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5):1-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157
摘要:神经免疫是关于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皮层及相关核团)与免疫系统(包括各类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至少涉及彼此间外周及外周与中枢两个层面。基于兄弟学科及鼻科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鼻脑轴的概念。鼻脑轴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外周炎症如何影响中枢神经系统(CNS),CNS如何调控外周炎症,二者互作的机制为何。变应性鼻炎(AR)对CNS的影响关注较多,但机制不明;相对而言,CNS对AR的影响关注较少,机制少有探索。了解AR与CNS互作的神经免疫机制,有利于重新认识AR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2024, 30(5):6-1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429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汉族人群正常额窦的CT影像,分析左右额窦发育与年龄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85例1~25岁患者的CT资料,通过Mimics软件进行双侧额窦的三维重建,观察额窦气化发育的时间,并测量发育额窦的高度、宽度、深度及体积等参数,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额窦气化发育最早在2岁儿童中可以观察到,其大小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在4~8岁和10~14岁时有激增期,17岁以后发育成型;左侧额窦有发育优势;男性额窦大于女性,但17岁以下无统计学差异,17以上的成熟额窦除了右侧宽度(P=0.085)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CT三维重建来理解额窦的正常发育规律,为不同年龄汉族人群额窦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2024, 30(5):12-1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209
摘要:目的 探讨外鼻肿物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切除后缺损的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34例外鼻肿物,分析肿物的发病部位、大小、病理类型、手术和修复方法等。结果 本组患者,男女发病比例为 1.125∶1,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外鼻恶性肿瘤中,基底细胞癌最多(16例,80%),各年龄层均有发病,恶性肿瘤的发病高峰年龄为60岁以上人群(15例,75%)。术中彻底切除肿物后,选择直接缝合15例,邻近皮瓣修复7例,转移鼻唇沟皮瓣修复10例,植皮2例。术后随访1例接受放化疗,2例接受单纯化疗。28例伤口一期愈合,鼻外观基本对称,鼻腔无明显通气功能障碍。1例行二期瘢痕修复。3例失访,3例死亡(死于老龄),2例对外鼻形态不满意。结论 外鼻肿物切除彻底,很少复发,一般无需放化疗。在手术彻底切除肿瘤的基础上,依据缺损部位及程度灵活应用不同的修复方法,重建鼻部轮廓,保持鼻部外形及结构的完整性。其中鼻唇沟皮瓣修复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是临床常选择的治疗方案。
张婷,薛飞,季俊峰,程友,刘厚军,吴明海,焦红叶,许莉,周文光
2024, 30(5):18-2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34
摘要:目的 探讨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的应用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2年3月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采用鼻内镜下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治疗鼻泪管阻塞患者26例(31眼)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26 例(31 眼)患者术后随访6~48个月,痊愈率为61.3%(19/31),显效率12.9%(4/31),有效率9.7%(3/31),无效率16.1%(5/31),总有效率83.9%(26/31)。结论 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采用鼻内镜下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创伤小,疗效确切。术后应定期随访处理,以提高手术疗效。
2024, 30(5):23-2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76
摘要:目的 比较中-重度变应性鼻炎(AR)患者应用苯环喹溴铵鼻喷剂与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8月就诊的200例中-重度A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100例采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研究组100例采用苯环喹溴铵鼻喷剂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鼻部症状评分、生活质量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00% vs 82.00%, χ2=5.531,P=0.018);两组治疗4周后鼻塞、打喷嚏、鼻痒、流涕及鼻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各项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7.00% vs 3.00%,P>0.05)。