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6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老年性聋人工耳蜗植入进展

      2020, 26(6):603-60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01

      摘要 (66) HTML (0) PDF 953.00 Byte (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耳聋是全球第三大导致老年人残疾障碍的原因,不仅仅影响声音的感知,还会引发一系列日常交流和社交障碍。目前,人工耳蜗植入是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聋且助听器效果不佳老年人的听觉和言语康复的最有效方法,但众多原因导致我国老年耳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开展得不够,并且老年人本身耳聋发生及其听力学和听觉康复有其特殊性。本文从老年耳聋的发生率、老年性聋的病因、人工耳蜗植入的适应证及疗效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老年耳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的未来前景做展望。

    • >专家笔谈
    • 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年龄下限降至9月龄的启示与应对

      2020, 26(6):609-61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02

      摘要 (57) HTML (0) PDF 870.00 Byte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将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年龄下限降至9月龄表明:有必要更早地植入人工耳蜗,以收获聋儿植入后更佳的听力、言语和语言康复成效。在低龄婴幼儿中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离不开一批训练有素的医护及麻醉团队提供围手术期支持,对诊断、麻醉风险、外科技术、术中测试和术后编程、长期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对婴幼儿听力学诊断、干预和评估带来了挑战。9~24月龄儿童植入人工耳蜗的指征仍为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围绕“先天聋儿植入人工耳蜗的指征和时机”“植入前是否试配助听器”等话题,耳外科专家与听力学专家应携起手来,审慎、稳妥、积极地开展低龄儿童人工耳蜗植入的循证医学研究。

    • >人工耳蜗专栏
    • 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后汉语声韵调识别能力临床分析

      2020, 26(6):615-61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03

      摘要 (61) HTML (0) PDF 542.00 Byte (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耳蜗(CI)植入患者术后普通话单音节声母、韵母、声调的识别能力差异,对比单双侧植入和植入时长对单音节识别的影响。方法选取单侧和双侧CI患者共63例,其中男35例,女28例,平均年龄(23.45±16.30)岁,CI植入时长(2.81±2.41)年。使用信度效度经已认证的单音节识别测试材料进行测试,记录每个患者声母、韵母、声调和总体的识别率得分情况。结果共获得70个测试结果:CI患者对声母、韵母和单音节总识别率均低于声调识别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3;P=0.000 3;P=0.030 3)。对单音节总识别率超过50%的CI患者,声调识别率相比声母、韵母、单音节识别率显著性增高(P<0.005)。对于总识别率小于50%的患者,虽然声韵母识别率均低于声调识别率,但仅有韵母和声调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 9)。单双侧CI患者声调识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佩戴时长与单音节识别的相关性较弱。结论CI患者的声调识别效果较单音节以及声母和韵母更具有优势,声调识别会在使用CI一定时间后趋于较高水平。植入侧别对其影响较小。

    • 耳蜗性耳硬化症人工耳蜗植入的应用研究

      2020, 26(6):620-62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04

      摘要 (61) HTML (0) PDF 1.03 K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耳蜗性耳硬化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人工耳蜗植入术中情况及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4例耳蜗性耳硬化症患者病史资料、听力学检查结果及影像学结果,观察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术中所见,并定期对4例患者进行听力学及影像学随访。结果①所有患者人工耳蜗电极均经圆窗膜径路完全植入鼓阶。其中1例于术中发现镫骨完全固定,导致术中鼓阶开孔时外淋巴波动不明显;1例发现圆窗膜骨化,术中鼓阶开孔定位困难;其余2例患者镫骨活动好,圆窗结构清晰。所有患者术中电极阻抗检测均正常,且引出标准的神经反应遥测波形;②术后随访1~5年无术后并发症出现,声场测听示平均听阈为40.8 dBHL,平均言语识别率为77.3%,言语及交流能力较术前提高;颞骨高分辨率CT提示双侧内耳病变范围无明显进展。结论耳蜗性耳硬化症进展缓慢,严重时可导致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当使用助听器无效时,人工耳蜗植入能帮助患者获得较满意的听觉康复效果。

