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9(5):14-1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54
摘要:目的 探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一期修复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9月舌癌根治术的32例患者,应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同期行舌缺损修复。其中男25例,女7例,病理类型均为鳞状细胞癌。术前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上臂外侧区域穿支血管位置,皮瓣轴线位于三角肌止点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连线后方1 cm,根据舌缺损面积和形状设计皮瓣。结果 32例患者中,皮瓣大小为7.5 cm×4.0 cm~14.0 cm×6.0 cm,平均厚度为(0.85±0.40) cm,平均血管蒂长度为(8.24±1.37) cm,穿支数量为2~4支。供区切口均一期拉拢缝合。除1例患者术后第4天皮瓣坏死改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后皮瓣存活,皮瓣一期成活率为96.9%(31/32)。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行气管切开。随访7~22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较满意,无远期并发症。结论 游离上臂外侧皮瓣血管恒定、制备简单、质地薄软,皮瓣成活率高,供区并发症少,是修复舌癌术后半舌缺损的良好选择。
2021, 27(6):698-70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98
摘要:目的 评估放射治疗应用于口颊癌术后腮腺瘘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因口颊癌术后出现腮腺瘘且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3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6-MeV电子线照射,每次2 Gy,每天1次,每周5次,照射总剂量为8~18 Gy(平均剂量9.7 Gy),照射野包括整个腮腺区域。结果 37例接受放射治疗的腮腺瘘患者均治愈,治愈率达100%。后期随访3个月,无1例再次出现腮腺瘘。仅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口干以及味觉改变,未观察到其他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放疗用于口颊癌术后腮腺瘘的治疗,其起效快、效果显著、无明显的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9, 25(3):293-29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15
摘要:目的评估晚期复发性声门型喉癌挽救性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并总结经验。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6月~2013年12月行挽救性手术的54例晚期复发性声门型喉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复发患者长期生存率、拔管率和咽瘘发生率,长期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54例挽救性手术患者中,其3年生存率51.9%,5年生存率23.2%;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拔管率为100%;咽瘘发生率12.5%。结论挽救性手术是复发性声门型喉癌治疗的基础。合理且广泛地切除病灶及周围组织、应用良好的修复咽喉和颈部软组织缺损的技术,是确保复发性喉癌挽救性手术成功的关键。
2019, 25(5):513-51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13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外科治疗声门型喉癌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8年6月—2013年4月首诊并行手术治疗的声门型喉癌患者22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T分期、N分期、手术方式、术后放疗、病理分级可能与喉癌预后相关的指标;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5年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 法计算。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分期、N分期、病理分级、术后放疗、术后局部复发、术后颈部淋巴结复发与声门型喉癌预后相关(P<0.05);②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分期、N分期、术后咽喉部/造瘘口复发、术后颈淋巴结复发是影响声门型喉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声门型喉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75.2%。结论合理的颈部淋巴结清扫和术后放疗可以提高局部晚期声门型喉癌的疗效;III、IV期患者术后局部/颈淋巴结复发风险高,需要密切随访,积极的挽救性手术仍是患者复发后主要的治疗方法。
2017, 23(1):54-58.
摘要:目的为减少晚期头颈肿瘤手术的风险及盲目性,增加头颈肿瘤手术的精准度,利用3D打印技术构建患者头颈部模型,精准切除肿瘤,优化修复及重建方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10例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术前行术区三维CT,MRI及血管功能成像,将影像学数据导入,构建3D打印模型,确定手术切除及手术修复重建范围。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整体切除及修复重建,其中下颌骨肿块5例,上颌骨肿块2例,侵犯上颌骨,软腭及颅底肿块2例,翼腭窝肿块1例,术后随访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除1例发生原发灶复发外,其余9例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利用3D打印技术可辅助完成复杂的头颈肿瘤切除手术,能较好提高手术精准度。
2017, 23(6):536-540.