结论 中-重度AR患者应用苯环喹溴铵鼻喷剂与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疗效,相比较而言,前者疗效更好,可快速改善患者症状,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2024, 30(5):27-3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05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腺样体切除术后圆枕增生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方法 对所选患者均进行腺样体切除术(伴或不伴扁桃体切除),并在确诊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42例患者,设为A组;在经检查后排除变应性鼻炎诊断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72例患者,设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圆枕增生的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复查鼻内镜/电子鼻咽镜时发现圆枕轻度增生的数量明显增多,且增生程度较前两月明显加重,甚至出现重度增生,明显堵塞后鼻孔,发生圆枕增生的例数A组(27例)明显高于B组(18例),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5)。结论 变应性鼻炎是引起儿童腺样体术后圆枕增生的主要因素,对指导腺样体术后的进一步治疗有明确意义。
2024, 30(5):31-3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419
摘要:
2024, 30(5):35-36,4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43
摘要:
2024, 30(5):37-4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14
摘要: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CRSwNP以鼻腔和鼻窦黏膜的高度异质性慢性炎症为特征。炎性改变已被广泛认为是CRSwNP的致病机制。但炎性调控网络复杂,目前尚不清楚哪些关键的上游因子可能参与了CRSwNP的炎性状态。近年研究发现microRNA(miRNA)在CRSwNP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具体可能通过表观遗传等方式参与了这一过程。本文围绕miRNA在CRSwNP中的可能作用,特别聚焦其在炎性环境改变中的潜在作用,包括其表达模式、功能以及潜在的临床应用,归纳了miRNA有关CRSwNP炎症机制及非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024, 30(5):42-4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368
摘要:鼻尖是面部的重要美学标志,位于面部的最突出点,是视觉上的焦点。对于亚洲人群而言,鼻尖通常较低且轮廓相对圆钝,因此鼻尖整形的需求十分广泛。然而,亚洲人的鼻部解剖特征与其他种族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鼻软骨支架较为薄弱,鼻尖皮肤相对较厚,这为鼻尖整形手术带来了挑战。如何在保留鼻部功能的基础上,塑造一个符合美学的鼻尖是鼻整形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本综述从鼻尖的解剖结构、面部美学标准及各类整形技术的角度出发,分析鼻尖整形的不同处理技巧,重点讨论软骨移植、缝合技术及支架重建等各种方法的优劣,结合亚洲人特有的鼻部解剖结构特点,评估不同手术方案的适用性与效果,以期为鼻尖整形的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2024, 30(5):48-5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52
摘要:目的 经鼻内镜鼻咽切除术是目前鼻咽颅底病变微创手术的首选,但颈内动脉损伤是该手术的潜在危险。通过术前对患者CT资料进行多层面观测和图像三维重建,评估颈内动脉的走行及其与相关结构的空间关系,以便指导鼻内镜鼻咽及咽旁隙颅底手术。方法 选择40例(80侧)鼻咽及其周围颅底无病变表现的头部增强CT资料,在图像工作站上对不同层面中颈内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进行测量,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颈内动脉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结果 在骨性下鼻甲层面中,骨性下鼻甲后缘、翼内板后缘、翼外板后缘、中线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8.8±4.0)、(25.9±2.8)、(19.7±3.8)、(23.8±2.7) mm;骨性下鼻甲后缘及翼内板后缘的延长线与颈内动脉的夹角为(15.0±4.0)、(17.0±6.0)°。在后鼻孔下缘层面中,翼内板后缘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和角度分别为(27.2±3.5) mm和(12.0±4.0)°。三维重建获得清晰的立体图像。颈内动脉颈段的走行40%发生变异,其中大部分为弯曲型,位于口咽至咽隐窝水平,突向咽后壁。结论 患者术前进行个体化CT三维重建能为经鼻内镜鼻咽颅底手术提供关键解剖信息,便于术中定位颈内动脉,提高手术安全性。人群中颈内动脉变异率较高,突向咽后壁,经鼻内镜鼻咽-咽旁颅底手术风险增高,术前应充分评估。
2024, 30(5):55-62,6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39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睡眠结构参数差异及其与日间脑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2年5月收治的200例OS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40岁),中年组(41~65岁),老年组(>65岁),按1∶1∶1匹配后,3组患者均纳入48例并比较临床资料,包括多导睡眠监测(PSG)睡眠结构参数、静息态脑电波(rs-EEG)测量日间脑功能状态定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结构参数与日间脑功能状态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在不同年龄层对PSG结果及脑功能状态的诊断价值。