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7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封面

      2021, 27(3):0-0.

      摘要 (66) HTML (0) PDF 6.98 M (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2021, 27(3):0-0.

      摘要 (66) HTML (0) PDF 369.73 K (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家论坛
    • 基层医院前庭康复现状及思考

      2021, 27(3):247-24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211

      摘要 (136) HTML (697) PDF 1019.22 K (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庭康复是治疗眩晕和平衡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用于外周性、中枢性和混合性病变引起的非进行性前庭病变及老年人平衡功能障碍。基层医院需要进行前庭康复的头晕和眩晕患者众多,但目前尚无专业前庭康复师,而侧重神经康复的康复师有广泛基础,通过编写专业教材,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与三甲医院形成转诊联动、借助互联网平台及虚拟现实技术等有助于基层医院开展前庭康复。

    • 涉及平衡感知调控中枢神经核团的解剖与功能

      2021, 27(3):250-25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30001

      摘要 (110) HTML (832) PDF 928.21 K (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回顾与平衡功能相关的中枢各个神经核团的解剖与功能。以前庭神经核为中心,阐述前庭-小脑通路、前庭-眼反射通路、前庭-脑干网状结构反射通路、前庭-丘脑通路、前庭-脊髓通路,以及前庭中枢通路等,并综述参与平衡感知和调控的各个中枢神经核团之间的联系通路,为进一步深刻理解中枢各个神经核团在平衡感知和调控及代偿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及作用提供有用的信息。

    • >眩晕专栏
    • 单侧前庭毁损引起的中枢平衡代偿

      2021, 27(3):256-26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30002

      摘要 (140) HTML (1604) PDF 981.75 K (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单侧前庭毁损引起的平衡功能失调导致一系列参与平衡感知和调控的中枢神经核团都会发生相应的代偿性改变。这些参与维持平衡的中枢代偿性调节包括健侧前庭核与患侧前庭核之间的活动协调,视觉动眼系统的代偿性调节、小脑的代偿性改变、网状结构的信号协调,下橄榄核的代偿性调节、丘脑的代偿性丘觉、大脑皮层的平衡调控以及某些适应性行为的改变等。因此,单侧前庭毁损引起的中枢平衡代偿实际上是包含所有参与平衡感知调控的中枢神经核团来协同完成一个综合代偿性调节的复杂过程。

    • 视频头脉冲试验在眩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2021, 27(3):263-26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140

      摘要 (107) HTML (582) PDF 1.05 M (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评估周围性眩晕患者前庭眼反射(VOR)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0月收治的5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和57例前庭性神经炎(VN)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3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采用vHIT定量测定一对水平半规管平面、两对垂直半规管平面的VOR增益值及相应3个VOR增益不对称值,记录眼球追赶扫视信息,计算vHIT异常比率、增益值不对称比阳性率及代偿性扫视阳性率,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vHIT诊断VN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和BPPV组比较,VN组患侧VOR增益值均减小,相应不对称值均增大。BPPV组与对照组增益值及增益不对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N组vHIT异常比率、增益值不对称比阳性率及代偿性扫视阳性率均高于BPPV组;vHIT诊断VN的敏感度为85.96%,特异度为93.33%,阳性预测值为96.08%,阴性预测值为77.78%。结论 vHIT可通过VOR增益值、增益不对称值、vHIT异常比率、增益值不对称比阳性率及代偿性扫视阳性率对周围性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进行评估,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分析

      2021, 27(3):269-27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13

      摘要 (67) HTML (277) PDF 855.50 K (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或突聋伴眩晕综合征(非BPPV)与突聋不伴眩晕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0例突聋患者,根据是否伴有眩晕症状,分为突聋伴眩晕组(163例)和突聋不伴眩晕组(237例)两组。163例突聋伴眩晕组患者进一步分为突聋伴BPPV组(97例)和突聋伴非BPPV组(66例)。所有入院患者行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检查,根据不同听力曲线采用分型治疗,记录不同分组的听力疗效。结果 突聋伴BPPV组与突聋伴非BPPV组比较,两组听力有效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聋不伴眩晕组听力有效改善率明显高于突聋伴BPPV组及突聋伴非BPPV组(P<0.05)。结论 对于突聋伴BPPV或突聋伴非BPPV,其听力疗效基本一致,突聋伴BPPV或突聋伴非BPPV患者,眩晕是影响其听力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 神经内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分析

