2例,随访26~76个月,患者较术前症状明显好转,其中头痛、鼻塞及溢泪症状均消失,2例视力下降患者中1例视力有部分提高,但1例眼球凸出患者在术后1年复发,转外院治疗,现已失访,其余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骨瘤安全、有效、微创,术前鼻窦CT可为鼻内镜手术提供可靠的保障,术中选用恒定的解剖结构定位肿瘤边界,以求骨瘤完全切除。
2020, 26(4):43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19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眩晕患者冷热试验的最大慢相角速度(maxSPV)的平均值有无差异,探讨衰老对眩晕患者冷热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3月—2018年11月就诊北京老年医院眩晕门诊的228例患者,年龄14~88岁。所有患者分成3组,60岁以下为A组,60~79岁为B组,80岁以上为C组,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3组患者冷热试验的maxSPV的平均值有无差异。结果3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203,P=0.042),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7),C组与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13)。结论只有在高龄患者中,冷热试验maxSPV的平均值才出现明显下降,提示衰老可能影响眩晕患者的冷热试验。
2020, 26(4):443-44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20
摘要:目的分析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患者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高分辨测量(HRM)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咽部异感患者及28例健康志愿者进行UES压力HRM,根据反流症状指数(RSI)量表评分将71例患者分为咽喉反流组(A组,31例,RSI>13分)及非咽喉反流组(B组,40例,RSI≤13分),健康志愿者为C组(28例)。A、B、C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及平均体质指数(BMI)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结果3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A组患者(91.44±4.17)分显著低于B组的(99.51±5.86)分及C组的(114.03±5.29)分(P均<0.05);平均UES静息压A组为(104.50±33.84)mmHg,B组为(76.34±20.08) mmHg,C组为(46.92±11.56)mmHg, 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残余压A组为(26.31±8.27)mmHg,B组为(15.40±7.19)mmHg, C组为(10.25±4.74)mmHg, 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平均远端收缩积分(DCI)及平均远端潜伏期(DL),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LPRD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低,其症状的出现可能与UES静息压及残余压增高有关,UES静息压及残余压测量可为LPRD的诊断及其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0, 26(4):448-45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21
摘要: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便携式睡眠监测仪(PM)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门诊收治的以经常性睡眠打鼾为主诉的儿童患者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4~13岁,平均年龄(7.0±2.6)岁,应用PM与多导睡眠监测仪(PSG)对患儿进行整夜同步睡眠呼吸监测,同时完成儿童OSAHS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表(OSA18),分析PM灵敏度及特异性,对比分析两种睡眠监测仪临床各参数的相关性,以及OSA18问卷与AHI相关性。结果以PSG监测结果为标准,在儿童OSAHS 监测诊断中,根据严重程度分为单纯鼾症2例,轻度5例,中度12例,重度17例;PM分析单纯鼾症1例,轻度6例,中度10例,重度19例,PM的灵敏度为97.1%,特异度为100.0%,准确率为97.2%;两种睡眠监测仪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及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有相关性,OSA18问卷与PM及PSG监测的AHI呈正相关性(r=0.875、0.874,P均<0.05)。结论PM辅以OSA18问卷调查在儿童OSAHS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且PM与PSG各项指标相关性良好,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0, 26(4):452-45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22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胸乳径路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根治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对比研究,以探讨胸乳径路下PTMC根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7年10月经治的43例经胸乳径路下PTMC根治术患者(胸乳组)及59例开放手术患者(开放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的相关指标。结果胸乳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开放组长,术后第1天的切口引流量较开放组多(P<0.05),但胸乳组术后美容满意度优于开放组,特别是胸乳组5级评分中非常满意及满意的患者占88.37%,明显高于开放组的18.64%(P<0.05)。胸乳组43例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内VAS评分、总中央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误伤率与开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半年,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胸乳径路下PTMC根治术虽然术后引流量多、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较长,但美容效果十分突出,临床实践安全可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及术者能熟练操作的基础上施行该手术。
2020, 26(4):456-46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23
摘要:目的鼻窦鼻腔恶性肿瘤(SNM)发病率较低,早期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大多具有侵袭性强、易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预后差等特点,临床诊断难度较大。SUM病理类型繁多,其中鳞癌占60%以上,腺癌次之。目前关于SUM的报道多为单一的病理类型研究,多病理综合性研究缺乏,本文对双表型鼻窦鼻腔肉瘤(BSNS)、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NTCS)、中线癌(NMC)、鼻腔鼻窦神经内分泌癌(SNEC)等少见SNM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分子遗传学及其综合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0, 26(4):462-46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24
摘要:摘要:目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在生物体各细胞中广泛表达,可与晚期糖基化受体或Toll样受体结合,促进炎性因子分泌。研究表明,HMGB1呼吸道炎性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HMGB1作用途径及其与鼻黏膜炎性疾病及下气道炎症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这两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呼吸道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启示。
2020, 26(4):468-47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25
摘要:目的慢性鼻窦炎即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头疼及嗅觉减退等,其发病率高,常合并下呼吸道疾病,如哮喘,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已经成为规律保守治疗12周后效果不佳的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对合并鼻中隔偏曲或鼻甲病变的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时是否处理及如何处理仍有不同意见。本文就上述问题及不同处理策略对慢性鼻窦炎术后疗效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与探讨。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