结果 中年组患者快波睡眠次数、N2期睡眠比率、快速眼动睡眠(REM)期比率、脑混沌指数、外专注指数、内专注指数均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中年组慢波睡眠次数、内源性焦虑指数、反应速度指数较青年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慢波睡眠次数、快波睡眠次数、N2期睡眠比率及REM期比率是不同年龄OSA患者日间脑功能状态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波睡眠次数与脑混沌指数、反应速度指数、内专注指数呈负相关;快波睡眠次数和N2期睡眠比率与脑混沌指数、外专注指数呈正相关;REM期比率与脑混沌指数、内源性焦虑指数、内专注指数呈正比。在中年组中,当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15、≥30次/h时,快波睡眠次数、N2期睡眠比率及REM期比率对其诊断OSA及严重程度有高度预测价值;在青年组和老年组中,AHI≥30次/h时快波睡眠次数可高度预测青年组患者诊断中度、重度OSA价值,N2期睡眠比率和REM期比率可高度预测老年组患者诊断中度OSA价值。结论 OSA患者睡眠及脑状态在不同年龄分层中有显著差异性,41~65岁OSA患者睡眠质量最差且日间脑功能状态改变明显,41~65岁患者睡眠结构慢波睡眠次数、快波睡眠次数、N2期睡眠比率、REM期比率紊乱对日间脑功能的诊断价值最高。
马叶,廖镇宇,张榕,李贵南,吴运芹,向仕婷,仇君,马丹,黄敏,彭小明
2024, 30(5):63-6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43
摘要:目的 探讨声门上成形术(SGP)对需呼吸支持的新生儿重度喉软化症(LM)的治疗效果及导致SGP治疗失败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需呼吸支持的重度LM患儿23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手术成功组(n=16例)和手术失败组(n=7例),随访手术成功组的远期预后,寻找手术失败组的高危因素。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共实施23次手术,手术成功率为69.57%(16/23)。术前需有创机械通气者22例(95.65%),需无创通气者1例(4.35%)。在手术成功组中,呼吸困难在出生后12个月消失,喂养困难在出生后18个月消失,所有患儿在出生后24个月无反复呼吸道感染,喉鸣症状在出生后36个月消失。手术失败组中,母亲年龄(31.71±5.99)岁,合并窒息者占71.40%,心脏病者占57.14%,遗传基因相关性疾病占28.57%;与手术成功组相比,手术失败组的母亲年龄偏大,合并情况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新生儿重度LM,SGP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手术失败多见于母亲年龄偏大、合并围产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遗传基因相关性疾病等因素。
2024, 30(5):70-7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36
摘要:目的 探讨马德龙病(MD)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23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8例M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指标、脂肪沉积部位、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 28例MD患者中,男26例,女2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51.11岁。所有患者根据Enzi分型均为Ⅰ型MD;24例(85.71%)患者既往有长期饮酒史,19例(67.86%)患者有吸烟史;23例(82.14%)脂肪沉积部位主要位于颈前区;24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2例因术后并发症死亡。术后随访1~110个月,失访3例,复发8例,死亡2例;1、2、3年复发率分别为31.59%、42.11%、42.11%,其中复发患者中,术后继续饮酒者所占比例高达87.50%。结论 MD主要发生在长期饮酒的中年男性,Ⅰ型MD为其主要类型。MD常见的脂肪沉积部位在颈前区,开放性手术切除沉积脂肪仍是其主要治疗方式。术后继续饮酒是影响MD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金秋琰,江一凡,龚洪立,吴春萍,曹鹏宇,施勇,徐成志,高春丽,李采,张明,周梁,陶磊
2024, 30(5):75-8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233
摘要:目的 通过探讨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SCCUP)的临床特征,评估规范化的诊疗模式对SCCUP诊治的影响,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总结2003年9月—2023年9月诊治的51例SCCUP患者,综合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术前检查、治疗方案、原发灶随访情况、5年总生存率(OS)和区域控制率(RC)。结果 51例患者中男47例,女4例;平均年龄(59.96±10.29)岁。截止随访结束共22例死亡,复发17例,27例在后续诊治过程中出现原发灶。对于EBER(-) p16(-) SCCUP,随访过程中原发灶检出、包膜外侵犯是影响其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引入EBER、p16对于规范化SCCUP的诊治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对患者采取更适宜的诊治方式,积极排查原发灶对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2024, 30(5):83-8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40