      2021, 27(3):272-27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015

      摘要 (52) HTML (238) PDF 901.41 K (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发病的季节特点及人群分布特点、受累半规管特点、起病时间特点等,为其防治提供更多依据和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湘潭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确诊BPPV患者671例,其中住院202例,门诊469例,总结患者的发病的季节、人群分布特点、受累半规管特点及起病时间特点。结果 BPPV全年可发病,3月占比最高(11.3%),10月最低(6.0%),女性占69.7%,51~70岁占55.6%,后半规管BPPV患者占70.7%,右侧半规管较左侧半规管易受累,对明确记录发病时间的68例住院患者分析显示夜间和晨起起病患者占85.3%。结论 BPPV发病可能存在季节性,51~70岁为发病高峰,女性多发,右侧半规管多发,后半规管多发,夜间和晨起多发。

    • 晕动病的精准前庭康复治疗

      2021, 27(3):275-27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41

      摘要 (93) HTML (910) PDF 930.90 K (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精准前庭康复训练对晕动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门诊62例晕动病患者,所有受试者在训练前2周内乘坐同一大巴车,乘坐30 min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其晕车症状进行自我评分;所有受试者接受3次精准前庭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后1周再次乘坐同样的大巴车,并再次行VAS评分。并分别按病情轻重、性别、年龄进行分组,将不同组别受试者治疗前、后晕动病症状得分进行比较,评价精准前庭康复治疗对晕动病的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受试者在精准前庭康复训练1周后其晕动病症状得分较训练前明显降低(8.18±4.67 vs 27.67±7.16,P<0.01),其中症状重度和极重度组较中度组治疗效果好(χ2=21.98,P<0.05);男女受试者之间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χ2=0.008,P>0.05);青少年组治疗效果较青中年组好(χ2=5.57,P<0.05)。结论 精准前庭康复训练对晕动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使晕动病敏感度降低,重度以上及青少年患者的治疗效果较明显。

    • 以孤立性眩晕为临床表现的颅内炎性脱髓鞘2例报道

      2021, 27(3):280-28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81

      摘要 (63) HTML (354) PDF 961.07 K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例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颅内炎性脱髓鞘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孤立性眩晕患者的诊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2例表现为孤立性眩晕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治疗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例患者均表现为急性孤立性眩晕,1例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1例患者可诱发出无疲劳性位置性眼震。2例患者的神经系统、听力及前庭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头颅MRI示:脑干或小脑可见异常信号。使用激素冲击治疗,2例患者预后较好。结论 急诊孤立性眩晕疾病需尽早排除中枢性疾病。

    • 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破伤风感染1例报道

      2021, 27(3):283-28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055

      摘要 (51) HTML (317) PDF 829.49 K (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6例临床分析

      2021, 27(3):285-28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014

      摘要 (141) HTML (298) PDF 1.05 M (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临床病例结合文献分析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non-ITAC)的临床特性和病理免疫学特征,以期给临床医生在今后的诊疗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于北京协和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例鼻腔鼻窦non-ITA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病理免疫学特点。结果 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54.8岁,其中4例为高级别non-ITAC,2例为低级别non-ITAC。临床表现以涕中或痰中带血、鼻塞等为主。4例男性均有吸烟史,其中1例工作中接触木屑较多。治疗方案为手术或术后加放疗或放/化疗。免疫组化结果:6例患者CK7均为阳性,其中4例患者P63为阴性;4例高级别non-ITAC患者Ki-67增殖指数为60%~90%,低级别non-ITAC患者Ki-67增殖指数1%~2%。随访至今,1例患者因肺转移死亡,其余患者均未有复发或转移。结论 鼻腔鼻窦non-ITAC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病理免疫学对分级、治疗方案和预后有指导作用。

    • 鼻咽癌放疗中肿瘤退缩变化对大体肿瘤靶区的影响

      2021, 27(3):289-29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04

      摘要 (36) HTML (327) PDF 1011.32 K (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中肿瘤退缩变化对大体肿瘤靶区的影响及调整放疗计划的必要性。方法 收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52例,其中T1期5例、T2期17例、T3期19例和T4期1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放/化疗综合治疗。患者在放疗前及放疗疗程中的第20、22次分别进行1次放疗定位CT扫描。分别在2次定位CT扫描的图像上勾画GTV靶区,在Pinnacle计划系统内将前后2次CT扫描的图像及勾画的靶区进行匹配、融合,然后逐层比较前后2次勾画的GTV靶区的重合度,分别找出GTV靶区在前界、后界、左侧界及右侧界偏差最大的层面,测量并记录最大位移距离。按照肿瘤T分期将患者分为T1、T2、T3及T4共4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放疗后GTV靶区在前、后及两侧界等4个边界上的退缩程度不同,在肿瘤前界上产生的最大位移距离最大,其中以T4期最大,为(4.7±1.2) mm,其后依次为后界、左右侧界。将所测量到的各个边界在不同T分期肿瘤中的最大位移距离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后界、左右侧界的最大位移距离在不同T分期肿瘤中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26、19.35、3.51;P值分别为:0.001、0.001、0.03),但前界的最大位移距离在不同T分期肿瘤中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73,P=1.05)。结论 不同T分期肿瘤在4个边界上的退缩程度不同;当治疗前影像提示咽旁隙仅肿瘤压迫而非侵犯时及T4期肿瘤侵犯颅内时,放疗期间由于肿瘤的退缩,及时修改治疗计划非常必要,这样对于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器官功能有重要意义。

