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28(1):89-9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83
摘要: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6抗体(IL-6)/蛋白酪氨酸激酶2抗体(JAK2)/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抗体(STAT3)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口腔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对口腔鳞癌细胞系进行慢病毒转染敲低IL-6基因,设立两组对照,一组为未干预组,另一组为空白载体组。通过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IL-6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IL-6对口腔鳞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口腔鳞癌细胞中IL-6基因表达下调后其下游通路基因p-STAT3、p-JAK2与肿瘤血管新生有关的蛋白VEGFA、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 B1、细胞基质沉积相关蛋白MMP2、细胞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上皮向间质转化相关蛋白Snail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 敲低IL-6的口腔鳞癌细胞与对照组细胞比较,增殖率受到明显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06,P=0.006);敲低IL-6的口腔鳞癌细胞中G1期细胞百分比下降,G2期细胞百分比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53,P<0.05);敲低IL-6的口腔鳞癌细胞与对照细胞比较,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59/53.11,P<0.01);口腔鳞癌细胞IL-6表达下调后,JAK2、STAT3、VEGFA、Cyclin B1、MMP2、Snail表达随之明显下降,而E-Cadherin表达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L-6基因敲低后可明显抑制口腔鳞癌细胞的生长与增殖能力,可能诱导细胞G2期阻滞;抑制STAT3、JAK2、VEGFA、Cyclin B1、MMP2、Snail和Survivin表达,促进E-Cadherin蛋白表达。
2020, 26(3):235-23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02
摘要:目的探讨颏下皮瓣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①取新鲜成人尸体8具,其中男7具,女1具;死亡年龄30~73岁,平均48岁。尸体标本经股动脉灌注加入红色乳胶后,通过解剖观察颏下动脉的走形方向、周围分支及管径等基础指标;②回顾分析应用颏下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在55~75岁,平均年龄65.5岁。6例舌癌,3例口底癌,1例下咽癌。颏下皮瓣设计4 cm×6 cm~7 cm×8 cm大小。术后随访半年,对皮瓣存活、肿瘤复发、功能恢复及患者满意度等进行评估,分析其临床应用疗效。结果①8具标本中,16侧出现颏下动脉,颏下动脉起始处管径为(1.82±0.35)mm,沿途发出(2.1±0.4)支穿支至皮肤,皮穿支的管径(0.55±0.65)mm。颏下动脉主干全长(45.51±5.22)mm,其沿途发出的分支主要有颌下腺支、颈阔肌支、二腹肌支、下颌舌骨肌支、皮肤穿支。最终在颈前正中区域与对侧血管形成血管网相互吻合;②10例手术患者应用颏下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术后1、3、6个月随访,发现颏下皮瓣存活良好,无其他并发症,肿瘤无复发。患者咀嚼、吞咽及言语功能基本正常,仰头无受限,自身对外形和功能都比较满意。结论颏下皮瓣具有安全、制备简单等优点, 是口腔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一种可靠术式, 临床上可予推广应用。
2020, 26(3):245-24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04
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在舌癌术后舌再造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6月—2018年11月应用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对14例舌癌患者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后同期行舌及口底缺损修复,口底腔隙同时用不同来源肌瓣充填。肿瘤根治术后形成6.0 cm×4.0 cm~12.0 cm×7.0cm大小缺损,应用游离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8.0 cm×4.0 cm~13.0 cm×8.0cm,肌瓣体积为4.0 cm×3.0 cm×2.0 cm~7.0 cm×5.0 cm×4.0 cm,术中将股前内侧穿支血管蒂的动脉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甲状腺上静脉或颈内静脉吻合。结果所有患者股前内侧穿支恒定存在,其中来源于股动脉主干7例(50%),血管蒂长度为(7.8±0.4)cm;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主干4例(28.6%),血管蒂长度为(8.2±0.5)cm;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3例(21.4%),血管蒂长度为(7.4±0.3)cm。肌瓣来源于股直肌为8例,肌瓣来源于股内侧肌为6例。其中8例血管蒂类型为1支动脉2支静脉,6例血管蒂类型为1支动脉1支静脉,甲状腺上静脉为首选的受区静脉,游离股前内侧穿支动脉伴行静脉与甲状腺上静脉端端吻合14例,其中8例的第2支伴行静脉另外与颈内静脉端侧吻合8例。术后皮瓣全部顺利成活,供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18.8个月,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舌外形不臃肿,两点辨别觉距离为8~15 mm,舌运动未见明显受限;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可正常行走及进行相关日常活动。结论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是舌癌术后采用皮瓣移植再造舌的理想选择。
2018, 24(1):87-90.
摘要: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的研究现况,简述了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发展历史。并结合甲状腺的生理解剖研究,充分证实了该术式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最后,通过对已报道经口腔前庭甲状腺手术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了该术式的适用证及禁忌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的方法。
2018, 24(2):119-122.
摘要:目的试图探索定位面神经主干的新方法,指导腮腺手术中面神经的解剖与保护。方法通过冰冻尸体解剖及临床研究,测量面神经主干与下颌骨后缘及周围解剖标志点的解剖学关系。将临床病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通过不同的面神经定位方法对面神经进行解剖,比较两组之间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差异。结果尸体解剖与临床研究测量AO距离(t=1.114,P=0.272)和α角(t=1.416,P=0.16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研究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方面分别为(10.4±5.3)min和(23.0±6.7)min ,出血量分别为(11.0±3.5)ml和(45.5±6.4)ml;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本研究得到的定位面神经主干的新方法,有利于安全、快速地解剖面神经主干,对于临床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7, 23(2):137-140.
