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28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封面

      2022, 28(4):0-0.

      摘要 (48) HTML (0) PDF 6.86 M (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2022, 28(4):0-0.

      摘要 (37) HTML (0) PDF 397.15 K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家共识
    • 鼻用减充血剂的临床应用暨药物性鼻炎的诊治专家共识(2022,北京)

      2022, 28(4):1-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40001

      摘要 (1155) HTML (910) PDF 1012.75 K (1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鼻用减充血剂可以快速缓解鼻塞,但长期过量使用可导致药物性鼻炎。目前临床上对鼻用减充血剂的使用和药物性鼻炎的治疗还存在很多误区。鉴于此,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召集国内中青年鼻科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鼻用减充血剂的临床应用暨药物性鼻炎的诊治专家共识。本共识系统总结了临床应用鼻用减充血剂治疗鼻塞的注意事项及药物性鼻炎的治疗原则,旨在指导并规范临床应用鼻用减充血剂,并正确有效地治疗药物性鼻炎。

    • >鼻窦疾病专栏
    • 鼻喷激素对嗜中性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治疗作用

      2022, 28(4):8-1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00

      摘要 (71) HTML (207) PDF 1.51 M (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嗜中性粒细胞(Neu)性慢性鼻窦炎伴有鼻息肉(CRSwNP)主要发生于东亚国家的患者,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评估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鼻喷剂对Neu性CRSwNP的治疗作用。方法 15例CRSwNP患者受到招募,并接受局部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3个月。分别从正常鼻黏膜组织和CRSwNP患者的鼻息肉(NP)组织中获取样本,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确定NP的内表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治疗前后NP组织中Neu的浸润情况,用苏木精-伊红和过碘酸-雪夫染色方法分别对治疗前后NP组织中杯状细胞和黏膜下腺体细胞进行检测,最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治疗前后NP组织中炎症介质髓过氧化物酶(MPO)和γ-干扰素(IFN-γ)以及黏蛋白(MUC)5AC和MUC5B进行了检测。结果 15例CRSwNP患者的NP内表型均为Neu性,Neu在NP组织中浸润数目显著多于正常鼻黏膜,布地奈德鼻喷剂局部治疗后NP组织中Neu计数没有显著降低;杯状细胞的计数和黏膜下腺体细胞的染色评分在NP组织中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织,治疗后这些指标无显著降低;NP组织中MPO、IFN-γ、MUC5AC和MUC5B的含量显著多于正常黏膜组织;布地奈德治疗前后,NP组织中这些物质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鼻喷剂对Neu性CRSwNP无显著治疗作用。

    • 额窦口参数及鼻丘气房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2022, 28(4):14-1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14

      摘要 (174) HTML (214) PDF 1.07 M (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额窦口参数及鼻丘气房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其他疾病就诊而鼻窦正常患者25例及慢性额窦炎患者113例,根据软组织密度率(STDR)将研究对象分为0、1、2、3、4分组,应用鼻窦CT数据进行额窦及鼻丘气房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关参数。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额窦口参数及鼻丘气房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①额窦浑浊程度不同的5组患者的鼻丘气房形态学参数不完全相同。0分组的鼻丘气房体积、表面积、上下径均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分组的鼻丘气房的左右径低于1分组和3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额窦浑浊程度不同的5组患者的额窦口参数不完全相同。正常0分组额峡部前后径高于其他各组,0分组FI截面积高于2组、3分组和4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分组FI值、FI截面积均高于3分组及4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2分组FI截面积中位数高于4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0分组相比,额窦浑浊程度越高,FI及FI截面积越小;③Spearman秩相关分析提示:FI截面积与FI值、额隐窝的前后径呈正相关(rs=0.606,rs=0.213,P<0.05),与鼻丘气房体积、表面积及上下径呈弱的负相关(rs=-0.154,rs=-0.161,rs=-0.250,P<0.05),鼻丘气房体积与FI呈弱的负相关(rs=-0.276,P<0.05)。结论 鼻丘气房形态学参数和FI值、FI截面积参与慢性额窦炎的发生、发展,且FI值、FI截面积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 轮廓化后半周膜鼻泪管在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中的意义