摘要:目的 探讨信号转导分子3(SMAD3)和白细胞分化抗原44(CD4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PTC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同期取距离癌组织3 cm以上癌旁组织作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SMAD3和CD44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SMAD3和CD44的阳性表达情况。Spearman相关性分析PTC患者癌组织中SMAD3和CD44的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SMAD3和CD44与PTC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分析。COX回归分析影响PT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PTC组SMAD3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8.484,P<0.05),CD4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11.232,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TC患者癌组织中SMAD3和CD44的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s=-0.519,P<0.05)。与癌旁组织相比,PTC组SMAD3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χ2=41.905,P<0.05),CD44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χ2=62.888,P<0.05)。SMAD3表达与TNM分期(χ2=7.678,P=0.006)、淋巴结转移(χ2=20.398,P<0.05)、侵犯包膜(χ2=9.881,P=0.002)有关。CD44表达与TNM分期(χ2=3.959,P=0.047)、淋巴结转移(χ2=20.702,P<0.05)、侵犯包膜(χ2=10.363,P=0.001)有关。术后随访3年发现,SMAD3阳性表达PTC患者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患者生存率(χ2=4.644,P=0.031)。CD44阳性表达PTC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生存率(χ2=5.331,P=0.02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SMAD3和CD44表达是影响PT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TC组织中SMAD3呈异常低表达,CD44呈高表达,其水平与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关。
2024, 30(5):89-9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89
摘要:目的 分析体检人群EB病毒相关血清学标志物Rta蛋白IgG抗体(Rta/IgG)、早期抗原IgA抗体(EA/IgA)、衣壳抗原IgA抗体(VCA/IgA)3项抗体的检测结果,为临沂地区鼻咽癌(NPC)的早期筛查和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2022年10月临沂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15 873名体检人员的3项抗体检测结果,按照年龄聚集情况将其分为≤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61岁组,比较各组间3项抗体吸光度值,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ta/IgG、EA/IgA、VCA/IgA 3项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34%、9.96%、19.30%,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0.030,P<0.05),在不同年龄组段(≤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61岁组)进行比较时,抗体阳性率总体随年龄增大而升高,VCA/IgA(16.76%、18.81%、18.85%、19.06%、31.61%)在不同年龄区间总体阳性率要高于Rta/IgG(8.54%、8.91%、9.89%、11.05%、11.63%)、EA/IgA(7.42%、8.67%、8.87%、9.71%、1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957、64.805、16.222,P均<0.05);在性别间比较时,Rta/IgG、VCA/IgA在性别间存在差异(χ2=5.479、48.310,P均<0.05);在对3项抗体阳性聚集情况进行分析时,其中3项抗体阴性、1项抗体阳性、2项抗体阳性、3项抗体阳性占比分别为(67.27%、26.38%、5.79%、0.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 319.137,P<0.05);对249名男性及137名女性高风险人员进行追踪,有1例男性被确诊为NPC。结论 临沂市体检人群EB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与年龄及性别有关,对检测结果进行风险评估并对高风险人群进行追踪,有利于NPC的早期筛查和防治。
2024, 30(5):95-97,10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434
摘要:目的 探讨荧光染色法快速诊断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厦门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门诊疑诊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儿30例,每例均行外耳道分泌物荧光染色法检查和真菌培养,比较荧光染色法检查和真菌培养检出的真菌感染阳性率。结果 30例疑诊患儿中,荧光染色法检出真菌感染28例,真菌培养检出真菌感染26例,荧光染色法检测真菌性外耳道炎患儿的阳性率(93.3%)高于真菌培养法(8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4,P<0.05)。结论 荧光染色法诊断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检出率更高,且操作更简便快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敬尚林,余翔,贤耀军,胡江锋,杨艳,唐向荣,莫炼,温慧,覃麟婷,岑丽葵,欧艳红
