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5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长链非编码RNA核富集转录体1促进喉鳞状细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机制研究

      2024, 30(3):9-1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93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LncRNA NEAT1miR-429/ZEB1轴细胞迁移和侵袭上皮-间充质转化
      摘要 (76)HTML (1959)PDF 1.56 M (2025)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富集转录体1(NEAT1)NEAT1对喉鳞状细胞癌(LSCC)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miR-429/锌指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1(ZEB1)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慢病毒转染建立稳定敲减lncRNA NEAT1的LSCC细胞,通过RT-qPCR检测细胞lncRNA NEAT1表达以验证转染效率,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N-cadherin、Vimentin、Slug和Snail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miR-429与lncRNA NEAT1和ZEB1 mRNA间的潜在结合位点,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29与lncRNA NEAT1以及miR-429与ZEB1 mRNA结合。将miR-429抑制剂转染敲减lncRNA NEAT1的LSCC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ZEB1表达。进一步检查敲减ZEB1对抑制miR-429的敲减lncRNA NEAT1的LSCC细胞迁移、侵袭和EMT的影响。结果 敲减lncRNA NEAT1降低LSCC细胞lncRNA NEAT1表达,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并下调细胞N-cadherin、Vimentin、Slug和Snail表达。miR-429与lncRNA NEAT1和ZEB1 mRNA间存在潜在结合位点,且miR-429与lncRNA NEAT1以及miR-429与ZEB1 mRNA结合。抑制miR-429逆转了敲减lncRNA NEAT1对LSCC细胞ZEB1表达的抑制作用。此外,敲减ZEB1逆转了抑制miR-429对敲减lncRNA NEAT1的LSCC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促进作用及EMT相关蛋白N-cadherin、Vimentin、Slug和Snail表达的上调作用。结论 lncRNA NEAT1促进LSCC细胞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海绵化miR-429上调ZEB1表达促进LSCC细胞EMT有关。

    • 基于N6-甲基腺苷相关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表达的喉鳞状细胞癌预后分析

      2023, 29(1):81-9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1515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N6-甲基腺苷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基因富集分析免疫相关性分析
      摘要 (80)HTML (558)PDF 1.92 M (245)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N6-甲基腺苷(m6A)相关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与喉鳞状细胞癌(LSCC)的预后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获取癌症基因组图谱 (TCGA)数据库LSCC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数据,共表达分析筛选m6A基因相关的lncRNA,单变量Cox分析m6A相关lncRNA与LSCC预后关系、套索回归及交叉验证法迭代分析构建LSCC预后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qPCR) 验证构建预后模型的lncRNA在LSCC中的转录水平。通过预后模型计算风险评分,将LSCC区分为高、低风险患者,高、低风险患者之间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风险评分与浸润LSCC的免疫细胞进行免疫相关性分析。结果 m6A相关基因与lncRNA的共表达分析筛选出169个与m6A基因相关的lncRNA(相关系数>0.4,P<0.001),通过单变量Cox分析确定了LSCC预后相关lncRNA:ALOX12-AS1(P<0.05)、LINC00528(P<0.05)、STAG3L5P-PVRIG2P-PILRB(P<0.05)、MNX1-AS1(P<0.01)和LINC02043(P<0.05)。套索回归、交叉验证迭代分析结果:变量为4时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最小,即5个预后相关lncRNA仅有ALOX12-AS1、LINC00528、STAG3L5P-PVRIG2P-PILRB与MNX1-AS1可作为模型变量。预后模型:风险评分=(0.176723096228585×MNX1-AS1表达量)+(-0.614916717648596×ALOX12-AS1表达量)+(-0.814201385798827×LINC00528表达量)+(-0.436537752110547×STAG3L5P-PVRIG2P-PILRB表达量)。qPCR 结果ALOX12-AS1(P<0.0001)、LINC00528(P<0.01)、STAG3L5P-PVRIG2P-PILRB(P<0.0001)、MNX1-AS1(P<0.0001)较于癌旁组织,在LSCC组织表达水平上调。GSEA分析结果:高风险患者在细胞-基质粘附(KEGG_FOCAL_ADHESION)(P<0.05)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KEGG_ECM_RECEPTOR_INTERACTION)(P<0.05)的通路下调,低风险患者在碱基切除修复(KEGG_SPLICEOSOME)(P<0.05)、剪接体(KEGG_SPLICEOSOME)(P<0.05)通路上调。风险评分与免疫浸润细胞相关性分析,风险评分与效应B细胞(R=-0.24,P=0.017)、细胞毒性T细胞(R=-0.26,P=0.0091)和T滤泡辅助细胞(R=-0.22,P=0.028)呈负相关。结论 基于m6A相关LncRNA表达量构建的LSCC预后模型可作为预测LSCC患者预后的有效工具。

