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3):98-10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09
摘要:目的 总结SMARCB1(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SDSC)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免疫组化表达、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随访状况,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对深圳大学总医院诊治的1例SDS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回顾性分析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TNM分期为T3N0M0;CT和MRI显示右侧鼻腔及筛窦内占位,伴骨质破坏;组织学见肿瘤细胞形态较为一致,伴轻度多形性,呈上皮样或基底细胞样形态,核分裂像较易见,未见明显鳞状或腺样分化特征,肿瘤周边可见少许残留的正常黏膜上皮;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见肿瘤细胞INI-1细胞核表达完全缺失。结论 SDSC是鼻窦未分化癌的一种新亚型,较为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易复发、早期转移、预后差等特点;形态学分化差的鼻腔鼻窦癌行INI-1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该亚类的准确诊断;术前TPF(多西他赛+顺铂+5-氟尿嘧啶)化疗方案促使病灶缩小,有助于根治性手术切除。
2023, 29(5):51-5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43
摘要: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ACC)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31例病理确诊为鼻腔鼻窦ACC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及生物学特性,针对不同部位、分期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手术及术后放疗。结果 31例鼻腔鼻窦ACC患者随访30例,1例失访;3年生存率为87.1%(27/31),5年生存率为71.0%(22/31),3年局部复发率为16.2%(5/31),5年局部复发率为25.8%(8/31)。结论 鼻腔鼻窦ACC生长部位深在,毗邻结构复杂,肿瘤的高侵袭性和沿神经浸润生长的习性,手术彻底切除较难,易复发。传统手术结合鼻内镜颅底技术以及神经追踪技术是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2022, 28(3):77-8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39
摘要:目的 对轻嵴帽患者的眼震特点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眩晕门诊并确诊为轻嵴帽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视频眼震电图记录并分析其眼震数据,全部患者均给予Barbecue法复位治疗及复位后予口服药物治疗,评价即时、1周后及1个月后疗效。结果 42例患者中继发于突发性耳聋2例(4.8%),出现直立位自发性眼震10例(23.8%),仰卧位眼震24例(57.1%),眼震均朝向健侧,并出现眼震消失平面即第二零平面,且位于患侧。所有患者双侧转头位均出现持续性向地性位置性眼震,平均持续时间>1 min,平均慢相角速度(SPV)>20°/s,且无明显潜伏期,治疗后即时痊愈0例,改善5例(11.9%),无效37例(88.1%)。1周后痊愈2例(4.8%),改善18例(42.9%),无效22例(52.4%);1个月后痊愈39例(92.9%),改善3例(7.1%),无效0例。即时疗效、1周后疗效及1个月后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即时疗效相关(P<0.05);患侧眼震强度与1周后疗效相关(P<0.05),患侧眼震强度及持续时间与1个月后疗效相关(P<0.05)。结论 轻嵴帽眼震特点表现为持续性向地性位置性,持续时间长,且无潜伏期,部分可出现零平面,并伴随仰卧位眼震发生。该疾病具有一定自愈性,预后良好。年龄、患侧眼震强度、时长对患者的预后有影响,年龄小、眼震强度弱且眼震持续时间短的患者疗效相对较好。
2021, 27(2):183-18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09
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焦亡相关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在下咽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例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对应的9例癌旁组织(其中2例无切缘)病理标本中Capase1、IL-1β、IL-18的表达情况。结果 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焦亡相关因子Capase1、IL-1β、IL-18在肿瘤组织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Capase1的表达与IL-1β、IL-18表达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6,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结论 细胞焦亡参与下咽癌的生物学进程,细胞焦亡相关因子可能成为下咽癌治疗的靶标,可以帮助治疗下咽癌或判断其预后。
2020, 26(5):565-56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5018
摘要:目的分析悬雍垂低温等离子去黏膜化翻转缝合悬吊术在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具体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基础上对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中度OSAHS患者进行手术方式改良,采取低温等离子去黏膜化并悬雍垂翻转“8”字缝合悬吊固定手术的3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16例患者为对照组(开展常规HUPPP手术),16例患者为实验组(低温等离子行悬雍垂去黏膜化,悬雍垂翻转“8”字缝合悬吊固定术),所有患者术前行药物诱导睡眠内镜(DISE)检查评估患者上气道阻塞情况,根据 ESS评分、鼾声量表评分对所有患者主观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比较,术后ESS 评分、鼾声量表评分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方式ESS 评分、鼾声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咽部异物感、咽部干燥、咽部绷紧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永久性腭咽关闭不全患者;术后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呼吸困难,无围手术期死亡及术后拔管困难。结论结合低温等离子技术的悬雍垂去黏膜化并翻转缝合悬吊术是针对以腭咽平面、口咽侧壁平面为主要责任平面狭窄及左右狭窄为显著特征的中度OSAHS患者治疗有效的改良手术方法,具有术后反应和主观症状较轻、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特点,短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2012, 18(6):431-433.
摘要:目的 探讨咽喉反流与声带息肉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手术后经病理确诊的声带息肉患者15例,术后经患者同意行24 h双探头pH监测观察咽喉反流及胃食管反流与声带息肉的关系。结果 15例患者进行监测,咽喉部反流阳性6例(40%),食管反流阳性13例(86.67%),两者均阳性6例(40%)。在6例咽喉部反流阳性患者中,5例(83.33%)反流症状数量表阳性,4例(66.67%)反流检查计分阳性;13例食管反流阳性的患者中9例(69.23%)反流症状数量表阳性,11例(84.62%)反流检查计分阳性。结论 上消化道及咽喉反流在声带息肉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胃反流物刺激可能是声带息肉发生的直接病因或是诱因之一。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