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封面

      2024, 30(3).

      摘要 (42) HTML (0) PDF 4.74 M (2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2024, 30(3).

      摘要 (37) HTML (0) PDF 359.63 K (1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家笔谈
    • 早期声门型喉癌的治疗进展

      2024, 30(3):1-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42

      摘要 (108) HTML (1865) PDF 950.96 K (2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声门型喉癌占喉癌发病的70%,淋巴结转移少见。早期声门型喉癌常常引起声音嘶哑,就诊过程中,易于早期发现,在所有喉癌中预后最好。近10年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关于早期声门型喉癌的诊治经历20余次的更新,已逐步形成经口内镜下CO2激光手术或单纯放疗为主的治疗模式。喉功能保留和嗓音质量是衡量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目前开放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少,而首选CO2激光手术还是单纯放射治疗方案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本文将分别介绍早期声门型喉癌的治疗进展及个性化治疗选择的关键要点,并总结影响肿瘤复发的预后因素及预测复发的生物学标志物,以期为指导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的治疗及随访提供临床参考。

    • >头颈肿瘤专栏
    • 长链非编码RNA核富集转录体1促进喉鳞状细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机制研究

      2024, 30(3):9-1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93

      摘要 (41) HTML (1859) PDF 1.56 M (1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富集转录体1(NEAT1)NEAT1对喉鳞状细胞癌(LSCC)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miR-429/锌指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1(ZEB1)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慢病毒转染建立稳定敲减lncRNA NEAT1的LSCC细胞,通过RT-qPCR检测细胞lncRNA NEAT1表达以验证转染效率,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N-cadherin、Vimentin、Slug和Snail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miR-429与lncRNA NEAT1和ZEB1 mRNA间的潜在结合位点,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29与lncRNA NEAT1以及miR-429与ZEB1 mRNA结合。将miR-429抑制剂转染敲减lncRNA NEAT1的LSCC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ZEB1表达。进一步检查敲减ZEB1对抑制miR-429的敲减lncRNA NEAT1的LSCC细胞迁移、侵袭和EMT的影响。结果 敲减lncRNA NEAT1降低LSCC细胞lncRNA NEAT1表达,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并下调细胞N-cadherin、Vimentin、Slug和Snail表达。miR-429与lncRNA NEAT1和ZEB1 mRNA间存在潜在结合位点,且miR-429与lncRNA NEAT1以及miR-429与ZEB1 mRNA结合。抑制miR-429逆转了敲减lncRNA NEAT1对LSCC细胞ZEB1表达的抑制作用。此外,敲减ZEB1逆转了抑制miR-429对敲减lncRNA NEAT1的LSCC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促进作用及EMT相关蛋白N-cadherin、Vimentin、Slug和Snail表达的上调作用。结论 lncRNA NEAT1促进LSCC细胞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海绵化miR-429上调ZEB1表达促进LSCC细胞EMT有关。

    • 低温等离子手术治疗早期喉鳞状细胞癌整体预后及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2024, 30(3):16-2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39

      摘要 (87) HTML (1838) PDF 1.80 M (2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低温等离子手术治疗早期喉鳞状细胞癌(简称喉癌)的整体预后情况,并评估相关风险因素对患者无病生存期(DFS)的影响,从而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20年12月接受经口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手术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369例早期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为32~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并统计分析获得患者各项肿瘤学结果,包括DFS、总生存期(OS)、局部控制率(LC)、保喉率(LP)。结果 术后共计70例患者出现复发,40例死亡。所有患者总的1、2、5年DFS分别为89%(95%CI:86%~92%)、85%(95%CI:82%~89%)、80%(95%CI:76%~84%),中位DFS未到达。1、2、5年OS分别为97%(95%CI:96%~99%)、92%(95%CI:89%~95%)、89%(95%CI:85%~92%),中位OS未到达。且累及前连合显著影响患者DFS,但对OS没有影响。而ACI患者1、2、5年DFS分别为87%(95%CI:82%~92%)、82%(95%CI:77%~88%)、76%(95%CI:70%~82%)。而未侵犯患者1、2、5年DFS分别为92%(95%CI:87%~96%),89%(95%CI:84%~93%),85%(95%CI:79%~91%)。结论 等离子手术与CO2激光手术或是单纯放疗的疗效较为接近。累及前连合与术后肿瘤切缘也是影响患者术后DFS的重要因素,并且术后复发患者的二次等离子手术并非禁忌。术前做好相应评估,在确认前连合区域外侧甲状软骨没有明显侵犯并且术前判断可以获得阴性切缘的情况下再考虑行等离子手术治疗,才能使患者获得最佳疗效。