    • 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claudin-1的表达及与微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2021, 27(3):294-29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50

      摘要 (51) HTML (309) PDF 1.20 M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97例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claudin-1与D2-40蛋白的表达,分析claudin-1与微淋巴管密度(MLVD)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它们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学分级及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探索下咽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7例下咽鳞状细胞癌及90例癌旁组织标本中claudin-1与D2-40蛋白的表达,采用Pearson χ2检验分析标志物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Log rank实验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Claudin-1在下咽鳞状细胞癌中呈高表达;claudin-1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P=0.004)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6);Kaplan-Meier分析显示claudin-1与患者的生存率相关(P=0.003)。癌巢周边区的MLVD与组织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指标显著相关,claudin-1与MLVD呈正相关(r=0.54,P=0.012)。结论 高表达claudin-1可能会诱导肿瘤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淋巴结转移,可能成为下咽鳞状细胞癌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以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评估声门型喉癌患者预后的价值

      2021, 27(3):300-30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91

      摘要 (62) HTML (197) PDF 905.04 K (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15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术前外周血NLR及PLR预测术后生存的最佳截点,以此将患者分为低NLR和高NLR组以及低PLR和高PLR组,分析NLR及PLR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估术前外周血NLR及PLR对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 115例患者中获得随访107例,失访8例,随访率为93.0%。随访患者中27例死于喉鳞状细胞癌,80例生存。根据ROC曲线计算出PLR、NLR的临界值分别为139.79和2.83。107例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4.8%,其中低P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2.7%;高P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低N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1.8%;高N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与患者的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NLR水平和PLR水平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LR水平以及NLR水平为影响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 PLR和NLR可能是影响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 儿童食管异物误诊及合并损伤的原因分析

      2021, 27(3):305-30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86

      摘要 (40) HTML (195) PDF 1.36 M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造成儿童食管异物误诊以及合并损伤的相关因素,为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1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食管异物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异物吞入事件目击史、异物种类、异物形状、异物X线透光性、异物嵌顿时间、合并损伤等资料。依据治疗史,患者分为及时诊断组(A组)和误诊组(B组)。主诉症状分为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其他症状、无症状。食管损伤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结果 食管异物患者共398例。1~2岁是发病的高峰年龄。A组平均年龄(3.98±3.27)岁,B组平均年龄(1.97±1.29)岁,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目击史占比92.4%;B组目击史占比2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主诉消化道症状占比81.3%,B组主诉消化道症状占比56.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主诉呼吸道症状占比1.4%,B组主诉呼吸道症状占比36.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物嵌顿时间、嵌顿位置、异物形状和合并损伤呈正相关(P<0.05)。所有异物种类中,纽扣电池的并发症发生率(100.0%)和Ⅲ级食管损伤的比率(33.3%),为所有异物种类中比率最高。结论 小年龄、目击史缺乏、主诉症状的差异是造成儿童食管异物误诊的主要因素。合并损伤和异物的嵌顿时间、异物形状、异物种类相关。纽扣电池是最危险的食管异物。

    • 319例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诊治分析

      2021, 27(3):310-31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54

      摘要 (358) HTML (201) PDF 1.14 M (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分析多学科团队协作(MDT)、多排螺旋CT (MDCT)及后处理技术、麻醉方式选择、硬质气管镜手术、并发症治疗等在快速、有效诊治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应用,总结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经硬质气管镜确诊的319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前诊断、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异物诱因及部位、异物种类。结果 本组319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均不同程度应用MDT模式,317例异物由硬支气管镜成功取出,1例异物为别针的患儿转胸外科开胸取出,1例异物为枣核的患儿由基层医院转至我院途中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在胸外持续按压气囊辅助呼吸的情况下取出异物,患儿呈现植物状态,后家属放弃治疗。结论 MDT、MDCT、麻醉方式选择等在呼吸道异物的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经确诊或高度怀疑的患者,应尽快行支气管镜检查,全身麻醉应达到一定的深度,是否维持自主呼吸与异物大小及所在部位有关,手术操作应轻柔准确,并注意观察患者全身状况,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不同植皮技术在颈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2021, 27(3):316-32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81

