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6):76-8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269
摘要:目的 探讨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初步分析各间隙之间自然沟通通道引流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均行颈部开放引流术,术中通过颈深部各解剖间隙之间自然沟通通道置入半管引流,开放手术切口,加强抗感染及全身支持治疗,待术区分泌物消失拔除引流管,创面健康肉芽生长后二期关闭切口。结果 17例患者中,男13例,女4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6.3岁。其中牙源性感染9例(52.9%),咽喉部异物史3例(17.7%),感染来源无法确定5例(29.4%)。脓肿位于舌骨上15例(88.2%),同时合并舌骨下间隙脓肿5例(29.4%),舌骨下间隙脓肿2例(11.8%)。脓肿累及下颌下间隙16例(94.1%),累及咽旁隙13例(76.5%),累及腮腺间隙2例(11.8%),颞下间隙1例(5.9%),翼颌间隙1例(5.9%),脓肿经颈鞘达前上纵隔2例(11.8%)。细菌涂片、分泌物培养结果中,8例培养出细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4例,产酸克雷伯菌1例,均为合并糖尿病患者;咽峡炎链球菌2例,大肠埃希菌1例。细菌涂片详情未知的革兰氏阳性球菌2例;培养结果未见细菌生长7例。1例累及腮腺间隙患者二次行腮腺脓肿切开引流术治愈。1例术后第6天颈部引流部位出血,局部压迫效果不佳,行介入右侧颈外动脉栓塞后治愈。1例合并下消化道肿瘤患者,住院期间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死亡。其他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11~20 d,平均16.3 d;住院时间11~49 d,平均24.3 d。结论 通过开放颈深部各受累间隙之间的自然沟通通道引流,保证充分引流同时便于换药和观察感染控制情况,可以避免多处切开,结合敏感抗生素及营养支持治疗是治疗颈深部多间隙脓肿的有效方法。
2023, 29(2):26-3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079
摘要:目的 评估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处理咽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11月于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因喉癌、下咽癌、下咽癌合并食管癌、颈段食管癌行肿瘤切除并咽部直接吻合修补或使用组织瓣、管状胃、游离空肠等行咽部修复的患者117例,其中咽瘘者18例,咽瘘患者均用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方式处理咽瘘,分析其治疗过程及其术后疗效。结果 18例咽瘘患者中,发现咽瘘时间为术后第4~26天,中位时间9 d;咽瘘持续时间为10~52 d,中位时间20 d。所有咽瘘患者咽瘘口均用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方式保守治疗愈合,均无需再行手术修补。结论 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可减轻咽瘘患者痛苦、减少医师换药操作时间、缩短咽瘘持续时间,减少咽瘘发展至手术修补的几率。
2022, 28(4):14-1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14
摘要:目的 探讨额窦口参数及鼻丘气房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其他疾病就诊而鼻窦正常患者25例及慢性额窦炎患者113例,根据软组织密度率(STDR)将研究对象分为0、1、2、3、4分组,应用鼻窦CT数据进行额窦及鼻丘气房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关参数。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额窦口参数及鼻丘气房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①额窦浑浊程度不同的5组患者的鼻丘气房形态学参数不完全相同。0分组的鼻丘气房体积、表面积、上下径均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分组的鼻丘气房的左右径低于1分组和3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额窦浑浊程度不同的5组患者的额窦口参数不完全相同。正常0分组额峡部前后径高于其他各组,0分组FI截面积高于2组、3分组和4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分组FI值、FI截面积均高于3分组及4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2分组FI截面积中位数高于4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0分组相比,额窦浑浊程度越高,FI及FI截面积越小;③Spearman秩相关分析提示:FI截面积与FI值、额隐窝的前后径呈正相关(rs=0.606,rs=0.213,P<0.05),与鼻丘气房体积、表面积及上下径呈弱的负相关(rs=-0.154,rs=-0.161,rs=-0.250,P<0.05),鼻丘气房体积与FI呈弱的负相关(rs=-0.276,P<0.05)。结论 鼻丘气房形态学参数和FI值、FI截面积参与慢性额窦炎的发生、发展,且FI值、FI截面积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2022, 28(3):66-6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50
摘要:目的 探讨和总结中颅窝脑膜瘤术中保护蝶顶窦引流静脉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7例中颅窝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30~67岁,平均年龄55.5岁;发病时间4个月至3年。27例患者侧裂静脉呈蝶顶窦优势引流者15例,非优势引流者12例。所有患者均经额颞筋膜间入路行脑膜瘤切除术。结果 27例中颅窝脑膜瘤患者中SimpsonⅡ级切除24例,Ⅲ级切除3例。术中3例蝶顶窦非优势引流者,因肿瘤包绕粘连,给予电凝切断。术后无1例死亡。术后1例因脑水肿加重行二次手术去骨瓣减压。随访2~13年,平均随访5.5年,无1例肿瘤复发。结论 中颅窝脑膜瘤常累及甚至包绕蝶顶窦引流静脉,术前要详细评估静脉引流情况,术中要重视该静脉的保护,锐性分离解剖保留引流静脉,才能减轻术后脑水肿。
2022, 28(5):75-7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99
