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3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中IL-4、IL-13及骨膜蛋白与患者病情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2024, 30(2):19-2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76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鼻腔分泌物骨膜蛋白IL-4IL-13病情程度
      摘要 (127)HTML (434)PDF 917.08 K (551)收藏

      摘要:目的 以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鼻腔分泌物为研究对象,为临床诊断和药物靶点找到新的思路。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诊断为变应性鼻炎患者和正常人的鼻腔分泌物,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样品中白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和骨膜蛋白(POSTN),同时采集样品时采用鼻部症状总评分(TNSS)评价方法评价试验组患者,得出指标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鼻腔分泌物中IL-4、IL-13以及POSTN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试验组中IL-4、IL-13与POSTN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5)、POSTN与患者发病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5)。结论 POSTN似乎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IL-4和IL-13在诱发变应性鼻炎时可能会合成POSTN,且与患者的症状密切相关。检测患者鼻腔分泌物POSTN含量,可协助诊断和判定变应性鼻炎的病情程度。

    • 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成分研究进展

      2024, 30(1):26-3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43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
      摘要 (192)HTML (212)PDF 855.52 K (554)收藏

      摘要:分泌性中耳炎(SOM)是指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不伴有急性炎性表现的中耳积液的非化脓性中耳炎。其病因与生理机制复杂,以耳闷、耳鸣、耳痛等耳部症状为主,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而学龄前儿童是高发人群。目前,SOM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SOM中耳积液的成分分析是研究SOM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常见方法,也是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对SOM中耳积液的成分研究进展进行比较总结,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留置时间与疗效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4, 30(5):98-10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13

      关键词:中耳炎分泌性鼓膜置管术留置时间疗效脱落影响因素
      摘要 (53)HTML (49)PDF 858.50 K (121)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OM)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留置时间与疗效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15例(183耳)行鼓膜置管术患儿的临床诊疗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5例(183耳)行鼓膜置管术时的平均年龄为(4.68±2.54)岁,多集中在3.5~7岁,占86.57%。183耳术后通气管留置时间为3~18个月,平均留置时间为(9.43±3.82)个月。痊愈耳(126 耳)通气管留置时间平均为(11.82±3.11)个月,未愈耳(57耳)通气管留置时间平均为(9.13±3.21)个月,两者之间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置时间<6个月者痊愈率为51.92%,≥6个月者痊愈率为75.57%,两者之间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卡方分析鼓膜显著塌陷或菲薄、通气管堵塞、术后中耳感染、术后早期活动等因素与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早期脱落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鼓膜重度塌陷或菲薄、术后通气管堵塞、术后中耳感染、术后不按时复查、术后早期较强活动是儿童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早期脱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过早脱管或取管,影响SOM患儿治愈率。鼓膜重度塌陷或菲薄、术后通气管堵塞、术后中耳感染、术后不按时复查、术后早期较强活动是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 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2022, 28(6):53-6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88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鼻咽癌放射治疗影响因素Meta分析
      摘要 (94)HTML (268)PDF 1.19 M (208)收藏

      摘要:目的 对鼻咽癌(NPC)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SOM)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8月15日。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检索文献后获取临床研究资料。使用Review Manager 5.4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质量评价采用New 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评估。使用二分类变量描述性别、腭帆张肌萎缩程度≥30%、咽鼓管受累、肿瘤分期(T1-T2、T3-T4)、放疗剂量≥70Gy以及是否使用调强放射治疗(IMRT)。使用连续变量描述年龄和放疗时间。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评估纳入的数据。结果 本文共纳入7项病例对照研究(757例患者)。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和是否使用IMRT对放疗后SOM形成的影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腭帆张肌萎缩程度≥30%、咽鼓管受累、肿瘤分期T1-T2、T3-T4、放疗剂量≥70Gy、放疗时间对放疗后SOM形成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腭帆张肌萎缩程度≥30%、咽鼓管受累、肿瘤分期(T1-T2、T3-T4)、放疗剂量≥70Gy和放疗时间可能是影响NPC放疗后SOM形成的因素。

    • 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对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的Meta分析

      2021, 27(1):57-6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85

      关键词: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球囊扩张鼓膜切开置管疗效Meta分析
      摘要 (62)HTML (165)PDF 1.14 M (128)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对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万方,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中外文数据库中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3月有关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文献。将所有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依据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表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有效率、ETDQ-7评分、骨气导差、平均听阈、声导抗、耳内镜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4篇,共计14个RCT实验710例患者(790耳),试验组351例患者(395耳),对照组359例患者(395耳)。试验组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对照组为单纯鼓膜切开置管。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各个随访时间段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 01);在各个随访时间段中,试验组的ETDQ-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 01);随访1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的骨气导差变化无统计学差异。随访12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骨气导差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平均听阈、声导抗及耳内镜检查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另外,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单纯鼓膜切开置管,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对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较好,症状改善更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