    • 新辅助抗PD-1/PD-L1在可手术切除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与评价

      2024, 30(3):23-3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36

      摘要 (44) HTML (1839) PDF 1.22 M (1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新辅助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或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可手术切除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从建库至 2023年11月前发表的研究,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 JBI评价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应用Revman 5.4进行单臂Meta 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4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疾病客观缓解率为39%(95%CI:29%~54%),病理学缓解率为55%(95%CI:48%~63%),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4%(95%CI:75%~ 95%),1年总体生存率为86%(95%CI:78%~ 95%),患者的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95%CI:13%~31%)。12项研究报道了与治疗相关的手术延迟情况,仅有1项研究中出现1例患者因免疫治疗而延误原定手术时间。亚组分析比较了单用抗PD-1/PD-L1、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PD-1/PD-L1+放射治疗、抗PD-1/PD-L1+化学疗法及抗PD-1/PD-L1+基因靶向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这5种不同治疗方案之间的病理学缓解率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PD-1/PD-L1+基因靶向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13%,95%CI:5%~37%)最低,抗PD-1/PD-L1+化学疗法的客观缓解率(90%,95%CI:75%~107%)最高,另3组治疗方案间的客观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本荟萃分析和系统回顾中,新辅助抗PD-1/PD-L1免疫治疗对可切除的HNSCC耐受性良好,可能具有组织病理学反应所暗示的治疗优势。在抗PD-1/PD-L1联合或不联合其他辅助治疗的方案中,抗PD-1/PD-L1联合化学疗法的客观缓解率较其他组合治疗组更高,期待更多的临床研究来探索长期疗效和最佳治疗组合。

    • 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2024, 30(3):34-3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16

      摘要 (31) HTML (40) PDF 822.37 K (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5—202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确诊的cN0-PTMC患者共1271例,根据手术记录和术后病理结果统计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位置、侧别、BRAFV600E基因突变、伴结节性甲状腺肿(NG)和桥本氏甲状腺炎(HT)情况、腺外侵犯、被膜侵犯、颈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资料,分析CLNM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采用年龄45岁作为分类标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是否伴HT、是否多灶性均与cN0-PTMC发生CLNM相关(P<0.05)。伴NG、BRAFV600E基因突变、肿瘤位置、腺外侵犯、肿瘤侧、被膜侵犯均与cN0-PTMC发生CLNM无相关性(P>0.05)。继续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OR=1.929,95%CI: 1.465~2.541),年龄≤45岁(OR=2.581,95%CI:2.004~3.324),多灶性(OR=1.675,95%CI: 1.276~2.197)是cN0-PTMC患者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直径≤5 mm(OR=0.603,95%CI: 0.463~0.785)和伴HT(OR=0.642,95%CI: 0.452~0.913)是cN0-PTMC患者发生CLNM的保护因素。伴HT是cN0-PTMC患者BRAFV600E基因野生型的危险因素(OR=3.454,95%CI: 1.865~6.397)。结论 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不伴HT、多灶性是cN0-PTMC患者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伴HT是此类患者发生BRAFV600E基因突变的保护因素,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

    • 趋化因子受体4及其配体12在下咽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4, 30(3):40-4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52