      摘要 (66) HTML (469) PDF 871.16 K (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自体薄层皮片与异体人工皮两种植皮技术治疗颈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术后创面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17年1月—2019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颌面肿瘤外科收治的18例颈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联合手术清创技术,顺利完成I期的手术清创,均待创面肉芽组织恢复良好后,行植皮手术。将采用自体薄层皮片修复10例作为实验组,采用异体人工脱细胞真皮皮片修复8例作为对照组。植皮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5、15、30 d的创面愈合率、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发症发生率、植皮成活率等各项指标以及上皮完全覆盖创面时间、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更换敷料次数及平均间隔时间。结果 ①创面愈合率:术后5 d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144,P>0.05);术后15、30 d实验组平均创面愈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8.554,27.417,P<0.05);②VAS评分:术后5 d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30 d实验组患者自评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皮片成活率:实验组成活率100.0%,对照组成活率75.0%;④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30.0%,对照组87.5%;⑤实验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平均更换敷料次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自体薄层皮片修复颈部急性筋膜炎感染创面能增加皮片成活率,缩短治疗时间,能够带来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人工皮片成活率较自体薄层皮片低,价格昂贵,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 Remebot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活检术诊断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 27(3):321-32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41

      摘要 (47) HTML (514) PDF 862.16 K (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Remebot机器人应用于颅内病变行立体定向活检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分析影响其诊断率的因素。方法 2016年10月—2019年12月对武汉同济医院收治的89例患者颅内病变采用Remebot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活检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影响诊断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有81例得到明确组织病理学诊断(诊断率为91%),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率5.6%);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40岁、病灶较大、病灶强化均可提高活检手术的诊断率(P均<0.05)。Logistic回归发现,仅病灶大小及病灶强化是影响诊断率的主要因素。结论 颅内深部成重要功能区病变患者采用Remebot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活检术创伤小、诊断率高且并发症低,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明显并可进一步推广。病灶大小及病灶强化为影响活检诊断率的主要因素,手术时应予以重视。

    • 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

      2021, 27(3):325-32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70

      摘要 (50) HTML (285) PDF 1.03 M (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TON)的临床疗效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龙岗区耳鼻咽喉医院2015—2018年21例TON患者经过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无效后经鼻内镜行视神经减压术,术后以提高患者视力级别作为判断临床疗效的标准。结果 术后常规予抗生素及激素、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14例术前无光感,术后有效6例,有效率42.9%。7例术前有残余光感,术后有效5例,有效率71.4%。伤后7 d内手术13例,术后有效9例,有效率69.2%。伤后7 d后手术8例,术后有效2例,有效率25.0%。结论 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是治疗TON的有效方式,患者术前是否有残余光感及手术时机选择是否在7 d内对预后至关重要。

    • >临床报道
    • 尿毒症合并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2021, 27(3):329-33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39

      摘要 (123) HTML (444) PDF 336.74 K (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尿毒症合并突发性聋(突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会理县人民医院治疗的尿毒症合并突聋患者29例(30耳),平均初诊听阈值为(62.33±13.68) dB HL;17耳(56.67%)伴耳鸣,8耳(26.67%)伴眩晕;9耳(30.00%)为平坦型,13耳(43.33%)为全聋型。根据尿毒症病程长短将29例患者分为<2年组(13例,13耳)、2~4年组(8例,8耳)和>4年组(8例,9耳),对比3组突聋患者的听力预后。结果 29例(30耳)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后,3耳(10.00%)痊愈、5耳(16.67%)显效、6耳(20.00%)有效、16耳(53.33%)无效,平均听阈改善均值为(15.68±7.43) dB HL。根据尿毒症病程长短分组后,尽管<2年组、2~4年组和>4年组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无统计学差异,但3组的听阈改善值分别为(20.52±7.95)、(16.30±6.27)、(7.78±9.36) dB H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毒症合并突聋的患者听力损失较重,听力预后较差,尿毒症病程越长预后越差。

    • 药物性鼻炎阶梯治疗的临床分析

      2021, 27(3):333-33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55

      摘要 (110) HTML (1191) PDF 863.17 K (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药物性鼻炎采用3个阶段阶梯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78例药物性鼻炎患者根据致病原因分为口服药物组12例和减充血剂组66例。采用鼻用激素+抗组胺药(第一阶段)、鼻用激素+抗组胺药物+高渗海水(第二阶段)和手术治疗(第三阶段)阶梯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在治疗的不同阶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量表及鼻阻力检查评价治疗的效果。结果 口服药物组患者在经过一、二阶段的药物治疗后,治愈率到达100%(12/12);减充血剂组患者经过一、二、三个阶段治疗后,脱离药物依赖患者分别为1.5%(1/66)、18.5%(12/65)和94.3%(5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第一、二、三阶段的VAS评分、鼻阻力及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药物性鼻炎进行分类并采取阶梯式治疗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荐。

