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4):56-6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27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1例Waardenburg综合征(WS)耳聋家系的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探究其致病基因。方法 对该WS耳聋家系进行问卷调查,听力学检测及全身体查,绘制该耳聋家系的遗传图谱,分析其听力学及遗传学特点。应用Sanger 测序技术及利用外显子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开发研制的 EVA、Waardenburg 基因诊断试剂盒筛查进行候选基因鉴定。结果 该家系共3代,进行听力学检测者为5人, 3例患者同时具有毛发色素脱失及虹膜蓝染、内眦增宽及鼻梁扁平,其中听力下降者1例,先天性聋者1例,应用Sanger 测序技术进行常见候选基因鉴定,EVA、Waardenburg 基因诊断试剂盒(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利用外显子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开发研制)筛查,发现致病基因PAX3两个位点突变,PAX3 NM_181457: exon6:c.803G>T 和exon6:c.801delT。本家系检测到PAX3基因第6号外显子上的c.803G>T突变、c.801delT,c.803G>T可导致PAX3基因编码的第268位密码子由丝氨酸改变为异亮氨酸,c.801delT突变,可导致第267位密码子由苯丙氨酸改变为亮氨酸,并使后续碱基序列错乱,导致蛋白在第283位密码子处提前终止,可能严重影响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导致疾病。结论 由于该家系其母亲和患儿中都检测出PAX3基因突变,故该家系是因PAX3 NM_181457: exon6:c.803G>T和exon6:c.801delT突变而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WS家系。本研究丰富了PAX3基因的突变谱,为临床分子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了参考。
2023, 29(4):14-1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30
摘要:目的 探讨HARS2基因c.349G>A和c.908T>C两个位点的突变对细胞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期揭示HARS2新突变位点的致病机制。方法 构建含野生型、c.349G>A突变型、c.908T>C突变型HARS2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使用慢病毒包装系统将质粒转染至HEK 293T细胞中,通过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转染野生型、突变型HARS2基因的细胞系,同时建立稳定转染空病毒载体的细胞系作为对照,对野生组、c.349G>A突变组、c.908T>C突变组和对照组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和细胞增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 重组质粒在预期位点发生了突变,重组载体携带的绿色荧光蛋白(EGFP)稳定表达;两突变组细胞增殖活力较野生组下降,72 h吸光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c.349G>A突变组MTCO2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和野生组均有下降(P<0.05);c.349G>A突变组和c.908T>C突变组的线粒体ATP相对细胞总ATP产率较对照组均有降低(P<0.05);c.349G>A突变组线粒体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两突变组线粒体膜电位(MMP)较野生组下降(P<0.01)。结论 HARS2基因c.349G>A、c.908T>C突变细胞的线粒体存在一定的呼吸功能缺陷,突变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可能是HARS2基因突变致Perrault综合征的细胞学机制。
2022, 28(4):52-5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37
摘要:目的 探究并分析儿童双耳感音神经性聋临床表现特点及缝隙连接蛋白26(GJB2)、缝隙连接蛋白31(GJB3)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接受治疗的150例双耳感音神经性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参与体检的150例听力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试剂盒法提取血液白细胞中的基因组DNA,GJB2、GJB3基因采用编码区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检测。观察两组儿童GJB2和GJB3基因检测结果及研究组儿童耳聋程度、不同程度双耳感音神经性聋儿童的GJB2和GJB3耳聋基因突变率及基因突变位点情况、研究组儿童双亲GJB2、GJB3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研究组儿童GJB2基因突变共50例(33.33%),基因致病突变5种(35insG、95G>A、176-191del16、235delC、257C>G),40例与235delC突变相关,占比80.00%;多态性基因改变3种(79G>A、341A>G、427C>T);GJB3基因突变共6例(538C→T、547G→A)。对照组儿童GJB2基因突变共计3例(2.00%),基因致病突变有两种(95G>A、235delC);多态性基因改变有两种(79G>A、341A>G);未发现GJB3基因突变。研究组儿童235delC突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儿童中重度及极重度患者占达到59.33%(89/150);不同程度双耳感音神经性聋儿童GJB2、GJB3基因突变率中极重度阳性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3.33%和7.5%;重度和危重度患儿致病突变位点例数显著高于轻中度患儿,多态性改变例数低于轻中度患儿(P均<0.05)。研究组儿童父母中发现GJB2基因突变父亲17例(5.67%)、母亲25例(8.33%);GJB3基因突变父亲3例(1.00%),母亲1例(0.33%);父母亲均未检验出纯合突变和复合杂交突变以及GJB3基因突变。结论 目前临床暂无对双耳感音神经性聋的有效预防和诊断手段,而GJB2、GJB3基因突变检测可以作为产妇产前诊断的一种方法,从而对下一代进行预防,利于有效诊断耳聋的发生率,从而做到尽早预防,降低发病率。
2021, 27(1):52-5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78
摘要:目的 报告两个Ⅱ型神经纤维瘤病家系的NF2基因突变,并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 提取两个家系中的先证者或先证者之子及其家族成员与10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对照者的血液DNA,对先证者的NF2基因的15个外显子(从外显子1到15)及邻近的内含子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使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PCR产物进行检测;对家系1的家族成员内含子2剪接供体处进行PCR及测序;对家系2的家族成员内含子7剪接受体处进行PCR及测序;对10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对照者的内含子2剪接供体和内含子7剪接受体处进行PCR及测序。结果 家系1中先证者及其余患者中均存在内含子2剪接供体位点g>t的突变。家系2中患者存在内含子7剪接受体位点a>g的突变。家系中未患病者及对照者中无此突变,并排除了2个位点基因多变性的可能性。结论 家系1和2中存在的剪接位点突变,导致了mRNA的剪接异常,影响了Merlin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使其失去对正常神经细胞生长的调控,进而导致了神经纤维瘤病的发生。