      2022, 28(4):20-2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019

      摘要 (525) HTML (205) PDF 1.22 M (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轮廓化后半周膜鼻泪管在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 30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均行鼻科常规术前检查及鼻窦影像学检查。患者均采用轮廓化后半周膜鼻泪管手术,该术式通过去除鼻泪管骨管后半周骨质及依附其上的黏膜组织,从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保留鼻泪管膜部,进入窦腔,去除病变。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彻底清除病变,完整保护鼻泪管膜部,术后恢复良好,窦腔上皮化良好,病变均无复发,无鼻周局部麻木、鼻翼塌陷、溢泪等并发症。结论 轮廓化后半周膜鼻泪管手术通过保留鼻泪管膜部,可扩大手术视野,增大手术操作空间,从而减小手术损伤,避免并发症,对于处理上颌窦的良性病变有巨大优势,并可最大限度保留鼻腔、上颌窦的生理功能,防止窦口狭窄,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 真菌球性上颌窦炎临床特征分析

      2022, 28(4):25-2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43

      摘要 (528) HTML (171) PDF 1.14 M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真菌球性上颌窦炎的不同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49例真菌球性上颌窦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术后随访,对其不同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49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真菌球性上颌窦炎。根据临床资料可分为4种不同的临床特征:①单纯真菌球性上颌窦炎21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头痛、脓涕、涕血、鼻塞;术中开放上颌窦并适当扩大窦口,术后给予鼻腔冲洗;②无症状型15例:此型主要是体检或者其他疾病检查无意发现,鼻窦影像学特点有典型的真菌性鼻窦炎特征,术中对上颌窦开放并适当扩大窦口,术后给予鼻腔冲洗;③合并鼻息肉8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鼻塞、脓涕、头痛、头晕等症状。手术以切除鼻息肉,开放上颌窦并适当扩大窦口,术后按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治疗同时给予鼻腔冲洗;④合并变应性鼻炎5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涕血、鼻塞伴喷嚏、清涕、鼻痒等变应性鼻炎症状,术中可见病变窦腔内黏膜水肿,呈息肉样变。开放上颌窦并扩大窦口,术后给予变应性鼻炎治疗同时给予鼻腔冲洗,当病变位于上颌窦前、内下、底壁时,在0°内镜下加行改良泪前隐窝入路手术。结论 根据真菌球性上颌窦炎其不同临床特征进行分型有利于精准诊治;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可以减少手术后复发,改善预后。

    •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型鼻窦炎的研究进展

      2022, 28(4):30-3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91

      摘要 (254) HTML (171) PDF 889.20 K (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慢性嗜酸性粒细胞型鼻窦炎(ECRS)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呼吸道黏膜炎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炎症细胞,与Th2型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促进和维持ECRS患者嗜酸性炎症的机制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白介素-5(IL-5)调控嗜酸性粒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嗜酸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的免疫调节作用、细胞自噬调节和纤维蛋白异常沉积。ECRS表现出病因复杂、难治愈和易复发等特点,嗜酸性粒细胞在ECRS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国内外最新报道进行综述,以期为ECRS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鼻腔冲洗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22, 28(4):35-4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196

      摘要 (316) HTML (167) PDF 895.35 K (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慢性鼻窦炎(CRS)是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学及病理生理机制复杂。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其诊断、治疗策略逐渐向个体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手术治疗是CRS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鼻内镜手术因其功能性和微创性成为目前CRS首选的外科治疗手段,但是术后鼻腔、鼻窦黏膜仍处于炎症环境中,若处理不当会影响手术疗效。临床研究证实,鼻内镜手术后行鼻腔冲洗可改善症状,促进术腔恢复。本文将从冲洗液、冲洗方法、冲洗工具等方面进行综述,为鼻腔冲洗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论著
    • 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2, 28(4):41-4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30

      摘要 (571) HTML (346) PDF 889.57 K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聋的一般临床特征,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2019年9月—2021年5月收治住院治疗的127例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伴随症状、伴发疾病、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等,采用χ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患耳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伴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伴随症状(耳鸣、眩晕/头晕)、实验室检查(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27例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伴耳鸣者113例(88.98%),伴眩晕/头晕者91例(71.65%),总有效率为41.73%。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P=0.016)、发病至就诊时间(P=0.003)及是否伴眩晕/头晕(P=0.017)与预后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性别、患耳侧别、伴发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耳鸣、实验室检查(叶酸、维生素B12、高同型半胱氨酸)对预后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P=0.006)、是否伴眩晕/头晕(P=0.037)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就诊时间≥3 d组是<3 d组有效率的0.311倍(OR=0.311,95%CI为0.134~0.720,P=0.006),伴眩晕/头晕者有效率是不伴者有效率的0.385倍(OR=0.385,95%CI为0.157~0.944,P=0.037)。结论 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聋常伴耳鸣、眩晕/头晕,年龄≥4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 d、伴眩晕/头晕提示预后不佳,其中发病至就诊时间≥3 d以及伴发眩晕/头晕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可为临床预后评判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儿童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传导通路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参数与预后的关系