    • >论著
    • 人工耳蜗在老年性聋患者中的应用

      2020, 26(6):626-63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05

      摘要 (188) HTML (0) PDF 833.00 Byte (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听力障碍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老年性聋引起的沟通障碍会给老年人群带来生活及心理上的变化,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老年性聋的干预措施较多,其中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老年性聋患者可选择人工耳蜗植入,本文就老年性聋人工耳蜗植入的选择标准、术前评估、术后并发症、术后康复及效果评估等进行综述。

    • >人工耳蜗专栏
    • 脑膜炎后耳蜗骨化患者人工耳蜗植入的临床分析

      2020, 26(6):631-63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06

      摘要 (86) HTML (0) PDF 1.11 K (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因脑膜炎而致严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人工耳蜗植入经验,探讨其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20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因脑膜炎致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22例患者资料,其中成人13例,儿童9例。对其术前影像学、手术所见进行分析。结果颞骨HRCT检查中16例(72.7%)诊断耳蜗骨化;6例(27.3%)未诊断,但经手术探查证实存在耳蜗骨化。18例内耳MRI检查中,3例(16.7%)未发现耳蜗信号改变,而经手术探查存在耳蜗骨化。两者结合后检出率为90.9%(20/22),20例(90.9%)可见合并半规管等其他迷路病变。术中未见耳蜗骨化者1例(4.5%),圆窗骨化7例(31.8%),耳蜗底转骨化14例(63.6%)。电极完全植入者18例(81.8%),部分植入者4例(18.2%)。结论脑膜炎后耳蜗骨化可致严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人工耳蜗是理想的治疗策略,建议尽早植入。术前颞骨HRCT和MRI对确定是否适合耳蜗植入和术前计划至关重要,诊断存在假阴性,但联合检查可大大提高耳蜗骨化的术前诊断阳性率。

    • 先天性外耳道骨性闭锁患者人工耳蜗植入的手术分析

      2020, 26(6):637-64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07

      摘要 (129) HTML (0) PDF 900.00 Byte (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外耳道骨性闭锁行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听力学检查、影像学特征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9年1月诊治的5例先天性外耳道骨性闭锁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病史、听力学检查、影像学特征及手术径路。结果5例患者听力均表现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影像学表现为外耳道骨性闭锁,伴听骨链畸形,面神经走形异常,均无内耳畸形。5例患者均采用鼓窦径路,其中2例患者经面神经后下植入人工耳蜗。所有患者均为圆窗膜植入,植入电极过程顺利,术后开机反应佳。结论针对外耳道骨性闭锁畸形需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应采用外耳道骨性闭锁的鼓窦径路的手术方式,开放部分乳突及鼓窦,取出畸形的听骨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暴露圆窗龛。对于面神经乳突段前移,完全遮挡圆窗龛的患者,则可转经面神经后下暴露圆窗龛。

    • 神经反应遥测技术应用于婴幼儿人工耳蜗植入的作用和体会

      2020, 26(6):641-64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08

      摘要 (60) HTML (0) PDF 876.00 Byte (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反应遥测技术(NRT)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监测,术后调机中的作用和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历人工耳蜗植入的婴幼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每例患者在术中、术后开机、调机应用NRT测试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CAP)的阈值数据,应用听觉整合量表(ITMAIS)评估行为听觉言语功能。结果38例婴幼儿在术中植电极进入耳蜗后均实施NRT测试,每例测试5个电极,分别为1、6、11、16、22号电极,共测试了190个电极,其中163个电极(85.8%)引出了ECAP,其平均阈值为(163.8±21.2)CL。近端1号电极ECAP阈值显著高于远端22号电极(P<0.05)。从开机到开机后12个月,各电极ECAP阈值无显著变化。3岁以下患儿中,25例患儿在各次NRT测试时所有电极都能引出ECAP,而8例患儿存在1~5个电极不能引出ECAP,在开机12个月后,后者的ITMAIS积分与前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后NRT测试的ECAP阈值在近端电极显著高于远端电极,耳蜗内数个电极引不出ECAP不影响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