摘要:目的探讨颈深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疗效,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提高疾病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11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41例颈深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41例患者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8~85岁,平均年龄50岁。16例(39.0%)患者有明确的发病原因,最常见的发病诱因是先天性鳃裂囊肿和牙源性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颈部疼痛、咽痛和发热;10例(24.4%)为单一间隙感染,31例患者为多间隙感染;最常累及的间隙是咽旁隙。结果33例患者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术,其中4例患者同时行气管切开术;3例患者经B超引导下行颈部脓肿穿刺引流术;5例患者予以保守治疗。24例患者脓液培养为阳性,其中4例患者为多种微生物混合感染,最常见的是链球菌属,病程中根据脓液培养鉴定+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1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均可缓解。41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均得到满意疗效,随访感染无复发。结论颈深部间隙感染仍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危急重症,若及时正确处理, 预后良好, 否则可致严重并发症, 危及生命。颈部脓肿切开引流术仍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2019, 25(1):84-8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1017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明确额窦引流通道(frontal sinus drainage pathway, FSDP)与额筛气房位置关系的影像学特征,为额窦分型和额窦手术分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00例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患者鼻窦CT,在图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按1mm层厚重建,根据国际额窦解剖分类(the international frontal sinus anatomy classification, IFAC)方法,观察与FSDP相关的额筛气房的影像学关系和各类额筛气房的出现率。结果根据FSDP与额筛气房的影像学位置关系,将与FSDP密切相关的额筛气房分3组:FSDP前侧气房(包括鼻丘气房、鼻丘上气房、鼻丘上额气房)、FSDP后侧气房(包括筛泡上气房、筛泡上额气房及眶上筛房)、FSDP内侧气房(额窦中隔气房)。FSDP前侧气房的出现率:鼻丘气房为96%,鼻丘上气房为30%,鼻丘上额气房为24%;FSDP后组气房出现率:筛泡上气房为46%,筛泡上额气房为13%,眶上筛房为8%;FSDP内侧气房出现率:额窦气房为30%。结论根据鼻窦CT三维重建图像,将额筛气房进行分组,对Wormald额窦手术分级有临床指导意义。
2018, 24(1):73-75.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甲状舌管囊肿术后不置引流管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昆明市儿童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30例初发甲状舌管囊肿而术后未置引流管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手术方式有可比性的前提下,通过疼痛评分量表的观察并记录术后1、2、3、4、48 h的疼痛情况,同时观察并记录术后血肿、皮下积气、切口感染、咽瘘、声音嘶哑、舌肌运动困难、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及发声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随访半年的复发情况来判断术后未置引流管的影响。结果患儿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方面有可比性的情况下,初发甲状舌管囊肿而术后未放置引流管的30例患儿均未发现血肿、皮下积气等上述并发症,随访半年均未见复发。结论小儿甲状舌管囊肿术后不置引流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并且不置引流可以增加患儿舒适度,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患儿自主拔出引流管的可能性以及降低术后护理难度。因此,甲状舌管囊肿术后可不常规放置引流管。
2017, 23(5):476-478.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软骨部分切除术与穿刺抽液局部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89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均单耳发病,其中男70例,女19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1.8±11.8)岁;病程1.3~18周,平均(12.8±3.9)周。随机将89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45例采用穿刺抽液局部加压包扎,B组44例采用软骨部分切除术,比较两组一次性治愈率及总治愈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至1年,89例患者全部治愈,均无复发及并发症,但软骨部分切除组一次性治愈率与穿刺抽液局部加压包扎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骨部分切除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一次性治愈率高,创伤小,病程短,简单易行。
2017, 23(6):522-524.
摘要:目的研究腰大池引流联合鞘内注射治疗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为内镜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6月~2017年6月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病例3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腰大池引流+鞘内注射美罗培南,并行全身应用美罗培南组(简称引流组)12例,其余单纯全身应用美罗培南组(简称对照组)18例,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生化变化及治愈率。结果治疗后3 d及1周,两组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定量均降低,脑脊液葡萄糖均升高,引流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治愈率91.7%,对照组为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引流组死亡率8.3%,对照组死亡率22.2%。结论腰大池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美罗培南,并行全身应用美罗培南治疗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能够明显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1993(2).
摘要:对70例肝胆管结石行肝叶切除术中,应用腹腔引流管进行临床研究,其中85~89年间,34例肝叶切除放置双套管引流(套管组),90~92年,36例肝叶切除放置并置双管引流(双管组)。二组比较结果:双管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套管组,尤其膈下感染、肝断面感染等严重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