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8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鼓室注射庆大霉素引起的内耳神经系统继发病变

      2024, 30(6):11-1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356

      关键词:内耳毛细胞神经系统庆大霉素延迟性神经元死亡
      摘要 (75)HTML (442)PDF 1.97 M (1473)收藏

      摘要:目的 对鼓室注射庆大霉素大鼠模型的内耳原发病变和继发损害进行全方位定量评估。方法 16只(32耳)成年大鼠被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8耳)、鼓室注射庆大霉素(40 mg/mL)后7 d组(8耳)、鼓室用药后30 d组(8耳)及鼓室用药后60 d组(8耳)。受试大鼠的一侧耳被制作成全内耳膜迷路铺片用以定量评估各个感觉上皮区的毛细胞密度,另一侧耳被制作成颞骨矢状面切片用以定量评估耳蜗和前庭神经元密度及其外周端和中枢端神经纤维的密度。结果 对全耳蜗膜迷路铺片的毛细胞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鼓室注射庆大霉素后各观察时间点的毛细胞损害范围和程度基本相同,说明鼓室注射庆大霉素对毛细胞的一次性破坏没有对存活毛细胞发生明显的继发性破坏作用。对颞骨矢状面切片的内耳神经系统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鼓室用药后时间的推移,耳蜗和前庭神经元外周端神经纤维在毛细胞死亡后30 d已经消失殆尽,但是内耳神经元的细胞体及其中枢端神经纤维在毛细胞死亡后30 d尚未发生病变,直到毛细胞死亡后60 d,内耳神经元及其中枢端神经纤维才表现出明显的继发性破坏。结论 在毛细胞缺失后,内耳神经元外周端神经纤维发生的退化早于内耳神经元细胞体及其中枢端神经纤维的延迟性破坏。外周端神经纤维的早期退化说明内耳神经元与内耳感觉上皮之间的神经联系已经完全丧失,中枢端神经纤维的继发性破坏证明内耳与中枢之间的神经联系彻底中断。

    • 正常小鼠颞骨矢状面切片与内耳神经密度测定技术

      2024, 30(6):69-7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331

      关键词:颞骨矢状面切片耳蜗前庭神经
      摘要 (68)HTML (78)PDF 1.83 M (101)收藏

      摘要:目的 从颞骨矢状面切片的观察角度,建立定量观察内耳毛细胞、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4只出生后45 d CBA/CaJ小鼠的颞骨,将2.5%戊二醛磷酸盐缓冲液灌入内耳腔并将颞骨浸泡固定6 h,再将颞骨浸入2%四氧化锇溶液中浸泡2 h。颞骨经脱钙、脱水及包埋后,沿着颞骨矢状面切取半薄切片(2 μm)并用0.5%甲苯胺蓝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小视野范围内,对毛细胞、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进行定量观察。结果 从平行颞骨内侧壁的平面切片开始收集与观察。当切开颞骨内侧壁进入耳蜗神经孔和前庭上神经孔时,即可得到对应神经束及前庭下神经束中枢端神经纤维的横断切片。当切到椭圆囊斑和上半规管壶腹嵴及外半规管壶腹嵴的横断截面时,获得上述结构所含毛细胞的横断面切片,同时也获得前庭上神经元细胞体及其两端神经纤维的横断面切片。当切到球囊斑和后半规管壶腹嵴的横断截面时,获得其中所含毛细胞的横断面切片,同时也获得前庭下神经元的细胞体及其两端神经纤维的横断面切片。切到耳蜗骨性螺旋板的横断截面时,获得螺旋神经节外周端神经纤维的横断面切片。在切到蜗轴的横断截面,可获得耳蜗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的横断面切片。本实验发现正常小鼠各个前庭感觉上皮区的毛细胞平均密度为(18.67±1.88)/180 μm。耳蜗底回中部单个疆孔内的螺旋神经节外周端神经纤维的数量为(57.83±9.09)根。耳蜗螺旋神经节和前庭上神经元及前庭下神经元的平均密度为(20.39±2.23)/0.007 5 mm2。耳蜗神经束和前庭下神经束及前庭上神经束的中枢端神经纤维的平均密度为(497.06±25.28)/0.007 5 mm2。结论 颞骨矢状面切片的观察角度有利于对内耳神经系统做出全方位的细胞学定量评估。