    • 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并发症及处理

      2020, 26(6):645-64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09

      摘要 (116) HTML (0) PDF 1.02 K (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术并发症,探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临床处理方法及预后,为避免该类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方法现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2010年5月—2019年4月由同一术者完成的497例(498耳)人工耳蜗植入术,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 例发生并发症(24/497),占4.8%,其中眩晕9例,骨膜下血肿2例,感染或过敏1例,外耳道皮肤破裂1例,面神经及鼓索神经损伤各1例,死亡1例,术后脑脊液耳鼻漏合并颅内感染1例,术中电钻钻头断裂至鼓阶内1例,植入体局部斑秃2例、电极未植入耳蜗1例、磁铁移位2例,装置故障1例。结论如何降低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仍然是人工耳蜗植入亟待解决的问题。

    • >论著
    • 内镜辅助耳前颞下窝入路颞下窝良性肿瘤切除术

      2020, 26(6):650-65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10

      摘要 (106) HTML (0) PDF 1.31 K (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辅助经耳前颞下窝入路切除颞下窝良性肿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内镜辅助经耳前颞下窝入路切除颞下窝良性肿瘤5例,男1例,女4例;年龄41~59岁,平均51岁。主要症状是咀嚼不适感4例,患侧头痛3例,患侧听力下降2例。主要体征为患侧颞颧部膨隆3例,其余2例无明显阳性体征。结果手术均在1.5~3.0 h内顺利完成,肿瘤完全切除。患者术后感觉患侧咀嚼无力、闭合力稍差、张口受限、术区肿胀,约2个月后基本正常。随访6~26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生面瘫、无颞下颌关节错位咬合、无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12个月,仍感觉患侧下颌部麻木。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病理2例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为骨巨细胞瘤,1例为磷酸盐尿性间叶组织肿瘤。所有患者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内镜辅助经耳前颞下窝入路可以彻底切除翼外板、翼外肌下头外侧区域颞下窝上部关节区附近的一些良性肿瘤,是安全、有效、微创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影像导航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

      2020, 26(6):655-65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11

      摘要 (36) HTML (0) PDF 1.08 K (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影像导航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TON)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201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0例TON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itic回归分析评估不同因素对TON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总有效率为60.0%(12/20),其中术前有光感及以上者有效率为100.0%(6/6),无光感者有效率为42.9%(6/14)。受伤1周内手术者,有效率75.0%(9/12)。术前CT显示视神经管骨折者,有效率为22.2%(2/9)。单因素与多因素结果均显示:术前视力、CT显示视神经管骨折是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是治疗TON的有效手段。术前有光感及以上是视力改善的保护性因素,术前CT显示视神经管骨折是视力无改善的危险性因素。对于伴有复杂颅面部外伤的患者,影像导航的应用可以达到精准定位,有效减压的目的,从而提高手术疗效,值得推广。

    •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合并哮喘患者外周血和鼻息肉组织中炎症细胞的对比分析

      2020, 26(6):660-66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12

      摘要 (75) HTML (0) PDF 967.00 Byte (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哮喘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CRSwNP)患者外周血、鼻息肉组织炎症细胞数目和比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并接受鼻内镜手术的CRSwNP的住院患者,根据患者症状以及术前肺功能及支气管舒张试验的结果纳入明确诊断哮喘的患者21例,同期随机纳入CRSwNP不合并哮喘的患者56例作为对照比较。所有患者均为双侧鼻息肉,术前CT评估患者息肉严重程度大致相同。术前空腹采血分类计数炎症细胞、检测吸入物变应原。术前1周对患者进行盐水冲洗鼻腔、抗生素治疗、鼻喷激素及黏液促排剂规范化治疗,术中取同部位鼻息肉标本进行切片HE染色,高倍镜下分类计数以嗜酸粒细胞(EOS)为主的各炎症细胞。并统计所有患者2次及多次鼻内镜手术情况。利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RSwNP合并哮喘组比CRSwNP不合并哮喘组有着更高的外周血EOS百分比(P<0.05),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NEU)百分比无明显差异。而CRSwNP合并哮喘组与CRSwNP不合并哮喘组相比组织EOS、浆细胞、淋巴细胞、NEU及炎症细胞总数的绝对值及百分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哮喘组患者患变应性鼻炎比例及二次手术率较非哮喘组高(P<0.05)。结论炎症细胞数目和比例与CRSwNP合并哮喘有一定相关性,合并哮喘患者提示有更高可能外周血EOS升高。哮喘可能影响鼻息肉组织中炎症细胞分布,但局部炎症细胞的数目和比例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