      2022, 28(4):46-5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27

      摘要 (601) HTML (164) PDF 974.02 K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传导通路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136例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儿童归为观察组,均进行头部DTI检查,另选取同期因其他疾病行头部DTI检查的听力正常儿童118例为对照组,DTI检查内容包括双侧斜方体、颞横回、颞上回、内侧膝状体、听辐射、上橄榄核、窝背侧核、下丘、窝腹侧核、听神经区域的表现弥散系数(ADC)值与各向异性分数(FA)值。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以上各部位的ADC值和FA值。另治疗后随访1年,根据听觉行为分级标准评分(CAP)将观察组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对比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各部位的ADC值和FA值,并分析各部位的ADC值、FA值与CAP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颞横回、颞上回、听辐射、上橄榄核区的ADC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斜方体、颞横回、颞上回、内侧膝状体、听辐射、上橄榄核、下丘区的FA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儿预后良好率、预后不良率分别为65.44%(89/136)、34.56%(47/136);预后不良组颞横回、颞上回、听辐射、上橄榄核区的ADC值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斜方体、颞横回、颞上回、内侧膝状体、听辐射、上橄榄核、下丘区的FA值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先天性神经感音性聋患儿颞横回、颞上回、听辐射、上橄榄核的ADC值与CAP评分均呈负相关性(P<0.05),斜方体、颞横回、颞上回、内侧膝状体、听辐射、上橄榄核、下丘区的FA值与CAP评分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听觉传导通路上颞横回、颞上回、听辐射、上橄榄核区、斜方体、内侧膝状体及下丘区的DTI参数异常变化与患儿术后听力恢复效果密切相关,临床上可将其作为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 儿童双耳感音神经性聋临床特点及GJB2GJB3基因突变分析

      2022, 28(4):52-5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37

      摘要 (34) HTML (163) PDF 891.75 K (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并分析儿童双耳感音神经性聋临床表现特点及缝隙连接蛋白26(GJB2)、缝隙连接蛋白31(GJB3)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接受治疗的150例双耳感音神经性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参与体检的150例听力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试剂盒法提取血液白细胞中的基因组DNA,GJB2、GJB3基因采用编码区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检测。观察两组儿童GJB2GJB3基因检测结果及研究组儿童耳聋程度、不同程度双耳感音神经性聋儿童的GJB2GJB3耳聋基因突变率及基因突变位点情况、研究组儿童双亲GJB2、GJB3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研究组儿童GJB2基因突变共50例(33.33%),基因致病突变5种(35insG、95G>A、176-191del16、235delC、257C>G),40例与235delC突变相关,占比80.00%;多态性基因改变3种(79G>A、341A>G、427C>T);GJB3基因突变共6例(538C→T、547G→A)。对照组儿童GJB2基因突变共计3例(2.00%),基因致病突变有两种(95G>A、235delC);多态性基因改变有两种(79G>A、341A>G);未发现GJB3基因突变。研究组儿童235delC突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儿童中重度及极重度患者占达到59.33%(89/150);不同程度双耳感音神经性聋儿童GJB2、GJB3基因突变率中极重度阳性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3.33%和7.5%;重度和危重度患儿致病突变位点例数显著高于轻中度患儿,多态性改变例数低于轻中度患儿(P均<0.05)。研究组儿童父母中发现GJB2基因突变父亲17例(5.67%)、母亲25例(8.33%);GJB3基因突变父亲3例(1.00%),母亲1例(0.33%);父母亲均未检验出纯合突变和复合杂交突变以及GJB3基因突变。结论 目前临床暂无对双耳感音神经性聋的有效预防和诊断手段,而GJB2、GJB3基因突变检测可以作为产妇产前诊断的一种方法,从而对下一代进行预防,利于有效诊断耳聋的发生率,从而做到尽早预防,降低发病率。

