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1(1):1-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285
摘要:熟知鼻窦相关解剖是安全有效地开展内镜鼻窦手术(ESS)的前提,而鼻窦解剖存在极大的变异,因此鼻科医生在ESS术前均需细致阅片。筛窦的气化变异决定了ESS中各个鼻窦开放的难易程度,因此术前识别筛窦的气化变异尤其重要。后组筛房也具有极大的变异特征,可以向眶上、眶下以及蝶骨体不同区域扩展。我们基于前期研究以及近期文献,将后组筛房扩展的影像解剖做一回顾,主要包括其气化来源、所在位置、毗邻结构和内镜手术学意义等,希望提升鼻科医师对此类变异的认识。
2023, 29(1):15-2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75
摘要:牙源性鼻窦炎(OS)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是在单侧鼻窦病变中占比很高。多由牙周病、牙科治疗及种植牙等引起,表现为以鼻腔腥臭味、中鼻道稀薄灰白色脓液以及CT可见的根尖及窦底病变为主要特征。虽然OS是一个大家熟知的疾病,但是在诊断上缺乏具有共识性的标准,治疗上多学科协作不足,处理策略选择的依据不清,导致很多OS不能被准确识别和恰当治疗。因此,本文从疾病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影像特征、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其认识现状与存在问题作一回顾,以促使OS临床治疗规范化。
2022, 28(1):75-7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128
摘要: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NSD)对患者中鼻甲(MT)位置的影响及其对鼻中隔成形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8年2月—2019年12月因NSD行鼻中隔成形术联合MT手术的100例患者的鼻窦CT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GE医疗图像系统(Centricity Enterprise Web 3)测量NSD的偏曲程度和鼻腔凹、凸侧MT的结构指标,分析MT结构指标与NSD的偏曲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鼻腔凸侧MT宽度(4.56±1.55) mm显著小于凹侧(7.01±1.75) mm (P<0.01),凸侧MT内侧缘距离中线的距离(5.04±1.37) mm显著大于凹侧(1.48±1.50) mm (P<0.01)。MT宽度与NSD的偏曲程度在凹侧呈正相关(r=0.245;P<0.05),在凸侧呈负相关(r=-0.420;P<0.01)。MT到中线的距离与NSD的偏曲程度在凹侧呈负相关(r=-0.430;P<0.01),在凸侧呈正相关(r=0.549;P<0.01)。结论 NSD患者凹侧MT代偿性肥大并向中线移位,凸侧MT适应性缩小并远离中线。在鼻中隔成形术中,对包括泡状中鼻甲(CB)在内的肥大MT有必要给予更多关注。
2021, 27(1):71-7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47
摘要:目的 探讨上颌窦气化与牙源性上颌窦炎发病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鼻窦CT中双侧牙槽突骨质厚度、牙槽突气化深度,冠状位上颌窦高度及矢状位对角线长度,观察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双侧上颌窦气化程度的差异。结果 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患侧上颌骨牙槽突厚度:(5.67±1.79)mm,健侧上颌骨牙槽突厚度:(7.88±2.77)mm,患侧明显小于健侧。患侧牙槽突气化深度:(8.67±2.71)mm,健侧牙槽突气化深度:(6.31±3.78)mm,患侧明显大于健侧。双侧上颌窦高度及矢状位对角线长度无明显差异。健侧上颌骨牙槽突骨质厚度与牙槽突气化深度呈负相关关系,患侧上颌骨牙槽突骨质厚度与牙槽突气化深度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上颌骨牙槽突部位存在双侧不对称性局部气化现象,导致患侧牙槽突骨质于上颌窦底一侧的吸收变薄,可能是牙源性上颌窦炎的易感因素。
2021, 27(2):123-13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308
摘要:鼻内镜下利用带蒂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成功率较高,已经成为治疗鼻中隔穿孔的主要手段。目前报道的黏膜瓣类型繁多,依据黏膜瓣是否带有血管蒂,可将其归为无血管蒂、部分保留血管蒂及带血管蒂黏膜瓣3个主要类型。同时又依据黏膜瓣转移到穿孔区的方式,可分为推进、旋转和翻转3种方式。此外,黏膜瓣因取材位置的不同也存在诸多变化。本文主要对上述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方法进行归纳,重点介绍不同黏膜瓣的取材策略和转移方法,以便于其临床应用。
2018, 24(3):273-276.
摘要:目的探讨下鼻道后穹窿部鼻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5例下鼻道后穹窿部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为反复、频发、动脉性出血,出血位置隐蔽,常规行前后鼻孔填塞后仍反复间断出血,所有患者均在全麻鼻内镜下行鼻腔探查及电凝止血术。结果5例患者均在术中探及出血点位于下鼻道后穹隆部,通过电凝止血术一次止血成功,随访1~3个月均未复发。结论临床中反复顽固性鼻出血、前后鼻孔填塞无效时,需考虑下鼻道后穹隆部出血,鼻内镜下单极电凝止血疗效肯定。
2016, 22(1):69-71.
摘要:目的分析鼻中隔的气化比例及特点,为鼻中隔矫正、涉及鼻中隔的蝶窦及中颅底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1年1~5月诊治的120例患者行鼻窦CT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分析,检查设备为64排螺旋CT(GE, 美国),轴位扫描层厚为1.5 mm,层间距为1.5 mm,冠状位层厚为2 mm,层间距为2 mm。结果鼻中隔气化一般发生在筛骨垂直板与蝶嵴(嘴)。筛骨垂直板的气化率极少,仅占3.33%(4/120),其中3例筛骨垂直板与鸡冠联合气化;蝶嵴(嘴)气化比例较高,占21.67%(26/120)。筛骨垂直板气化是由额窦气化而来,引流入额窦;蝶嵴(嘴)气化由蝶窦气化而来,引流入蝶窦。结论鼻中隔气化来源于额窦气房及蝶窦气房的扩张,其中筛骨垂直板气化较为少见,在鼻颅底外科处理鼻中隔时须注意这一解剖变异。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