    • 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 26(6):666-66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13

      摘要 (101) HTML (0) PDF 824.00 Byte (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30例中-重度AR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鼻内镜下行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并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吸烟与否、有无尘螨及花粉过敏、有无鼻息肉及哮喘、视觉模拟量表评分 (VAS)。评估术后1年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130例AR患者有效率为75.38%(98/130),无效率为24.61%(32/1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鼻息肉是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AR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好,合并鼻息肉是影响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

    • 南充市儿童变应性鼻炎伴发哮喘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0, 26(6):670-67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14

      摘要 (50) HTML (0) PDF 899.00 Byte (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南充市3~14岁儿童确诊变应性鼻炎(AR)的变应原谱特点与伴发支气管哮喘(BA)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9月—2019年6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变应原检测中心,经变应原皮肤点刺实验与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确诊3~14岁AR儿童1473例, 详细采集AR儿童临床特征、变应原种类和发病诱因等资料,使用SPSS 22.0软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 473例AR儿童中,合并BA儿童309例(患病率为20.9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AR伴发BA的危险因素分别为城市居住环境、持续性AR、AR持续时间大于3年、AR家族史、BA家族史、家中饲养宠物、被动吸烟史、早产、自行使用抗生素、粉尘螨、多主枝孢菌、艾蒿、虾以及合并鼻窦炎、变应性结膜炎、打鼾和湿疹,保护因素为母乳喂养大于3个月和年龄增大。结论南充市3~14岁AR儿童伴发BA的患病率较高。初步了解南充市AR儿童合并BA的相关影响因素,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 益生菌辅助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的Meta分析

      2020, 26(6):676-68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15

      摘要 (126) HTML (0) PDF 1.24 K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益生菌辅助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系统检索知网、万方、PubMed数据库,检索发表自2010年1月—2019年12月使用益生菌治疗AR的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并提取数据资料、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随机对照试验13例,共1 268例患者,其中常规治疗+益生菌组631例,常规治疗+安慰剂或仅常规治疗组6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常规治疗+益生菌组治疗后鼻部症状评分较常规治疗+安慰剂或仅常规治疗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1.84,95%CI=[-2.43,-1.24],P<0.05)。两组治疗AR有效率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6,95%CI=[1.00,1.85],P=0.05)。结论常规治疗+益生菌组与常规治疗+安慰剂或仅常规治疗组比,治疗后AR鼻部症状评分下降;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男性杓状软骨钙化对喉接触性肉芽肿治疗效果的影响

      2020, 26(6):682-68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16

      摘要 (93) HTML (0) PDF 949.00 Byte (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杓状软骨钙化对喉接触性肉芽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临床资料完整的 115 例喉接触性肉芽肿男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侧杓状软骨钙化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115 例男性喉接触性肉芽肿患者,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5.82 岁。其中单侧肉芽肿 110(110/115,95.65 %),双侧肉芽肿 5 例(5/115.35%);病因中有反流病史 67 例(67/115,58.26%),插管诱发 5 例(5/115,4.35%),其余患者无明显原因。115例男性患者 CT 显示杓状软骨伴钙化 102例(102/115,88.70%),杓状软骨无钙化13 例(13/115;11.30%)。其中杓状软骨伴钙化患者治愈时间>3个月 68 例,治愈时间≤3 个月 34 例;杓状软骨无钙化治愈时间>3个月患者 4 例,治愈时间≤3个月 9 例。通过 Chisquare 检验分析显示患者杓状软骨伴钙化的治愈时间>3个月的百分数明显多于不伴钙化组(χ2=4.906,P=0.027)。结论喉接触性肉芽肿患者,杓状软骨钙化的患者治疗时间较长,可能是由于这类患者长期慢性炎性刺激引起杓状软骨钙化,病程相对较长,治疗困难。