2024, 30(5):98-10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13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OM)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留置时间与疗效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15例(183耳)行鼓膜置管术患儿的临床诊疗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5例(183耳)行鼓膜置管术时的平均年龄为(4.68±2.54)岁,多集中在3.5~7岁,占86.57%。183耳术后通气管留置时间为3~18个月,平均留置时间为(9.43±3.82)个月。痊愈耳(126 耳)通气管留置时间平均为(11.82±3.11)个月,未愈耳(57耳)通气管留置时间平均为(9.13±3.21)个月,两者之间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置时间<6个月者痊愈率为51.92%,≥6个月者痊愈率为75.57%,两者之间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卡方分析鼓膜显著塌陷或菲薄、通气管堵塞、术后中耳感染、术后早期活动等因素与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早期脱落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鼓膜重度塌陷或菲薄、术后通气管堵塞、术后中耳感染、术后不按时复查、术后早期较强活动是儿童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早期脱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过早脱管或取管,影响SOM患儿治愈率。鼓膜重度塌陷或菲薄、术后通气管堵塞、术后中耳感染、术后不按时复查、术后早期较强活动是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2024, 30(5):103-10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404
摘要:目的 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以便对其进行早期诊断,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因“反复鼻出血6年”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家系患病情况。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疑似致病基因筛选,应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其父亲进行家系验证。结果 先证者及其父亲均有反复鼻出血、鼻腔黏膜毛细血管扩张表现,先证者弟弟具有脑血管畸形病史。全外显子测序显示先证者携带ENG基因c.1361T>C(p.Leu454Pro)杂合突变,Sanger测序显示其父亲携带相同的变异。结论 ENG基因c.1361T>C(p.Leu454Pro)杂合突变为ENG基因中新突变位点,目前为止,gnomAD数据库、clinvar数据库、ESP数据库、千人数据库、EXAC数据库均未见报道,扩展了HHT致病基因ENG的基因变异谱。
2024, 30(5):107-10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08
摘要:
2024, 30(5):110-11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13
摘要:
2024, 30(5):112-11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29
摘要:
2024, 30(5):115-12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58
摘要:2型炎症是以辅助性T细胞(Th)2、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及相关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4、IL-5、IL-13、IL-31等为主所介导的炎症,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沉重负担,亟需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血管活性肠肽(VIP)与2型炎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VIP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神经肽,在神经-免疫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Th2表达趋化受体-同源分子(CRTH2)是VIP的受体之一,在2型炎症疾病中表达异常增高,其主要通过激活Th2、ILC 和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分泌前列腺素(PG) D2,进一步促进Th2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多,使得Th2分化增强来参与2型炎症反应。本文综述了VIP及其受体CRTH2在2型炎症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希望为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路。
2024, 30(5):122-12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60
摘要:喉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多数喉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预后通常较差,虽然切除全喉的手术治疗配合高强度放射治疗为喉癌患者提供了癌症治愈的机会,但切除全喉后可能导致患者失去语音能力、改变呼吸通道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国内外喉癌治疗的不断深入研究,新的治疗技术如诱导化疗、放化同步治疗和生物治疗已经相继问世。本文通过对用于喉癌治疗的药物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