    • 不同种属实验动物耳蜗毛细胞年龄相关性缺失的不同模式

      2023, 29(4):7-1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084

      关键词:耳聋耳蜗毛细胞图毛细胞缺失年龄相关性耳蜗毛细胞缺失耳聋相关基因缺陷
      摘要 (342)HTML (278)PDF 1.36 M (600)收藏

      摘要:目的 展示自然衰老和耳聋相关基因遗传缺陷之间耳蜗毛细胞缺失的不同模式。方法 用不同龄的长尾猴、南美栗鼠、豚鼠、Sprague-Dawley 大鼠、CBA/CaJ 小鼠、C57BL/6J 小鼠、A/J小鼠、DBA/2J 小鼠和侏儒灰色突变纯合子 (dwg/dwg) 小鼠作为受试对象。所有测试动物的耳蜗基底膜都被制作成平坦的耳蜗基底膜铺片。沿着耳蜗基底膜的全长,基底膜上所有的内外毛细胞都被完整计数,毛细胞的计数结果被输入到耳蜗图软件并自动生成每组实验条件的平均耳蜗图。结果 在天然衰老的动物中,耳蜗毛细胞的缺失总是发生在老年阶段。与此不同的是,在耳聋相关基因缺陷的动物中,耳蜗毛细胞的缺失却是发生在青年阶段甚至幼年阶段。发生在天然老化动物的耳蜗毛细胞缺失总是呈均匀分布或从耳蜗的顶回向底回扩展。 但是,发生在具有耳聋相关基因遗传缺陷动物的耳蜗毛细胞缺失却通常表现为从耳蜗的底回向顶回扩展。结论 本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发生在天然衰老的不具备耳聋相关基因缺陷动物身上的年龄相关性耳蜗毛细胞缺失反映的是真正由衰老引起的耳蜗退化性病变,而发生在伴有耳聋相关基因遗传缺陷的年幼动物身上的年龄相关性耳蜗毛细胞缺失可能与耳聋相关基因的遗传缺陷有关。

    • 耳蜗毛细胞死亡引发耳蜗内延迟性继发病变的研究

      2022, 28(6):1-1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1001

      关键词:耳蜗毛细胞支持细胞螺旋神经节继发性病变
      摘要 (360)HTML (426)PDF 2.77 M (396)收藏

      摘要:本文讨论了由耳蜗毛细胞死亡引发的耳蜗内一系列延迟性继发病变。在外毛细胞遭到破坏的早期阶段,外指细胞即刻膨胀开来并堵塞了螺旋器表面的穿孔。外指细胞的膨胀有效阻止了含高钾浓度的内淋巴液进入到螺旋器的内部,从而使剩余的毛细胞和支持细胞避免了钾中毒损害。膨胀的外指细胞随后分化成高大柱形细胞并继续支撑起耳蜗螺旋器的整个外形结构。在发生散在性外毛细胞缺失的耳蜗损害模型,由外指细胞转化的高大柱形细胞在外毛细胞缺失的位置永久支撑起耳蜗螺旋器的结构,使周围剩余的存活外毛细胞继续发挥其放大和转换声学振动信号的功能以维持残余听力。在发生大面积外毛细胞死亡的耳蜗损害模型,转化成高大柱形细胞的前外指细胞在外毛细胞缺失后30d左右死亡,随后导致整个耳蜗螺旋器的结构坍塌和内毛细胞及其他支持细胞的继发性死亡,最后在耳蜗基底膜上仅存一层扁平上皮。无论是在内外毛细胞被同时破坏的实验模型还是在外毛细胞大面积死亡后继发支持结构坍塌和内毛细胞死亡的实验模型,耳蜗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都会在丧失内外毛细胞后数周内发生继发性破坏。位于蜗轴螺旋管内的螺旋神经节随后也因丧失神经刺激信号和缺乏神经营养因子而引发延迟性螺旋神经节死亡,螺旋神经节的死亡使与耳蜗核相连的听觉神经中枢端轴突也发生不可逆的破坏,最终导致耳蜗周围系统与中枢听觉系统的神经连接永久中断。