    • >临床报道
    • 不同类型先天性中耳畸形的手术治疗

      2020, 26(6):686-68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17

      摘要 (60) HTML (0) PDF 1.00 K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先天性中耳畸形的临床分型及其手术策略。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3例(33耳)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进行中耳畸形临床分型及不同的手术策略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术后疗效和听力的恢复情况。术前对23例(33耳)中耳畸形患者均行耳内镜检查、听力学检查及颞骨CT并听骨链三维重建检查。结果23例患者中18例为术前明确畸形,5例为术中探查发现畸形。其中15例为锤、砧骨畸形,选择人工听骨赝复物(TORP或PORP)或自体听骨植入修复;6例为镫骨畸形,选择人工镫骨赝复物(Piston)植入;1例为鼓膜穿孔伴有先天性中耳畸形,先行鼓膜成形术,二期行听骨链重建手术;1例畸形程度比较复杂,面神经走形异常,在前庭窗处分叉,遮挡前庭窗,未能行进一步治疗。术后气导阈值提高至正常的有15例(65.2%);骨气导差(ABG)恢复至30 dB以内的有16例(69.6%),ABG术后仍超过30 dB的有5例(21.7%),1例听力未改善(4.3%),1例无法行听骨重建(4.3%)。结论先天性中耳畸形术前诊断比较困难,CT检查很难精确评估,手术探查为最有说服力的诊断标准,明确中耳畸形临床分型后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是治愈疾病并提高患者术后听力最佳选择。

    • 真菌性鼻-鼻窦炎鼻石形成致鼻中隔穿孔1例并文献复习

      2020, 26(6):690-69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18

      摘要 (58) HTML (0) PDF 928.00 Byte (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1例真菌性鼻-鼻窦炎(FRS)鼻石形成致鼻中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疾病的诊疗方案,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患者,男,55岁,因“反复嗅到臭味5年余,伴左侧头痛1周”入院,入院后完善影像学等相关检查,提示:FRS、鼻石症及鼻中隔穿孔,于全身麻醉鼻内镜下行左侧鼻窦开放+鼻腔肿块切除+鼻中隔修补术。结果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第4天出院,术后随访半年,鼻中隔穿孔修补满意,鼻腔黏膜无水肿,各鼻窦开放口良好,鼻道及窦腔内均未见异常分泌物。至今未见复发。结论FRS鼻石形成致鼻中隔穿孔较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后有复发的可能,应注意随访。

    • 乳腺癌鼻腔鼻窦颅底转移1例

      2020, 26(6):693-69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19

      摘要 (135) HTML (0) PDF 956.00 Byte (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鼻腔鼻窦颅底转移性病变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例乳腺癌鼻腔鼻窦颅底转移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该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结果本例患者术前行CT、MRI检查示蝶窦内可见软组织影并骨质破坏,并给予抗感染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患者在全麻鼻内镜下行鼻窦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示鼻窦肿物为乳腺癌转移性病变,建议患者行放射及化学治疗。结论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生头颈部转移临床并不常见,尤其发生鼻腔鼻窦颅底转移极为罕见。因此需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等,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防止鼻腔鼻窦颅底转移性病变的误诊漏诊。

    • 鼻咽结核1例并文献复习

      2020, 26(6):695-69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20

      摘要 (61) HTML (0) PDF 950.00 Byte (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鼻咽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结核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以颈部无痛性包块为首发症状,经鼻咽部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以及Pubmed数据库中有关鼻咽结核的文献,共检索有关文献32篇,包含患者共194例。结论鼻咽结核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漏诊误诊,临床医生要提高认识,在诊治颈部包块时,应考虑鼻咽结核的可能,尽早反复送病理检查,从而明确诊断。