    • MMP-2和MMP-9及胃蛋白酶对喉鳞状细胞癌侵袭作用的机制研究

      2022, 28(5):50-5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237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局部侵袭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胃蛋白酶
      摘要 (680)HTML (277)PDF 888.37 K (269)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胃蛋白酶(Pepsin)对喉鳞状细胞癌局部侵袭的作用。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2年3月柳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32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新鲜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别检测MMP-2、MMP-9及Pepsin mRNA在上述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喉癌组织中MMP-2、MMP-9及Pepsin mRNA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组表达水平高于Ⅰ、Ⅱ期组(P<0.05),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P<0.05);MMP-2、MMP-9 mRNA在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组的表达高于高分化组(P<0.05);Pepsin mRNA在60岁及以上喉癌组中表达高于60岁以下组(P<0.05)。结论MMP-2、MMP-9和Pepsin在喉鳞状细胞癌的局部侵袭过程中发挥协同促进作用,预防和治疗咽喉反流是防止喉癌局部侵袭的重要环节。

    • ECRG4基因甲基化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2, 28(6):100-10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06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ECRG4甲基化
      摘要 (348)HTML (232)PDF 1017.22 K (167)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喉鳞状细胞癌(LSCC)中ECRG4的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其在LSCC肿瘤组织中的甲基化水平,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从人类蛋白图谱(HPA)以及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数据库分析ECRG4在头颈部肿瘤中的表达,收集15例原发LSCC患者的组织样本及癌旁正常组织样本,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样本中的ECRG4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及测序分析检测ECRG4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比较ECRG4mRNA表达及甲基化水平与L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HPA和GEPIA分析结果发现ECRG4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表达下降。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LSC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ECRG4 mRNA和蛋白表达较低(P<0.001),测序分析结果指出LSCC肿瘤组织中ECRG4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P<0.001)。ECRG4 mRNA高表达水平与LSCC患者Ⅲ、Ⅳ期、存在淋巴转移、复发以及G2、G3期相关(P<0.05),而Ⅲ、Ⅳ期、复发以及G2、G3期的LSC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ECRG4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 ECRG4在LSCC中表达水平下降,甲基化水平升高,在Ⅲ、Ⅳ期、复发以及G2、G3期的患者中变化更明显,为LSCC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以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评估声门型喉癌患者预后的价值

      2021, 27(3):300-30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91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声门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预后
      摘要 (69)HTML (236)PDF 905.04 K (169)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15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术前外周血NLR及PLR预测术后生存的最佳截点,以此将患者分为低NLR和高NLR组以及低PLR和高PLR组,分析NLR及PLR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估术前外周血NLR及PLR对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 115例患者中获得随访107例,失访8例,随访率为93.0%。随访患者中27例死于喉鳞状细胞癌,80例生存。根据ROC曲线计算出PLR、NLR的临界值分别为139.79和2.83。107例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4.8%,其中低P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2.7%;高P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低N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1.8%;高N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与患者的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NLR水平和PLR水平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LR水平以及NLR水平为影响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 PLR和NLR可能是影响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 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模型的开发和验证

      2021, 27(5):517-52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67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摘要 (65)HTML (381)PDF 883.93 K (319)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喉鳞状细胞癌患者有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和无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患者之间的差异,开发和验证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2018年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术中均进行了功能性或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将符合条件的136例纳入本研究中,按是否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分为有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46例)和无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9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切缘阴阳性、喉癌分型、会厌前间隙是否受侵、软骨是否受侵、前联合是否受侵等危险因素,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由此建立一个可以预测其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公式为:Logit (P)=0.262+1.010×X1+1.624×X2+1.205×X3-1.153×X4-2.270×X5(X1=前联合受侵,X2=肿瘤大小>4~6 cm,X3=肿瘤大小>2~4 cm,X4=中分化,X5=高分化);计算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准确度;利用bootstrap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验证,用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用校准图评价模型的一致性。结果 前联合受侵、病理分级低分化、肿瘤大小(>2~4 cm)是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UC为0.767,95%CI为(0.679,0.854),予以bootstrap法内验证:AUC为0.757,95%CI为(0.661,0.841),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较接近,可认为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较一致。结论 前联合受侵、肿瘤大小(>2~4 cm)、病理分级低分化是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评价和验证后,得知此风险预测模型对预测是否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较高。

    • 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对喉鳞状细胞癌预后评估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1, 27(5):534-53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99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预后价值
      摘要 (657)HTML (690)PDF 850.04 K (267)收藏