    • 实验动物前庭感觉毛细胞的定量观察

      2022, 28(6):11-1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90001

      关键词:前庭球囊斑椭圆囊斑壶腹嵴毛细胞
      摘要 (282)HTML (303)PDF 2.24 M (326)收藏

      摘要:目的 测量常用实验动物内耳前庭感觉区的实际面积和量化分析前庭各个感觉区的毛细胞总数或密度。方法 ①制作CBA/CaJ小鼠、裸鼠、SD大鼠、豚鼠、南美栗鼠、新西兰白兔和非洲黑长尾猴的球囊斑铺片和椭圆囊斑铺片及壶腹嵴铺片,所有铺片样品来自每种受试动物的6个颞骨,在放大1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拍摄2个囊斑铺片的整体照片;②应用Image J软件的图像测量程序,测量了上述7种常用实验动物球囊斑和椭圆囊斑的实际面积;③用网格将球囊斑铺片和椭圆囊斑铺片照片上的前庭感觉区划分为一个个方块区域。在放大4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准确计数每个方格内的毛细胞数量,然后将每个方格的毛细胞计数结果相加以获得每种受试动物球囊斑和椭圆囊斑上的毛细胞总数;④应用前庭小视野定量观察技术计算出前庭各个感觉区小视野范围内的毛细胞密度。结果 ①从小鼠、裸鼠、大鼠、豚鼠、南美栗鼠、白兔到猴的球囊斑面积依次为(0.193±0.009)、(0.216±0.008)、(0.323±0.010)、(0.528±0.035)、(0.687±0.065)、(1.237±0.075)、(1.371±0.032)mm2;椭圆囊斑的面积依次为(0.193±0.020)、(0.208±0.013)、(0.321±0.011)、(0.526±0.034)、(0.795±0.017)、(1.224±0.082)、(1.388±0.048)mm2;②从小鼠、裸鼠、大鼠、豚鼠、南美栗鼠、白兔到猴的球囊斑毛细胞的总数依次为(2476.3±64.4)、(2389.8±47.8)、(3135.3±191.6)、(4882.2±208.7)、(6128.5±242.9)、(10572.2±464.4)、(10992.7±397.4)个;椭圆囊斑毛细胞的总数依次为(2491.4±54.8)、(2368.0±46.1)、(3218.8±82.9)、(4925.3±271.1)、(7794.0±386.1)、(11347.4±435.7)、(11114.5±410.6)个;③从小鼠、大鼠、豚鼠、南美栗鼠、白兔和猴的球囊斑微纹区和周边区的毛细胞密度(毛细胞数量/0.007mm2)依次为101.0±5.79(微纹区)/120.8±4.15(周边区),95.5±3.91(微纹区)/109.2±5.26(周边区),78.4±6.54(微纹区)/94.8±4.38(周边区),60.0±4.74(微纹区)/84.6±2.61(周边区),57.2±3.83(微纹区)/80.0±3.54(周边区),53.8±4.21(微纹区)/68.0±4.18(周边区)。从小鼠、大鼠、豚鼠、南美栗鼠、白兔和猴的椭圆囊斑微纹区和周边区的毛细胞密度(毛细胞数量/0.007mm2)依次为103.8±5.02(微纹区)/119.2±3.70(周边区),91.2±2.49(微纹区)/106.4±4.16(周边区),74.1±3.54(微纹区)/90.8±3.56(周边区),60.4±4.98(微纹区)/81.6±2.07(周边区),57.8±1.92(微纹区)/77.8±3.70(周边区),54.0±2.74(微纹区)/66.4±2.51(周边区)。从小鼠、大鼠、豚鼠、南美栗鼠、白兔和猴的壶腹嵴毛细胞密度(毛细胞数量/0.007mm2)依次为112.4±6.38,105.5±3.51,95.2±3.42,84.0±7.16,78.2±2.86,70.8±2.39。可见由于体型较小动物毛细胞的细胞体比体型较大动物毛细胞的细胞体小,因而体型较小动物的前庭毛细胞密度高于体型较大动物的前庭毛细胞密度。另外,每种实验动物球囊斑和椭圆囊斑微纹区的毛细胞密度相似,周边区的毛细胞密度也大致相同,但是同种实验动物囊斑微纹区的毛细胞密度却低于周边区的毛细胞密度。此外,壶腹嵴毛细胞的密度与球囊斑和椭圆囊斑周边区的毛细胞密度几乎相同。鉴于某些损害因素往往具有选择性破坏囊斑微纹区毛细胞的表现,因此囊斑微纹区的毛细胞密度应该与囊斑周边区的毛细胞密度区分开来进行统计,必要时甚至需要把Ⅰ型毛细胞和Ⅱ型毛细胞也区分开来分别予以病理学改变的定量评估。结论 本研究采用的前庭测量方法和获得的前庭各个感觉区的测量数据和毛细胞总数及毛细胞密度,为前庭病理学研究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经验和必要的参考数据。