    • 舌咽神经阻滞对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

      2020, 26(6):698-70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21

      摘要 (84) HTML (0) PDF 909.00 Byte (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布比卡因舌咽神经阻滞对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92例行扁桃体手术切除的患儿,随机分为布比卡因舌咽神经阻滞组(治疗组)和未接受布比卡因舌咽神经阻滞组(对照组)各46例,其中,治疗组在手术结束后立即行布比卡因双侧舌咽神经阻滞,对照组手术结束后不给予任何处理,比较两组术后首次请求镇痛的时间、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镇痛平均剂量,术后休息和吞咽时对患儿面部表情(face)、腿的姿势(legs)、躯体活动度(activity)、哭闹(crying)、是否安慰(consolability)5项进行疼痛评分(FLACC),术后咽反射情况、吞咽困难程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父母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术后首次请求对乙酰氨基酚镇痛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平均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术后6 h休息和吞咽时FLACC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对咽反射的反应和吞咽困难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增加(P>0.05),父母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布比卡因双侧舌咽神经阻滞可有效地减轻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后早期疼痛,改善患儿术后生理舒适度及生活质量,提高父母满意度,而无明显麻醉不良反应。

    • >教学园地
    • 耳内镜技术结合虚拟解剖系统在耳科解剖教学中的应用

      2020, 26(6):703-70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22

      摘要 (64) HTML (0) PDF 817.00 Byte (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规培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在耳内镜技术结合虚拟解剖系统辅助下完成临床教学任务,通过两种教学手段在临床教学中的联合应用,使规培医师在临床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外耳、中耳及内耳结构,耳内镜技术结合虚拟解剖系统对耳鼻咽喉科临床教学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对一些解剖结构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结合虚拟解剖系统能有效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良,填补医学教学中趣味教学的空白,在医学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综述
    • 创伤性鼓膜穿孔的治疗及其研究进展

      2020, 26(6):707-71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23

      摘要 (88) HTML (0) PDF 832.00 Byte (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创伤性鼓膜穿孔是耳鼻咽喉科门急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创伤性鼓膜穿孔的治疗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创伤性鼓膜穿孔自然愈合机制比较复杂,影响其愈合及预后的因素较多,不合理的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创伤性鼓膜穿孔的自然愈合情况,以及汇总近年国内外关于创伤性鼓膜穿孔的治疗及研究进展,并予以综述,旨在为创伤性鼓膜穿孔的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研究提供参考。

    • 血小板活化因子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2020, 26(6):712-71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24

      摘要 (297) HTML (0) PDF 891.00 Byte (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强活性的内源性磷脂介质,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受到炎症刺激后释放,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在变应性鼻炎(AR)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发现,PAF作为潜在的相关炎症介质,可以通过影响炎性细胞的趋化作用,改变鼻腔黏膜血管通透性及气道反应性并影响腺体的分泌,从而对AR一些症状的产生起着较关键的作用。目前国际上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明,使用PAF抑制剂是干预AR症状的一个有效方法,但是国内关于PAF抑制剂在AR中的应用研究相对甚少。本文就近年来血PAF在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质金属蛋白酶及抑制剂影响细胞外基质代谢参与慢性鼻-鼻窦炎组织重塑的机制研究

      2020, 26(6):717-72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25

      摘要 (63) HTML (0) PDF 820.00 Byte (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组织重塑是慢性鼻鼻窦炎(CRS)发病机制的主要因素,细胞外基质(ECM)生成与降解紊乱是组织重塑的重要特征。在两种不同表型CRS伴息肉(CRSwNP)和不伴息肉(CRSsNP)中,组织重塑所涉及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不相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降解ECM大部分成分,其与内源性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的平衡是ECM代谢的主要决定因素,二者的比例失衡将通过影响ECM代谢参与CRS组织重塑过程,促进CRS疾病进展,为CRS预后评估及药物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 鼻整形患者疾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的研究

      2020, 26(6):721-72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26

      摘要 (117) HTML (0) PDF 821.00 Byte (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鼻整形术后的疗效受多因素影响,鼻畸形整复术更注重鼻外形及功能的共同改善,其评价标准包括主观性与客观性内容。疾病特异性量表从患者主观角度对手术前后鼻部状况予以评估,是针对性改善患者生存质量(QoL)的重要工具。QoL的评价包括个体对健康状况的主观认知、症状、功能、患者偏好与价值观等,需要在保留客观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反映患者的主观感受。本文就近年来疾病特异性量表在鼻整形患者QoL评估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2020年第26卷第6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