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1(1):25-3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296
摘要:目的 多维度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对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究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根据术后组织病理染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分为eCRSwNP和非嗜酸性粒细胞型(neCRSwNP),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等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eCRSwNP发生的潜在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eCRSwN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eCRSwNP组患者睡眠障碍、嗅觉减退、流涕、喷嚏等症状严重程度及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条(SNOT-22)总分均显著高于neCRSwNP组。eCRSwNP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高于neCRSwNP组,且生活质量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低于neCRSwNP组(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哮喘、鼻中隔偏曲(NSD)、外周血EOS计数及比例、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Baso)计数及比例、Lund-Kennedy评分、Lund-Mackay评分是eCRSwNP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哮喘、外周血EOS百分比、外周血Baso计数、Lund-Kennedy评分、Lund-Mackay评分是eCRSwN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eCRSwNP患者临床症状更严重,且易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术前进行全面评估可有效预测CRSwNP的分型及术后预后。
2024, 30(5):1-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157
摘要:神经免疫是关于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皮层及相关核团)与免疫系统(包括各类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至少涉及彼此间外周及外周与中枢两个层面。基于兄弟学科及鼻科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鼻脑轴的概念。鼻脑轴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外周炎症如何影响中枢神经系统(CNS),CNS如何调控外周炎症,二者互作的机制为何。变应性鼻炎(AR)对CNS的影响关注较多,但机制不明;相对而言,CNS对AR的影响关注较少,机制少有探索。了解AR与CNS互作的神经免疫机制,有利于重新认识AR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2024, 30(3):116-12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079
摘要:生物钟是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周期性变化而进化出的内在机制。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生物钟紊乱(CRD)是变应性疾病发病的重要诱因,其可能通过影响黏膜(或皮肤)屏障及系统免疫反应,进而改变靶器官的生理病理活动,通过药物或非药物干预可缓解变应性疾病的进展。本文聚焦于CRD在2型炎症变应性疾病中的作用,重点探讨CRD对以变应性鼻炎(AR)、哮喘、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为代表的2型炎症变应性疾病的影响,并试图从生物钟角度探讨2型炎症变应性疾病的治疗新策略。
2024, 30(2):123-12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045
摘要:鼻高反应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上气道疾病,以变应性鼻炎(AR)及血管运动性鼻炎(VMR)为代表,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的治疗策略仅以改善症状为主,尚不能彻底治愈。近年来研究发现,瞬时受体电位(TRP)家族可能是鼻高反应性疾病治疗的重要靶点。尤其随着对TRP香草酸受体1(TRPV1)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由其主导的神经-免疫调控网络对于鼻高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多种药物通过靶向TRPV1,对鼻高反应性疾病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反映出TRPV1诱人的临床转化前景。然而,目前对于TRPV1在鼻高反应性疾病中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因此,本文就TRPV1在鼻高反应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鼻高反应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2023, 29(2):131-13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078
摘要:临床非特异性冷热刺激诱发无变应原者上气道高反应表现、加重变应性鼻炎患者相关症状,依赖现有免疫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上述问题在临床顽固存在但尚无有效解决方案。瞬时受体电位(TRP)在上气道高反应(AHR)疾病中的发现为其提供了新思路。神经-免疫通路是AHR发病机制的重要构成,TRP的表达和激发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关研究最终会阐明此类症状具体的发病机制,成为未来临床治疗及干预的新方向。本综述突出了AHR神经免疫通路发病机制的重点构成及相关TRP通道的作用,且TRP亚家族TRPV1及TRPA1相关阻滞剂正逐步进入临床,TRP亚家族TRPV4、TRPM8有望成为药物研究新热点。
2020, 26(2):171-17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14
摘要:目的评估鼻内镜下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变应性鼻炎(AR)合并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整理26例AR合并哮喘且均经鼻内镜下行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调查问卷(RQLQ)以及哮喘控制量表(ACT)来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年以上,采用SPSS 21.0统计学分析,VAS评分和RQLQ平均得分术后6个月(10.00±4.22、32.58±15.31)、1年(8.35±6.88、28.62±12.06)、3年(7.46±4.22、28.69±5.66)均显著低于术前(24.34±8.66、59.81±21.20);ACT评分术后6个月(22.65±1.52)、1年(22.27±2.27)及3年(22.85±2.38)均高于术前(20.92±2.6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鼻内镜下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AR合并哮喘患者疗效显著且持久,哮喘临床控制水平、用药量均保持稳定。
2020, 26(6):655-65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11
摘要:目的探讨影像导航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TON)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201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0例TON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itic回归分析评估不同因素对TON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总有效率为60.0%(12/20),其中术前有光感及以上者有效率为100.0%(6/6),无光感者有效率为42.9%(6/14)。受伤1周内手术者,有效率75.0%(9/12)。术前CT显示视神经管骨折者,有效率为22.2%(2/9)。单因素与多因素结果均显示:术前视力、CT显示视神经管骨折是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是治疗TON的有效手段。术前有光感及以上是视力改善的保护性因素,术前CT显示视神经管骨折是视力无改善的危险性因素。对于伴有复杂颅面部外伤的患者,影像导航的应用可以达到精准定位,有效减压的目的,从而提高手术疗效,值得推广。
2020, 26(6):666-66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13
摘要:目的探索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30例中-重度AR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鼻内镜下行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并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吸烟与否、有无尘螨及花粉过敏、有无鼻息肉及哮喘、视觉模拟量表评分 (VAS)。评估术后1年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130例AR患者有效率为75.38%(98/130),无效率为24.61%(32/1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鼻息肉是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AR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好,合并鼻息肉是影响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