    • 重庆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2021(6):661-66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207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道分泌物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摘要 (978)HTML (337)PDF 851.53 K (301)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重庆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外耳道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前后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以2020年1月-2021年5月收集的106例慢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患耳脓性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106例患者中85例检测出病原菌,检出率80.19%,共检出病原菌10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47.6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9株,17.76%);革兰阴性菌27株(25.23%),以铜绿假单胞杆菌为主(8株,7.48%);真菌29株(27.10%),以酵母样真菌为主(12株,11.2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喹奴普丁/达福普汀、利福平及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达到100%;对红霉素、青霉素、克林霉素耐药性高。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头孢他定、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敏感性较高,达到100%;对氨苄西林、头孢唑琳、复方新诺明耐药性高。结论 重庆地区慢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及酵母样真菌。重庆地区气候潮湿,真菌阳性率较高,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中,应重视真菌感染。

    • 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注药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

      2020, 26(2):153-15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10

      关键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鼻内镜|咽鼓管|吹张|注射
      摘要 (50)HTML (0)PDF 904.00 Byte (156)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注药联合口服抗生素及黏液促排剂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0月门诊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共135例(158耳)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组及研究组。其中对照组42例(50耳):接受药物治疗;常规组45例(53耳):接受药物治疗+鼓膜穿刺术;研究组48例(55耳):接受药物治疗+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注药。经治疗后观察2个月,研究终点时对3组疗效、纯音听阈测试(PTA)、鼓室图变化、有无并发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注药联合口服用药治疗法,安全有效,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及患者接受程度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咽鼓管冠脉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

      2019, 25(4):419-42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4017

      关键词:咽鼓管|球囊扩张|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冠脉球囊
      摘要 (109)HTML (0)PDF 772.00 Byte (734)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咽鼓管冠脉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将49例(65耳)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A、B、C组,A组为试验组,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共16例(22耳),B和C组是对照组,B组单纯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共16例(21耳),C组单纯接受鼓膜置管治疗,共17例(22耳)。所有球囊扩张器械使用冠状动脉球囊。患者术后1、3、6个月定期随访。术后通过咽鼓管功能障碍7项问卷评分(the sevenitem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air,ETDQ7)、咽鼓管评分量表(eustachian tube score,ETS)及声导抗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组患者术后1、3、6个月咽鼓管功能均有提高。鼓膜愈合后复查,A型鼓室图逐渐增多。A组术后3、6个月ETDQ7评分均较B组和C组低,对照组C组较B组低。术后3、6个月ETS得分A组均高于B、C组,对照组之间C组较B组高。 结论对于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能显著改善患者咽鼓管功能,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冠状动脉球囊价格较常规咽鼓管球囊便宜,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同样好的疗效。

    •  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中IL1β和内毒素的表达与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关系

      2018, 24(3):202-207.

      关键词: 鼻咽癌|放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IL1白细胞介素1&beta|内毒素
      摘要 (51)HTML (0)PDF 851.00 Byte (394)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中IL1β与内毒素表达,探讨其发病机制以及与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采集中耳积液行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技术及鲎试验动态浊度法检测中耳积液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内毒素的表达。结果①细菌培养:普通组中有1例细菌培养为阳性,为鲍曼不动杆菌,放疗组有2例阳性,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②内毒素:普通组及放疗组的中耳积液内毒素均显著高于各自血清中内毒素的表达值(P<0.05), 且中耳积液内毒素含量放疗组高于普通组(P<0.05);③普通组及放疗组中耳积液的IL1β、TNFα表达均显著高于各自血清的表达值(P<0.05),但中耳积液中放疗组与普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放疗组中耳积液IL1β表达值在咽鼓管功能障碍形态不全阻塞、完全阻塞、完全闭锁3组对比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特点为细菌培养低阳性率和局部中耳腔积液内毒素、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高表达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其迁延难愈,内毒素可能是重要因素;放疗后咽鼓管功能形态障碍程度与中耳积液IL1β表达值密切相关。

    • 盐酸氨溴索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的Meta分析

      2013, 19(2):132-134.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糖皮质激素|分泌性中耳炎|Meta分析
      摘要 (1128)HTML (0)PDF 840.00 Byte (898)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盐酸氨溴索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以“分泌性中耳炎”和“盐酸氨溴索”为主题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盐酸氨溴索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对照试验研究,同时辅以文献追索法进行检索。提取纳入研究文献原始数据,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共纳入患耳986耳,其中治疗组521耳,对照组465耳。Meta分析结果显示,盐酸氨溴索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为对照组的3.17倍(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联合糖皮质激素可以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应鼓励临床联合用药。

    上一页12
    共2页13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