摘要:摘要:目的为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新鲜成人尸体8具,其中男7具,女1具;死亡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48岁。尸体标本经股动脉灌注加入氧化铅的红色凝胶后,在上至锁骨,下至第五肋,外至腋前线,内至胸骨旁的区域内通过解剖和影像学方法观察胸肩峰穿支动脉的出现率、位置、走行与周围血管的吻合,并测量胸肩峰动脉穿支管径及蒂长。结果8具标本 16侧均出现胸肩峰动脉皮穿支,从胸大肌锁骨头和胸肋头间的肌间隙穿出,管径平均0.84 mm;蒂长平均7.12 cm;与胸外侧动脉,胸廓内动脉来源血管吻合丰富。结论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穿支出现率高,位置恒定,血管蒂长与周围血管吻合丰富,皮瓣切取范围大,设计灵活,不损伤胸大肌,可用于头颈颌面部的组织缺损修复。
2017, 23(5):439-443.
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应用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与舌再造中的效果。方法2008年12月~2016年1月应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对42例舌癌患者行舌癌根治术同期行舌口底缺损修复与舌再造,其中舌缘癌22例,舌腹癌17例,口底癌累及舌3例,肿瘤根治术后形成6.5 cm×3.5 cm~11.0 cm×7.5 cm大小缺损。术中将腹壁下动脉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甲状腺上静脉或颈内静脉吻合。结果皮瓣长(8.6±0.3)cm、宽(5.1±0.2)cm、厚(2.3±0.5)cm。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长度为(9.6±0.4)cm。42例肌皮瓣全部存活,供区直接闭合。皮瓣外观满意,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直肌功能未见明显影响。随访14~64个月。再造舌形态良好,吞咽、语言功能满意,肿瘤局部无复发。结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组织量丰富,质地好,再造舌外形及功能良好,供区损伤小,是舌癌术后舌、口底缺损修复与舌再造的理想选择。
2016, 22(2):84-90.
摘要:AbstractOn the basis of 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MDT) in oncology, oncoplastic surgery,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branch, integrates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from surgical oncology, plastic surgery and microsurgery for planned radical resection, primary 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to a review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 its emerge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how oncoplastic surgery has developed from its initial conception to the present state with a discussion of its prospective trend for further growth. MethodsResultsConclusion
2016, 22(2):120-124.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的舌部、咽喉部、颈段食管及颈部皮肤等组织缺损的修复经验。方法2005年1月~2012年12月共手术治疗喉癌、下咽癌患者177例,男147例,女30例。年龄42~75岁,中位年龄51岁。其中首次治疗的IV期喉癌49例、IV期下咽癌44例、复发喉癌55例和复发下咽癌29例。原发灶切除:全喉+全下咽切除88例,全喉+全下咽+舌根切除29例,全喉+全下咽+颈段食管切除33例,全喉+全下咽+颈段食管切除+颈部皮肤切除26例,全舌+全下咽+全喉+颈段食管切除+颈部皮肤切除1例。缺损类型及修复材料:下咽近环周缺损120例患者行单一皮瓣修复,其中颏下皮瓣25例、胸大肌肌皮瓣53例、股前外侧皮瓣42例。下咽环周缺损57例患者行单一皮瓣修复下咽环周缺损15例,包括股前外侧皮瓣9例和胸大肌肌皮瓣6例;行游离空肠瓣修复下咽环周缺损合并口咽、颈段食道缺损者21例;联合应用游离空肠瓣、胸大肌肌皮瓣或(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下咽环周缺损合并舌、口咽、颈段食道缺损或(和)颈部皮肤组织缺损者10例;采用胃上徙管胃成形修复下咽合并全食道缺损11例。术后放疗95例,组织瓣无放射性坏死。结果一次手术成功率92.1%(163/177);修复瓣坏死14例患者行再次修复手术成功,包括空肠4例,另一侧胸大肌皮瓣6例,另一侧游离股前外侧皮瓣4例。咽瘘经换药后愈合6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咽部及造瘘口复发13例(再手术7例,放化疗6例),食管二重癌5例予以放化疗,颈部淋巴结复发17例(再手术9例,放化疗8例)。肺转移6例,肝转移2例,多个远处转移4例,局部复发并远处转移7例。局部复发死亡23例,远处转移死亡12例。全组3年生存率50.4%;5年生存率39.4%。结论①晚期和复发的喉癌及下咽癌术后软组织缺损,需根据患者的缺损范围和身体状况选择自体修复材料;②复杂的多重组织和器官的缺损需要用多种自身材料叠加修复以重建上消化道;③密切观察游离组织瓣的血运状况,及早处理坏死的组织瓣并重新修复,以确保伤口尽快愈合。
2016, 22(2):125-128.
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巨大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修复的方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分别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胸大肌皮瓣及下斜方肌皮瓣对17例头颈部巨大皮肤恶性肿瘤术后的缺损进行一期重建与整复,观察分析患者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结果16例皮瓣完全存活,1例股前外侧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至5年,11例患者生存,其中1例带瘤生存;6例患者分别死于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远隔转移及二重癌。结论根据患者年龄,肿瘤位置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皮瓣进行重建,对头颈部巨大皮肤恶性肿瘤术后缺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