      摘要 (20) HTML (52) PDF 949.64 K (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及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在下咽鳞状细胞癌(H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7年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90例HSCC患者为研究对象,以HSCC患者手术切除的HSCC组织、癌旁组织为实验材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S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XCR4、CXCL12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HS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XCR4 mRNA、CXCL12 mRNA水平;收集并记录H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CXCR4、CXCL12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Pearson分析CXCR4与CXCL12水平相关性。结果 CXCR4在HSC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0.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7.78%(P<0.05);CXCL12在HSC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7.7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4.44%(P<0.05)。HSCC组织中CXCR4、CXCL12水平均与淋巴结是否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癌旁组织相比较,HSCC组织CXCR4、CXCL12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earson分析显示,HSCC患者中CXCR4水平与CXCL12水平呈正相关(r=0.538,P<0.05)。结论 CXCR4、CXCL12在HSCC组织中呈高表达,两者与HSCC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

    • 咽部脊索瘤1例

      2024, 30(3):46-4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02

      摘要 (27) HTML (52) PDF 1.09 M (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误诊为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喉神经内分泌瘤1例

      2024, 30(3):50-5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71

      摘要 (24) HTML (48) PDF 1.57 M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转移相关蛋白2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2024, 30(3):52-5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412

      摘要 (30) HTML (43) PDF 797.92 K (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转移相关蛋白2(MTA2)是近年来被发现的与肿瘤侵袭进展、转移相关的转录调控家族成员,在肿瘤的增殖、侵袭以及远处转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在多种头颈部恶性肿瘤如鼻咽癌、口腔癌、喉癌、食管癌、甲状腺癌中呈高表达,并且MTA2的高表达与这些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相关。MTA2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侵袭、进展及预后的关系研究成为了头颈肿瘤研究中的新热点。本文对MTA2的结构与功能、其在不同头颈肿瘤中的表达以及意义、其可能的调节机制以及其研究展望作一个小结,希望对MTA2的后续研究以及头颈肿瘤的综合诊治提供帮助。

    • 细胞焦亡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2024, 30(3):56-6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65

      摘要 (45) HTML (50) PDF 807.80 K (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5年生存率仍低于50%。近年来,细胞焦亡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过程由炎性半胱氨酸天冬酶(Caspase)激活,并通过依赖gasdermin蛋白家族来形成质膜孔。研究表明,细胞焦亡在肿瘤进展和治疗抵抗中起着重要作用。活化的炎性小体,作为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LR)的一个成员,能激活Caspase-1,从而诱导炎症效应和细胞焦亡,进一步影响肿瘤疾病的进展。然而,关于细胞焦亡和HNSCC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有限。本文综述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强调了更多针对细胞焦亡在HNSCC中的作用研究的重要性。

    • >鼻整形专题
    • 鼻部美学亚单位重建原则在鼻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与发展

      2024, 30(3):61-6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188

      摘要 (46) HTML (88) PDF 1.09 M (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鼻部缺损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如何有效重建鼻部的正常解剖结构、恢复鼻部美学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经典鼻部美学亚单位重建原则的提出为鼻修复重建提供了重要指导。然而,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患者对美学和功能的需求不断提高,经典的鼻部美学亚单位重建原则是否仍适用?学者们对这一经典原则做了哪些补充与改良?该原则在鼻部衬里重建中如何有效应用?本文重点针对鼻部美学亚单位的解剖基础、修复原则的发展及应用等内容进行综述,以期为鼻部修复重建手术的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 >论著
    • 老年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效果分析

      2024, 30(3):66-6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457

      摘要 (25) HTML (45) PDF 816.32 K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老年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 对31例行人工耳蜗植入的老年性聋患者进行听力学、言语功能及生活质量评估并比较差异。听力学评估采用助听听阈,言语能力评估采用词表识别率,评估时间为术前、开机后6个月及开机后12个月。生活质量评估采用Nijmegen 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CIQ),评估时间为术前及开机后12个月。结果 共纳入31例患者,31例患者术前、开机后6个月及开机后12个月助听听阈分别为(62.55±3.69)、(46.58±5.14)、(38.68±4.26)dBH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开机后6个月及开机后12个月单音节词识别率分别为(9.55±5.81)%、(54.77±8.90)%、(68.52±7.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开机后6个月及开机后12个月双音节词识别率分别为(19.87±9.72)%、(64.00±6.53)%、(74.26±6.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开机后6个月及开机后12个月短句识别率分别为(28.00±10.58)%、(68.52±7.78)%、(77.61±8.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开机12个月NCIQ总量表得分分别为(35.90±5.80)、(65.16±8.1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可以改善老年性聋患者的听觉言语能力及生活质量,对于重度以上听力损失且助听器效果不佳的老年性聋患者可以选择人工耳蜗植入。