    • 耳蜗图的绘制及应用进展

      2018, 24(6):592-59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23

      关键词:耳蜗图|毛细胞|耳蜗毛细胞图|定量分析
      摘要 (109)HTML (0)PDF 816.00 Byte (320)收藏

      摘要:位于耳蜗基底膜上的Corti器是接受声振动刺激的初级感受器,作为Corti器中的感觉细胞,毛细胞的损害将引起不同程度及频率范围的听力损失。对耳蜗毛细胞在基底膜不同部位的丢失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是内耳组织病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将全耳蜗毛细胞损害的定量定位分析结果与听功能相结合将有益于对疾病机制的探索和对治疗方法的评价。目前对全耳蜗毛细胞定位定量分析常采用耳蜗图来表示,但在听力学研究中耳蜗图的绘制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尚缺乏统一的绘制标准及原则,使得各个实验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为更精准地对全耳蜗毛细胞的损伤情况进行定位定量分析,需要统一耳蜗图的绘制方法及原则。本文就目前文献报导中常用的耳蜗图绘制方法及绘制原则进行了综述。

    • 咽旁隙肿瘤的手术治疗

      2017, 23(5):444-448.

      关键词:咽旁隙肿瘤|手术入路|治疗
      摘要 (126)HTML (0)PDF 1.27 K (280)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咽旁隙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诊断及治疗的52例咽旁隙肿瘤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手术入路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52例患者中23例(44.2%)经颈侧入路,14例(27%)经腮腺颈侧(腮颈)入路,10例(19.2%)为颈侧下颌骨入路,5例(9.6%)经口内入路。术后病理良性占80.8%,恶性19.2%。唾液腺及神经源性肿瘤分别占总数的46.2%和28.8%。52例患者中48例行Ⅰ期手术切除,术后恶性肿瘤复发率30% (3/10),良性肿瘤复发率7.1%(3/42)。结论术前运用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手段判断肿瘤性质及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对于制定和完善手术计划至关重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助于术中充分暴露肿瘤,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 内耳病理学研究技术的进展

      2016, 22(3):169-178.

      关键词:内耳|病理学|组织形态学|研究进展
      摘要 (362)HTML (0)PDF 987.00 Byte (827)收藏

      摘要:内耳病理学是一门从组织形态学角度研究内耳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及其损害机制的边缘医学基础学科。内耳病理学的样品制备观察技术包括颞骨切片技术、膜迷路切片技术、耳蜗和前庭膜迷路取材铺片技术、内耳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技术、内耳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技术、以及电镜下的超微细胞化学技术等。通过分析各项内耳病理研究技术的发生、发展和现状,并结合实践经验和技术革新经验,深入讨论上述各项技术的优缺点和技术细节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8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