    • miR-205-5p靶向HMGB1/TLR4途径对变应性鼻炎免疫功能的作用研究

      2022, 28(4):57-6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084

      摘要 (520) HTML (162) PDF 1.16 M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微小RNA-205-5p (miR-205-5p)靶向高迁移率族蛋白B1/Toll样受体4(HMGB1/TLR4)途径改善变应性鼻炎(AR)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取60只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变应性鼻炎组(B组)、变应性鼻炎+miR-205-5p agomir组(C组)、变应性鼻炎+miR-205-5p antagomir组(D组)共4组,每组各15只,A组不做任何处理,B、C、D组均采用卵清白蛋白鼻腔强化致敏建立AR模型。模型建立完成后,C组尾部注射300 μg miR-205-5p agomir,D组尾部注射miR-205-5p antagomir,A、B组均注射生理盐水。1周后评价各组行为学、免疫相关指标[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免疫球蛋白E (IgE)]、鼻黏膜炎性反应、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内质网形态及紧密连接蛋白、HMGB1/TLR4途径蛋白表达量。miR-205-5p与TLR4的靶向关系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结果 4组行为学评分、IL-4、IgE、HMGB1、TLR4、NF-κB表达量、紧密连接宽度从低到高分别为A组P均<0.05)。双荧光素酶报告结果表明miR-205-5p可与TLR4靶向结合。结论 miR-205-5p可靶向HMGB1/TLR4途径抑制Th1/Th2失衡所引起的AR免疫障碍,加强鼻黏膜屏障功能,从而减少变应原的入侵,缓解AR相关症状,对AR的治疗产生积极作用。

    • 鼻中隔矫正术后鼻腔微创支架与膨胀海绵填塞的临床对照研究

      2022, 28(4):63-6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75

      摘要 (565) HTML (132) PDF 1.13 M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鼻腔支架与膨胀海绵应用于鼻中隔矫正术后填塞的临床效果及舒适度,分析鼻腔支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因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56例,按填塞方式随机分为鼻腔支架组(实验组26例)和膨胀海绵组(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填塞期止血效果、舒适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69%,对照组有效率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7,P=0.472),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值显示实验组鼻塞、鼻痛、头痛、溢泪、面部胀痛、吞咽困难、睡眠障碍、口干及总体不适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鼻腔支架作为鼻中隔矫正术后新型填塞方式安全有效,舒适度优于膨胀海绵填塞,可进一步应用于临床。

    • 18例鼻中隔偏曲伴外鼻畸形临床诊疗体会

      2022, 28(4):68-7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01

      摘要 (611) HTML (133) PDF 1.13 M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合并外鼻畸形的解剖学形成特点,总结分析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和外鼻畸形整复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8例鼻中隔偏曲矫正同期外鼻畸形整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翼软骨发育异常11例,鼻中隔软骨尾侧端畸形5例,上颌骨鼻棘畸形2例,所有患者均先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畸形结构特征单独或同时使用了缝合矫形、切除矫形和支撑矫形方法。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鼻腔通气功能和外鼻形态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术后1年鼻腔通气功能和外鼻形态VA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年双侧鼻腔总阻力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8例患者鼻内镜检查、鼻腔鼻窦CT显示术后鼻中隔偏曲与外鼻畸形形态改善明显。结论 总结了鼻中隔偏曲并外鼻畸形的解剖学构成分类和常用手术方法体会,为临床工作中兼顾鼻腔功能与美学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 Tiam1过表达调控喉癌生长及侵袭转移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2022, 28(4):73-8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73

      摘要 (39) HTML (119) PDF 1.66 M (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前期研究显示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与喉癌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明确Tiam1对喉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通过上调Tiam1在喉癌细胞中的表达,观察Tiam1上调后对喉癌细胞体内外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质粒转染构建Tiam1稳定过表达的喉癌Hep-2细胞(Hep-2/Tiam1);本实验以pcDNA3(Mock)质粒作为转染对照。实验共分3组:空白对照组(Hep-2),转染pcDNA3(Mock)的Hep-2细胞株(Hep-2/Mock)和稳定转染Tiam1基因的Hep-2细胞株(Hep-2/Tiam1)。通过MTT、划痕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Tiam1过表达后对Hep-2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构建喉癌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进一步在体内水平观察Tiam1对喉癌的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MTT实验显示Hep-2/Tiam1与对照组Hep-2及转染空载体的Hep-2比较,各组之间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划痕实验显示Hep-2/Tiam1细胞的迁移距离明显多于另两组(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发现穿过聚碳酸酯膜的Hep-2/Tiam1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多(P<0.05)。Hep-2细胞的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的成瘤率达100%。实验组Hep-2/Tiam1移植瘤的体积及重量与其他两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颈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 Tiam1过表达后对喉癌Hep-2细胞体内外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但能增强Hep-2细胞体内外的侵袭转移能力,提示其在喉癌的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游离股动脉蒂穿支皮瓣在口颊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2022, 28(4):81-8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063