      摘要:喉鳞状细胞癌(LSCC)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长的趋势,但患者5年生存率并无上升趋势,亟需更加稳定有效的预后评估指标来指导治疗、判断预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是一种存在于肿瘤组织内部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淋巴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主,在宿主抗原特异性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多项研究表明,TILs与LSCC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对TILs的一般特征、评估方法及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对LSCC预后判断价值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对喉鳞状细胞癌预后价值的研究进展

      2021, 27(6):746-75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105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预后
      摘要 (561)HTML (495)PDF 864.15 K (293)收藏

      摘要:喉鳞状细胞癌(LSCC)是头颈鳞状细胞癌最常见类型之一,由多种致癌因素共同影响所致且预后欠佳。LSCC预后因素包括个体状况、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受累情况、有无远处转移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等,均不能准确评估LSCC预后,因此,探寻新的指标显得尤为重要。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炎症因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对LSCC预后价值较高且备受关注,因此本文将探讨NLR、PLR与LSCC预后价值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国内喉鳞状细胞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

      2020, 26(2):176-18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15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喉癌|人乳头状瘤病毒|Meta分析
      摘要 (52)HTML (0)PDF 1002.00 Byte (143)收藏

      摘要:目的为了综合评价国内喉鳞状细胞癌(LSCC)患者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阳性表达的流行现状。方法利用计算机全面、系统地检索各数据库,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文献,应用Stata 14.0统计学软件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对收集的数据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并以地域因素、患者性别、HPV分型(高危型和低危型)、吸烟史、饮酒史、癌症临床特征(分化程度、原发部位及癌症分期)进行亚组分析,采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对亚组分析的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最终得到国内喉癌患者HPV感染情况。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国内喉癌患者中HPV总阳性率为12%(95%CI:9%~15%);亚组分析结果:国内喉癌患者中高危型HPV阳性率[10%(95%CI:7%~13%)]较低危型HPV阳性率[3%(95%CI:1%~4%)]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 001);无吸烟史的喉癌患者HPV阳性率[19%(95%CI:12%~26%)]较有吸烟史喉癌患者HPV阳性率[7%(95%CI:2%~12%)]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无饮酒史的喉癌患者HPV阳性率[12%(95%CI:9%~16%)]较有饮酒史的喉癌患者HPV阳性率[5%(95%CI:3%~8%)]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北方喉癌患者中HPV阳性率[12%(95%CI:7%~17%)]与南方喉癌患者HPV阳性率[13%(95%CI:9%~17%)]、女性喉癌患者HPV阳性率[26%(95%CI:3%~55%)]与男性喉癌患者HPV阳性率[11%(95%CI:7%~15%)]、中低分化的喉癌患者HPV阳性率[15%(95%CI:8%~21%)]与高分化的喉癌患者HPV阳性率[9%(95%CI:6%~13%)]、声门型喉癌的HPV阳性率[10%(95%CI:6%~13%)]与非声门型喉癌患者HPV阳性率[13%(95%CI:7%~19%)]、Ⅰ、Ⅱ期喉癌患者的HPV阳性率[16%(95%CI:10%~21%)]与Ⅲ、Ⅳ期喉癌患者的HPV阳性率[17%(95%CI:10%~25%)]对亚组间差异的检验结果显示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全国喉癌患者HPV阳性率进行Meta分析,进一步明确了HPV与喉癌患者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国内喉癌患者中存在较低的HPV阳性表达,其中高危型HPV阳性率较低危型高,无吸烟史或饮酒史的喉癌患者HPV阳性率更高。此研究结果对了解国内喉癌发生危险因素的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用来指导HPV阳性喉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Fra-1与Fra-2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研究

      2019, 25(6):639-64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6014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Fra-1|Fra-2
      摘要 (63)HTML (0)PDF 1.06 K (174)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分别探讨Fra1(fosrelated antigen1)、Fra2(fosrelated antigen2) 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arcinoma cell, LSCC)中表达情况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检测手术切除标本47例LSCC组织和21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Fra1和Fra2基因在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在癌组织中分析两者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两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Fra1和Fra2基因在LSCC中蛋白水平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5),LSCC中两基因蛋白水平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吸烟相关,与病理分级、年龄、解剖分区无关;两者mRNA水平表达量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1),Fra1基因表达情况受到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吸烟参数影响,与年龄、解剖分区参数不相关。而Fra2的表达仅与病理分级相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吸烟、年龄、解剖分区等参数不相关。此外Fra1、Fra2基因在mRNA水平表达量数值行直线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570, P<0.01)。结论LSCC组织中Fra1、Fra2基因在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均增高,两者的表达产物呈正相关。两基因之间可能相互活化表达促进喉癌的发生与发展。

    上一页12
    共2页15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