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5):6-1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429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汉族人群正常额窦的CT影像,分析左右额窦发育与年龄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85例1~25岁患者的CT资料,通过Mimics软件进行双侧额窦的三维重建,观察额窦气化发育的时间,并测量发育额窦的高度、宽度、深度及体积等参数,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额窦气化发育最早在2岁儿童中可以观察到,其大小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在4~8岁和10~14岁时有激增期,17岁以后发育成型;左侧额窦有发育优势;男性额窦大于女性,但17岁以下无统计学差异,17以上的成熟额窦除了右侧宽度(P=0.085)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CT三维重建来理解额窦的正常发育规律,为不同年龄汉族人群额窦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2022, 28(4):14-1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14
摘要:目的 探讨额窦口参数及鼻丘气房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其他疾病就诊而鼻窦正常患者25例及慢性额窦炎患者113例,根据软组织密度率(STDR)将研究对象分为0、1、2、3、4分组,应用鼻窦CT数据进行额窦及鼻丘气房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关参数。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额窦口参数及鼻丘气房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①额窦浑浊程度不同的5组患者的鼻丘气房形态学参数不完全相同。0分组的鼻丘气房体积、表面积、上下径均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分组的鼻丘气房的左右径低于1分组和3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额窦浑浊程度不同的5组患者的额窦口参数不完全相同。正常0分组额峡部前后径高于其他各组,0分组FI截面积高于2组、3分组和4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分组FI值、FI截面积均高于3分组及4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2分组FI截面积中位数高于4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0分组相比,额窦浑浊程度越高,FI及FI截面积越小;③Spearman秩相关分析提示:FI截面积与FI值、额隐窝的前后径呈正相关(rs=0.606,rs=0.213,P<0.05),与鼻丘气房体积、表面积及上下径呈弱的负相关(rs=-0.154,rs=-0.161,rs=-0.250,P<0.05),鼻丘气房体积与FI呈弱的负相关(rs=-0.276,P<0.05)。结论 鼻丘气房形态学参数和FI值、FI截面积参与慢性额窦炎的发生、发展,且FI值、FI截面积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2019, 25(1):84-8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1017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明确额窦引流通道(frontal sinus drainage pathway, FSDP)与额筛气房位置关系的影像学特征,为额窦分型和额窦手术分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00例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患者鼻窦CT,在图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按1mm层厚重建,根据国际额窦解剖分类(the international frontal sinus anatomy classification, IFAC)方法,观察与FSDP相关的额筛气房的影像学关系和各类额筛气房的出现率。结果根据FSDP与额筛气房的影像学位置关系,将与FSDP密切相关的额筛气房分3组:FSDP前侧气房(包括鼻丘气房、鼻丘上气房、鼻丘上额气房)、FSDP后侧气房(包括筛泡上气房、筛泡上额气房及眶上筛房)、FSDP内侧气房(额窦中隔气房)。FSDP前侧气房的出现率:鼻丘气房为96%,鼻丘上气房为30%,鼻丘上额气房为24%;FSDP后组气房出现率:筛泡上气房为46%,筛泡上额气房为13%,眶上筛房为8%;FSDP内侧气房出现率:额窦气房为30%。结论根据鼻窦CT三维重建图像,将额筛气房进行分组,对Wormald额窦手术分级有临床指导意义。
2019, 25(2):214-21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25
摘要:鼻内镜额窦手术是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难点,手术风险和失败率较高,受到临床广泛关注。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充分理解额窦引流系统,该系统包括:额漏斗、额窦口、额隐窝。额窦引流系统结构复杂,特别是额隐窝解剖变化大,解剖复杂。在对额窦引流系统和额隐窝的不断认识中,先后提出了5种分类方法:Bent and Kuhn分类、改良Bent and Kuhn分类、鼻丘-筛泡分类、欧洲鼻腔鼻窦解剖分类及国际额窦解剖分类。根据手术技巧和手术范围的不同,先后提出了Stammberger剥蛋壳技术、Friedman术式“钩突径路”额窦开放术、改良Lothrop 手术等鼻内镜额窦开放技术。根据额窦开放和手术切除的范围,有Draf分型和国际额窦鼻内镜术分类两种手术分级方法。随着对额窦引流系统解剖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手术器械的改进及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目前的鼻内镜额窦手术不再局限于某些技巧或方法,更常见的是根据额隐窝气化和解剖情况,充分切除额隐窝开放额窦。本文对额窦引流系统分类、鼻内镜下额窦手术技术及手术分级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了鼻内镜额窦手术的相关问题,以求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2018, 24(2):134-136.
摘要:目的通过对尸头标本鼻窦解剖及鼻内给药体位试验,分析额窦开放术后的最佳给药体位。方法新鲜尸头标本4个,均开放上颌窦、筛窦、蝶窦和额窦,使用荧光素钠溶液模拟糖皮质激素混悬液,分别在头正中位(upright)、头后伸位(mygind)和头低前倾位(praying to mecca)3个头位的情况下灌注荧光素钠溶液1 ml,观察3种给药体位下额隐窝及额窦内荧光素钠溶液聚集情况,分别评估3种体位荧光素钠溶液在额窦和额隐窝的浓度积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头正中位灌注荧光素钠溶液时溶液几乎完全无法到达额隐窝及额窦区域,头后伸位和头低前倾位两种体位下,荧光素钠溶液在额隐窝区域的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额窦区域,头低前倾位时溶液的聚集量更大。结论头后伸位和头低前倾位是额窦开放术后鼻腔内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合适给药体位,头低前倾位效果更佳。
2018, 24(4):303-30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2
摘要: 目的总结经眶额窦入路切除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6例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40~67岁,中位年龄54.5岁,均采用经眶-额窦入路切除肿瘤。结果6例患者中5例肿瘤位于前颅底嗅沟区,其中1例累及筛窦;1例肿瘤位于鞍结节、鞍隔。6例患者中肿瘤最大径均在4 cm内。4例肿瘤获Simpson II级切除,2例患者获Simpson I级切除。1例患者术后发生了脑脊液鼻漏,行腰大池引流5 d后患者脑脊液鼻漏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可,未出现发热及感染征象。结论经眶额窦入路是一种便捷、有效而且并发症较少的微创手术入路,因其可早期处理前颅底硬脑膜来源的血供,尤其适用于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的治疗。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