      摘要 (24) HTML (144) PDF 1.30 M (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游离股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解剖及其在口颊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2015年12月—2019年6月选取接受了游离股动脉穿支皮瓣颊修复术男性口颊癌患者13例,年龄37~61岁,平均48.5岁。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据TNM分期其中T4N0M0 5例,T4N1M0 2例,T3N1M0 2例,T3N2M0 4例。病程3~16个月,平均9.8个月。游离股动脉穿支皮瓣的具体选择形式包括:①单纯穿支皮瓣7例;②穿支嵌合体肌皮瓣6例。结果 术中皮瓣大小规划范围在6.5 cm×4.0 cm~10.0 cm×6.5 cm,厚度为2.5~3.5 cm。股动脉穿支血管蒂长为(6.2±0.4) cm,供区聚拢闭合缝合。13例皮瓣均成活,供受区一期愈合。随访患者12~30个月,平均21.3个月。重建的口腔外观无肿胀偏移,外形美观,功能良好。供区余轻微瘢痕,肌肉功能良好。结论 游离股动脉穿支皮瓣可用于修复口颊癌根治术后局部缺损。

    • 窄带成像技术在诊断儿童咽喉反流中的应用

      2022, 28(4):85-8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01

      摘要 (527) HTML (133) PDF 1.10 M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窄带成像(NBI)技术在诊断儿童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7月因慢性扁桃体炎或扁桃体肥大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施行扁桃体切除手术的4~14岁患儿60例,在耳鼻咽喉医师的指导下,患儿和其父母共同填写《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SI)》,并由2名耳鼻咽喉科专业医生填写《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切除的扁桃体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观察扁桃体组织中胃蛋白酶(Pepsin)的表达情况。结果 22例(36.7%)患儿RSI>13分,38例(63.3%)患儿RSI≤13分,35例(58.3%)患儿RFS>7分,25例(41.7%)患儿RFS≤7分,39例(65%)患儿Pepsin (+),21例(35%)患儿Pepsin (-)。RSI评分在有无咽喉反流症状中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S评分在有无咽喉反流症状中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白光和NBI两种模式下进行RFS评分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声带水肿、喉黏膜弥漫性水肿、充血和红斑方面差异较显著。结论 NBI视图比普通白光视图更容易识别声带水肿、喉黏膜弥漫性水肿、充血和红斑等RFS参数,能够提高儿童LPRD诊断的准确性。

    • >临床报道
    • 鼻咽癌放/化疗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评估

      2022, 28(4):90-9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107

      摘要 (220) HTML (133) PDF 886.13 K (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遴选出安全、有效、便捷的鼻咽癌放/化疗后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方法 选取在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鼻咽癌患者37例,应用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进食评估问卷调查量表(EAT-10)、安德森吞咽障碍量表(MDADI)、反复唾液吞咽试验(RSST)和洼田饮水试验(WST)对入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的评估,筛选适合鼻咽癌放/化疗后吞咽障碍评估的方法。结果 以VFSS为金标准,进食评估EAT-10的灵敏度为83.33%,MDADI灵敏度为72.22%,RSST特异度为84.21%,但这些方法与金标准的Kappa值都小于0.2,其一致性较低。WST特异度为78.95%,Kappa值大于0.2,具有相对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WST与VFSS的一致性相对较好,可以作为鼻咽癌放/化疗后吞咽障碍的筛查工具,其他方法也可辅助评估。

    • 青少年鼻咽癌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2, 28(4):95-9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83

      摘要 (99) HTML (131) PDF 1.11 M (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青少年鼻咽癌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青少年鼻咽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进而对该类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进行讨论。结果 本文2例患者在初诊时均被误诊,诊治过程中因其疾病特点与常见疾病不相符,但与鼻咽癌特点相似,行鼻咽部活检,最后病理报告均证实为鼻咽癌,确诊后行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结论 青少年鼻咽癌患者在临床上少见,发展快,初诊时易误诊,临床医生除考虑常见病的诊断外,还需警惕鼻咽癌的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啮蚀艾肯菌致鼻咽颅底感染1例报道