    • 成都市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性过敏原类型及分布特征分析

      2024, 30(3):70-7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62

      摘要 (35) HTML (43) PDF 817.19 K (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成都市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吸入性过敏原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为当地AR患者的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9—2022年,依托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对接受过敏原检测的拟诊AR患者进行登记并采集临床信息,统计AR患者的过敏原类型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 共计有12 486例患者完成了临床信息登记并确诊为AR患者,其中单一过敏原过敏患者5 408例(43.31%),双重或多重过敏原过敏患者7 078例(56.69%);过敏原类型构成中前3位分别为尘螨、豚草与猫皮屑,其中单一过敏原的AR患者中尘螨占比达69.80%;在尘螨类型的单一过敏原AR患者中,反应强度为+++及以上占比61.83%。不同年龄组的AR患者过敏原种类数的分布显著不同,且年龄组之间的两两比较也均有显著差异,2~14岁组AR患者占比为38.49%,高于15~24岁组(21.39%)、25~34岁组(18.46%)、35~44岁组(8.87%)、≥45岁组(12.79%);2~14岁组双重及以上过敏原AR患者占比(70.02%)也显著高于15~24岁组、25~34岁组、35~44岁组、≥45岁组(依次为55.52%、51.58%、44.17%、34.56%);2~14岁组、15~24岁组尘螨过敏原占比(41.81%、22.47%)高于25~34岁组、35~44岁组和≥45岁组(依次为15.45%、8.34%、11.94%)。另一方面,夏、秋季的AR患者占比远高于其他时节,且不同季节的过敏原种类分布存在显著差异;AR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过敏原种类的分布在不同年份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且尘螨与猫皮屑的分布比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成都市近年来确诊的AR患者人数逐年上升,尘螨是最主要的吸入性过敏原种类,夏、秋季是AR患者的高发季节,儿童、青少年是AR的主要患病人群,且更易发生多重过敏,应当更加注重易感人群的健康防护。

    • 扁桃体下极被膜保留的扁桃体切除术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治疗中的应用

      2024, 30(3):76-8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28

      摘要 (59) HTML (90) PDF 973.80 K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扁桃体下极被膜保留的扁桃体切除术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中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 将2018年8月—2019年12月行扁桃体下极被膜保留扁桃体切除术(91例)与2017年1月—2018年7月行传统扁桃体切除术(100例)治疗儿童OS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随访1年的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无明显差异,下极被膜保留组术后第1天、第3天疼痛评分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术后出血率传统手术组(7/100,7%)高于下极被膜保留组(2/91,2.19%)(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均未出现局部感染及再发扁桃体肥大情况。结论 扁桃体下极被膜保留的扁桃体切除术是儿童OSA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出血风险及术后疼痛。

    • 眶尖神经鞘瘤内镜手术切除疗效分析及术中神经保护策略

      2024, 30(3):81-8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39

      摘要 (17) HTML (52) PDF 1001.74 K (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手术治疗眶尖神经鞘瘤的疗效及术中神经保护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2年6月湘雅医院确诊并行内镜下手术治疗的9例眶尖神经鞘瘤的患者资料,术中均采用影像导航系统辅助,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监测动眼神经。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患者进行分析,纳入临床、手术和预后资料等。结果 术后随访10~95个月,9例患者中8例肿瘤全切,1例次全切。全部患者的术前症状均得以好转或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出现手术死亡、颅内感染等手术并发症。9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相关神经损伤,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眶尖神经鞘瘤经内镜手术切除安全有效,配合术中应用影像导航系统和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具有全切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利于保护神经功能的优势。

