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9(1):55-5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082
摘要:慢性鼻-鼻窦炎(CRS)是上呼吸道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ECRS)具有较高的治疗抵抗率及复发率,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ECRS动物模型的成功构建是研究该疾病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案的理想手段。小鼠是常用的建模动物,但目前基础研究中仍缺乏一种公认成熟稳定的ECRS小鼠模型,成为对该病发病机制解析、药物筛选、精准治疗、诊断预后的关键瓶颈。本文回顾目前常用的ECRS小鼠模型,对其建模原理、方法步骤、评价指标及模型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ECRS小鼠模型的成功建立及相关实验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2022, 28(4):30-3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91
摘要:慢性嗜酸性粒细胞型鼻窦炎(ECRS)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呼吸道黏膜炎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炎症细胞,与Th2型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促进和维持ECRS患者嗜酸性炎症的机制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白介素-5(IL-5)调控嗜酸性粒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嗜酸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的免疫调节作用、细胞自噬调节和纤维蛋白异常沉积。ECRS表现出病因复杂、难治愈和易复发等特点,嗜酸性粒细胞在ECRS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国内外最新报道进行综述,以期为ECRS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2, 28(1):128-13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76
摘要:在一个气道一种疾病的概念下,上下气道炎症性疾病通常是并存的,整个气道可以看作一个器官。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表面覆盖呼吸道上皮,在免疫监视和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变应原和组织损伤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大量研究认为上皮源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25、IL-33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是变应性鼻炎、慢性鼻-鼻窦炎和哮喘的免疫致病机制中的关键调节因子,主要参与2型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s,Th)炎症反应,并将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联系起来。我们对上皮源性3种细胞因子在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这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1, 27(2):196-20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161
摘要:目的 观察巴曲酶联合常规治疗在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135耳)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病历资料中是否规范地加用巴曲酶治疗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69例(79耳)与巴曲酶组52例(56耳),常规治疗组应用激素、营养神经、扩血管药物;巴曲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巴曲酶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1周后患者听力改善情况。结果 巴曲酶组总有效率为64.29%,高于常规治疗组(P=0.001);低频下降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90.91%,高于常规治疗组(P=0.149);高频下降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60.00%,高于常规治疗组(P=0.037);平坦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41.67%,常规治疗组的有效率为44.8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853);全聋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65.22%,高于常规治疗组(P=0.025)。结论 巴曲酶联合常规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突发性聋患者,尤其是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患者听力水平。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