2021, 27(2):237-24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75
摘要: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是鼻腔鼻窦相对较少见的良性肿瘤,随着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检测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其具有易复发、易恶变、易局部侵犯等恶性肿瘤的特性而备受关注。目前认为NIP的发生及恶变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密切相关,NIP发生恶变的主要类型是鳞状细胞癌。而NIP复发的关键是手术路径、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肿瘤组织的残余。而且还认为因其侵犯骨质,在手术过程中未能完全清除有病变的骨质也是其可能复发的原因。NIP肿瘤组织基因表达的改变、免疫炎症微环境、周围环境中污染物均被认为是NIP的发生发展的易感因素。当前已经有很多对NIP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但缺乏系统、全面的总结报道。本文将系统性地进行文献回顾,对NIP的发生发展及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与分析。
2019, 25(5):470-47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05
摘要:目的总结川南地区43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分析其人工耳蜗术后康复效果,了解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对43例耳聋患者行GJB2、SLC26A4、mtDNA 12S rRNA基因检测,有基因位点发生致病突变者为耳聋基因检测阳性,归为A组;其余为基因检测阴性,归为B组。两组患者均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行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评估。结果43例患者中基因位点发生致病突变者14例(A组);耳聋基因筛查阴性29例(B组)。A组中9例患者GJB2检测阳性,6例患者SLC26A4检测阳性,其中1例患者GJB2、SLC26A4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不同时间点 CAP 和SIR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且评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CAP和SIR评分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43例患者中常见致病耳聋基因为GJB2、SLC26A4,人工耳蜗植入术能有效提高患者听力及言语能力,但耳聋基因突变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效果无明显相关性。
2013, 19(6):475-480.
摘要:目的研究湖南地区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NSHL)患者中GJB2、SLC26A4基因的突变频率和突变热点,了解线粒体DNA(mtDNA)12SrRNA A1555G突变的频率。方法收集湖南地区汉族NSHL患者共139例,抽取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分别采用直接测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和聚合酶联-限制性片段变态(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对患者进行GJB2、SLC26A4基因和mt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的检测;对SLC26A4基因突变者进行回访并行高分辨颞骨CT检查。结果61例(43.9%)NSHL患者至少携带一种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突变,GJB2、SLC26A4和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的检出率分别为23%、18.7%和3.6%;共发现6种GJB2和13种SLC26A4基因已报道致病性突变,235delC和IVS7-2A>G分别是GJB2和SLC26A4基因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分别占这两个基因突变等位基因的87.5%和46.5%;与SLC26A4基因突变有关的EVAS的发生率为14.4%,低于该地区GJB2基因相关性耳聋的发生率17.3%。结论湖南地区汉族NSHL中43.9%的患者携带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反映湖南地区遗传性耳聋高发的现象。GJB2基因突变是该地区NSHL最常见的原因,其次为SLC26A4基因。235delC、IVS7-2A>G和A1555G突变分别是GJB2、SLC26A4和线粒体DNA基因的热点突变,占所有突变的71.2%。通过筛查,为其中35.3%的患者明确了分子病因。为该地区进一步开展遗传咨询、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2012, 18(1):1-4.
摘要:目的 探讨基因芯片在耳聋基因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扬州市聋哑学校21例8~18岁的耳聋患者中4个耳聋相关基因上的9个热点突变进行检测,包括GJB2(35delG、176del16、235delC及299delAT)、GJB3(C538T)、SLC26A4(IVS72A>G、A2168G)以及线粒体12S rRNA(A1555G、C1494T)。结果 SLC26A4突变阳性率为38%(8/21),其中IVS7-2A>G杂合突变7例,IVS7-2A>G与A2168G杂合突变1例;GJB2突变阳性率为19%(4/21),其中176 del 16杂合突变〖CM)〗1例,299 delAT杂合突变1例,176 del 16与235 del C杂合突变1例,235 del C纯合突变1例。结论 基因芯片是一种筛查耳聋基因的高效、经济、简便、灵敏及特异性方法。
2011, 17(4):248-251.
摘要:摘要:目的 研究鼻咽癌组织中p73基因的表达和突变。方法 运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eal 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QRTPCR)检测鼻咽癌和鼻咽炎组织中p73基因的表达,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检测p73基因的突变。结果 58例鼻咽癌组织中p73基因表达水平经内参校正后为 3.56±3.14,与鼻咽组(1.93±1.3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73基因的表达与鼻咽癌临床分期有关,Ⅲ、Ⅳ期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CP检测发现1例鼻咽癌组织出现p73基因突变,突变率1.72%;鼻咽炎组织未发现突变。结论 鼻咽癌组织中存在p73基因的过表达现象,P73基因的异常表达及突变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