    • 87例鳃裂畸形临床特征分析

      2024, 30(3):86-9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94

      摘要 (31) HTML (51) PDF 1.17 M (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鳃裂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临床诊疗方案。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22年9月确诊为鳃裂畸形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第一鳃裂畸形患者10例,第二鳃裂畸形患者52例,第三鳃裂畸形患者20例,第四鳃裂畸形患者5例。15例患者有过相关颈部手术史。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仅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术后3个月恢复。随访6个月至16年,81例患者完成术后随访。6例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再次行颈部肿物切除术+等离子梨状窝瘘口封闭术,随访7~8年均未再复发。结论 先天性鳃裂畸形诊断较为困难且相对容易复发,术前结合多种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是首选治疗方案,急性感染期患者先予以颈部清创,待稳定期再行手术切除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嗅觉功能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4, 30(3):91-9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07

      摘要 (29) HTML (44) PDF 883.36 K (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嗅觉功能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2年12月—2023年1月重庆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间,通过问卷收集信息,采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PHQ-9)评定焦虑、抑郁情绪,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嗅觉功能。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患者367例,其中感染后嗅觉功能障碍患者182例,无嗅觉功能障碍患者185例。嗅觉功能障碍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检出率分别为46.7%、63.2%,均高于无嗅觉功能障碍的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嗅觉下降持续时间长(OR=1.660)、嗅觉功能VAS评分高(OR=8.993)是产生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女性(OR=2.964)、嗅觉功能VAS评分高(OR=4.423)是产生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结论 SARS-CoV-2感染后患者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伴有嗅觉功能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检出率更高,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以改善和促进其心理健康。

    • >临床报道
    • SMARCB1(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的病理临床特征分析

      2024, 30(3):98-10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09

      摘要 (29) HTML (49) PDF 1.28 M (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SMARCB1(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SDSC)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免疫组化表达、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随访状况,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对深圳大学总医院诊治的1例SDS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回顾性分析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TNM分期为T3N0M0;CT和MRI显示右侧鼻腔及筛窦内占位,伴骨质破坏;组织学见肿瘤细胞形态较为一致,伴轻度多形性,呈上皮样或基底细胞样形态,核分裂像较易见,未见明显鳞状或腺样分化特征,肿瘤周边可见少许残留的正常黏膜上皮;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见肿瘤细胞INI-1细胞核表达完全缺失。结论 SDSC是鼻窦未分化癌的一种新亚型,较为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易复发、早期转移、预后差等特点;形态学分化差的鼻腔鼻窦癌行INI-1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该亚类的准确诊断;术前TPF(多西他赛+顺铂+5-氟尿嘧啶)化疗方案促使病灶缩小,有助于根治性手术切除。

    • >病案报道
    • 后鼻孔息肉骨化生1例

      2024, 30(3):103-10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064

      摘要 (45) HTML (45) PDF 1003.75 K (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原发于嗅裂的骨外尤文肉瘤侵及颅底误诊1例

      2024, 30(3):106-10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464

      摘要 (38) HTML (35) PDF 975.00 K (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肠道微生物菌群对变应性鼻炎的影响

      2024, 30(3):109-11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68

      摘要 (55) HTML (57) PDF 828.61 K (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变应性鼻炎(AR)主要是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的I型变态反应。目前AR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治疗中存在诸多问题,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可通过神经、免疫及内分泌通路与多个器官发生交互作用,如通过调节免疫系统进而影响哮喘、AR等变应性疾病,因此肠道菌群紊乱或许是AR发病的机制之一。故本文将从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肠道菌群与AR的关系以及应用益生菌、益生元、细菌裂解产物改善菌群失调治疗AR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治疗AR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 生物钟紊乱对2型炎症变应性疾病的影响研究

      2024, 30(3):116-12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079

      摘要 (31) HTML (104) PDF 810.90 K (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钟是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周期性变化而进化出的内在机制。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生物钟紊乱(CRD)是变应性疾病发病的重要诱因,其可能通过影响黏膜(或皮肤)屏障及系统免疫反应,进而改变靶器官的生理病理活动,通过药物或非药物干预可缓解变应性疾病的进展。本文聚焦于CRD在2型炎症变应性疾病中的作用,重点探讨CRD对以变应性鼻炎(AR)、哮喘、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为代表的2型炎症变应性疾病的影响,并试图从生物钟角度探讨2型炎症变应性疾病的治疗新策略。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