      2022, 28(4):100-10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58

      摘要 (495) HTML (129) PDF 1.37 M (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1例啮蚀艾肯菌引起鼻咽颅底感染的诊疗经验,提高对该菌感染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啮蚀艾肯菌致鼻咽颅底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本例患者完善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鼻咽颅底组织2次病理报告均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经实验室确诊为啮蚀艾肯菌感染,予清创引流、口服抗生素2个月后,患者痊愈,术后随访3个月未复发。结论 鼻咽颅底感染临床少见,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与鼻咽癌相似。啮蚀艾肯菌为罕见致病菌,发病率低。诊治上,需结合病理学、病原学检查明确诊断,及早清创引流、选取合适的抗感染药物。

    • 改良戴维氏开口器在扁桃体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2022, 28(4):104-10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87

      摘要 (53) HTML (131) PDF 951.57 K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戴维氏开口器辅助扁桃体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自2017年7月—2021年2月收治的110例符合扁桃体切除手术指征的患者,试验组55例,行改良戴维氏开口器辅助下扁桃体切除术;对照组55例,行传统戴维氏开口器辅助下扁桃体切除术。比较两组扁桃体下极暴露效果、开口器暴露术野完成时间、全部手术时间以及扁桃体下极残留、咽舌弓黏膜撕裂、舌麻痹等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扁桃体下极视野暴露更清楚,术野暴露时间及手术时间更短,扁桃体下极残留、舌麻痹、咽舌弓撕裂发生率较低。结论 改良戴维氏开口器辅助下扁桃体切除术具有较好的手术视野,有利于提高手术质量、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以溃疡为主要表现的咽喉部病变临床诊治分析

      2022, 28(4):108-11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36

      摘要 (44) HTML (131) PDF 1.01 M (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10例以咽喉溃疡病变为主要表现患者的病历资料,为临床医师诊疗该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对纳入的病例从临床表现、病变部位、溃疡特点、诊疗经过、病理诊断、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典型病例及文献复习阐述该类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最后确诊喉结核6例(声门上区1例,声门区4例,声门下区1例),溃疡性咽喉炎2例、淋巴瘤1例、下咽癌1例。所有患者根据最后诊断接受相应治疗。结论 对咽喉部溃疡性病变,首先需明确诊断,除单纯溃疡外,应考虑到特异性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可能,明确诊断后才能精准施治,得到确切疗效。

    • >病案报道
    • 儿童咽鼓管毛息肉合并中耳胆脂瘤1例

      2022, 28(4):112-11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67

      摘要 (36) HTML (142) PDF 971.34 K (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鼻中隔IgG4相关性疾病1例

      2022, 28(4):114-115,11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08

      摘要 (81) HTML (131) PDF 1.17 M (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喉部分切除术1例

      2022, 28(4):116-11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03

      摘要 (21) HTML (132) PDF 1.05 M (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颅底筋膜结构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2022, 28(4):119-12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31

      摘要 (481) HTML (134) PDF 874.58 K (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颅底的筋膜结构是颅底区域最为复杂的结构之一,分隔出了众多的筋膜间隙,其有助于术者在传统的开放式入路手术中对自外侧向中线方向的颅底解剖层次的理解。同时,在颅底外科手术中更是起着重要解剖标志的作用。近20年来,颅底外科的技术和理念出现了重大变革,从以往的开放式入路手术发展到如今占据主流的内镜经鼻或经口手术。但颅底筋膜结构的研究依然存在很多争议,其在内镜经鼻或经口手术入路中的应用解剖学认识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就近20余年来的颅底筋膜结构的解剖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NLRP3炎性小体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

      2022, 28(4):124-12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27

      摘要 (272) HTML (126) PDF 888.20 K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变应性鼻炎(AR)是一种以免疫球蛋白E (IgE)介导的多种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反应性疾病,鼻腔黏膜炎症反应是AR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活化诱导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前体转化,促进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18(IL-18)表达,参与AR的炎性级联反应过程,对AR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应用NLRP3炎性小体相关通路抑制剂可抑制下游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减轻AR症状。本文围绕NLRP3炎性小体在AR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和适用于AR治疗的NLRP3炎性小体相关通路抑制剂的研究进行综述如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