摘要:目的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thoracoacromial artery perforator,TAAP)是近年来应用于颈部和咽部组织缺损的新技术,本文分析使用TAAP修复颈咽部缺损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2017年4月诊治20例TAAP修复咽瘘、咽部黏膜缺损和颈部皮肤缺损。本组患者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3岁。下咽癌切除+全喉切除10例,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切除7例,颈部皮肤缺损3例。咽部黏膜缺损4.5 cm×3 cm~6.5 cm×5 cm,颈部皮肤缺损5.5 cm×4 cm~8 cm×6 cm,皮瓣大小6 cm×4 cm~8 cm×6 cm。结果18例术后皮瓣成活,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没有出现皮瓣坏死,其中15例行下咽黏膜修复的患者,术后2~5周恢复经口进食并行术后放疗,剂量60~67 Gy。另2例术中发现穿支血运障碍,更换成颏下皮瓣修复下咽缺损。随访3~36个月,1例术后14个月出现胸段食管癌,1例术后18个月出现纵膈淋巴结转移,均予以放化疗, 1例术后1年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予以化疗,余病例无复发。结论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因为邻近颈部、血管相对恒定、皮瓣薄适用于修复咽部黏膜和颈段食管缺损;胸肩峰动脉为血管蒂的一蒂双岛的TAAP和胸大肌皮瓣同时修复复杂的颈部皮肤和咽部黏膜缺损。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的穿支细小,穿越锁骨下隧道时穿支区域和血管蒂不能扭曲,发现皮瓣血运异常应及时更换其他修复方法。
2016, 22(2):120-124.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的舌部、咽喉部、颈段食管及颈部皮肤等组织缺损的修复经验。方法2005年1月~2012年12月共手术治疗喉癌、下咽癌患者177例,男147例,女30例。年龄42~75岁,中位年龄51岁。其中首次治疗的IV期喉癌49例、IV期下咽癌44例、复发喉癌55例和复发下咽癌29例。原发灶切除:全喉+全下咽切除88例,全喉+全下咽+舌根切除29例,全喉+全下咽+颈段食管切除33例,全喉+全下咽+颈段食管切除+颈部皮肤切除26例,全舌+全下咽+全喉+颈段食管切除+颈部皮肤切除1例。缺损类型及修复材料:下咽近环周缺损120例患者行单一皮瓣修复,其中颏下皮瓣25例、胸大肌肌皮瓣53例、股前外侧皮瓣42例。下咽环周缺损57例患者行单一皮瓣修复下咽环周缺损15例,包括股前外侧皮瓣9例和胸大肌肌皮瓣6例;行游离空肠瓣修复下咽环周缺损合并口咽、颈段食道缺损者21例;联合应用游离空肠瓣、胸大肌肌皮瓣或(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下咽环周缺损合并舌、口咽、颈段食道缺损或(和)颈部皮肤组织缺损者10例;采用胃上徙管胃成形修复下咽合并全食道缺损11例。术后放疗95例,组织瓣无放射性坏死。结果一次手术成功率92.1%(163/177);修复瓣坏死14例患者行再次修复手术成功,包括空肠4例,另一侧胸大肌皮瓣6例,另一侧游离股前外侧皮瓣4例。咽瘘经换药后愈合6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咽部及造瘘口复发13例(再手术7例,放化疗6例),食管二重癌5例予以放化疗,颈部淋巴结复发17例(再手术9例,放化疗8例)。肺转移6例,肝转移2例,多个远处转移4例,局部复发并远处转移7例。局部复发死亡23例,远处转移死亡12例。全组3年生存率50.4%;5年生存率39.4%。结论①晚期和复发的喉癌及下咽癌术后软组织缺损,需根据患者的缺损范围和身体状况选择自体修复材料;②复杂的多重组织和器官的缺损需要用多种自身材料叠加修复以重建上消化道;③密切观察游离组织瓣的血运状况,及早处理坏死的组织瓣并重新修复,以确保伤口尽快愈合。
2016, 22(4):269-272.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瘤床内植入125I粒子治疗晚期颈部转移性鳞癌的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12年12月共用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颈部转移性鳞癌67例,男49例,女18例;年龄42~79岁,中位年龄47岁。其中口腔癌术后颈部转移癌26例,喉癌及下咽癌术后颈部转移癌16例,鼻咽癌放疗后3个月颈部残留转移癌11例,放疗后复发的颈部转移癌14例。以术前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计划的粒子数及进针方向做术中置放粒子位置参考,在瘤床中125I植入放射性粒子,术后CT复查,了解粒子分布状况。置放的粒子活度为1.85×107 Bq~2.96×107 Bq,植入粒子数16~34粒不等,其中术后补充外放射治疗21例,外放射剂量25~45 Gy。结果对瘤床植入125I粒子治疗的患者无瘤生存21例,复发并死亡25例。3年生存率54.4%,5年生存率44.6%,无瘤生存率31.3%。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对颈部转移癌的瘤床残留或亚临床病灶起到明显的杀灭作用;患者体内携125I粒子持续长时间低剂量近距离组织间放疗,可以居家治疗,无需住院。
2013, 19(3):213-216.
摘要:目的分析腮腺多发沃辛瘤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疗方法。方法 对收治的26例腮腺多发沃辛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影响复发的因素采用Fisher’s 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进而讨论该病适宜的治疗方式。结果26例腮腺多发沃辛瘤患者男女患病比率为2.25∶1,发病年龄45~81岁。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诊断准确率为84.4%。其中2例保守治疗,1例放弃手术,余23例患者计29侧腮腺接受手术治疗。5例患者计6侧腮腺术后复发。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症状持续时间、肿瘤数目、直径、位置、伴发其他肿瘤、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吸烟情况对肿瘤复发的影响,手术方式是影响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腮腺多发沃辛瘤发病具有自身特点,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该病的常规检查,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