    • 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放疗后诱发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报道

      2021, 27(3):337-33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10

      摘要 (69) HTML (206) PDF 1.22 M (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放疗后诱发未分化多形性肉瘤(UPS)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术后4年放疗诱发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于2015年1月行鼻侧切开上颌骨大部分切除术,术中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检结果提示为左侧上颌窦腺样囊性癌,术后规律行放化疗,2018年12月患者考虑肿瘤复发,行鼻侧切开左侧上颌骨次全切除术及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为UPS。结论 UPS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实体肿瘤,其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多学科综合治疗对其预后有积极作用。

    • 非小细胞肺癌双侧扁桃体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2021, 27(3):340-34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87

      摘要 (64) HTML (322) PDF 1.08 M (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扁桃体转移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扁桃体转移性NSCLC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进而对该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进行讨论。结果 本例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报告为NSCLC,因咽部巨大肿物妨碍呼吸、吞咽,行右扁桃体及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转移性NSCLC。术后予放射、化学治疗,但很快出现左侧扁桃体及颅脑等多处转移,5个月后死亡。结论 扁桃体转移性肺癌临床少见,进展快,预后差,手术治疗能解除呼吸道梗阻。临床医生对于扁桃体异常增大时,除考虑原发性肿瘤外,还须警惕转移癌的可能;而对于肺癌患者,也须将口咽部检查纳入常规,避免漏诊。

    • 儿童扁桃体与腺样体切除术后发热因素分析

      2021, 27(3):344-34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310

      摘要 (585) HTML (1264) PDF 865.95 K (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为手术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408例因扁桃体和/或腺样体肥大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OSDB)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患儿的相关资料,分析发热与术中出血量、性别、扁桃体腺样体大小、扁桃体炎史、鼻窦炎现状、手术时段、手术季节和手术部位的关系。结果 408例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的患者儿中19例出现术后发热,体温均在38℃以上。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季节术后患者发热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的发热率最高;不同术中出血量、性别、扁桃体腺样体大小、扁桃体炎史、鼻窦炎现状、手术时段及手术部位患者发热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发现发热率随着扁桃体和腺样体的体积增大发热人数也有相应的增加。结论 春季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术后发热率较其他季节高;发热率随着扁桃体和腺样体的体积增大也相应升高。

    • >病案报道
    • 全麻支撑喉镜术中心脏骤停1例原因探讨

      2021, 27(3):348-35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89

      摘要 (66) HTML (197) PDF 838.25 K (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2019冠状病毒疾病相关嗅觉障碍

      2021, 27(3):351-35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69

      摘要 (83) HTML (185) PDF 873.28 K (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的致病病毒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多国流行病学研究调查表明嗅觉障碍是COVID-19的临床症状之一,甚至是部分COVID-19患者的首发症状,其在COVID-19的早期诊断及临床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COVID-19所致嗅觉障碍流行病学、预后及发病机制进行综述,结果显示嗅觉障碍多发生于COVID-19轻症患者,且预后较好。现阶段有关COVID-19所致嗅觉障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推测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出现的嗅觉障碍的机制相类似,因鼻腔黏膜肿胀导致的传导性嗅觉障碍,或因病毒直接损伤嗅上皮甚至嗅觉通路的更高层面而导致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和II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TMPRSS2)基因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 泪管-耳-齿-指综合征表型与基因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

      2021, 27(3):356-36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68

      摘要 (375) HTML (386) PDF 895.66 K (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泪管-耳-齿-指综合征(LADD)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有泪道系统发育不全、耳解剖结构和听力异常、唾液系统发育不全、牙齿异常和手指、脚趾发育畸形。目前可确定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3(FGFR3)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GF10)是该病的致病基因。该疾病发病率低,症状与其他疾病有重叠,国内尚未有病例报道,对该综合征认识不足易造成漏诊及误诊,本文总结该疾病的基因学特点,对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系统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2021, 27(3):361-36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74

      摘要 (669) HTML (346) PDF 869.77 K (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为头部或颅面部外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多为青壮年,是一种发病率不高但可导致严重视力减退的颅脑外伤并发性疾病,可对患者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性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易延误确诊,且缺乏统一的治疗指导方案,各治疗手段临床治疗效果各异。本文通过查阅最新相关文献,对TO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