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7(2):123-13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308
摘要:鼻内镜下利用带蒂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成功率较高,已经成为治疗鼻中隔穿孔的主要手段。目前报道的黏膜瓣类型繁多,依据黏膜瓣是否带有血管蒂,可将其归为无血管蒂、部分保留血管蒂及带血管蒂黏膜瓣3个主要类型。同时又依据黏膜瓣转移到穿孔区的方式,可分为推进、旋转和翻转3种方式。此外,黏膜瓣因取材位置的不同也存在诸多变化。本文主要对上述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方法进行归纳,重点介绍不同黏膜瓣的取材策略和转移方法,以便于其临床应用。
2020, 26(6):690-69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18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1例真菌性鼻-鼻窦炎(FRS)鼻石形成致鼻中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疾病的诊疗方案,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患者,男,55岁,因“反复嗅到臭味5年余,伴左侧头痛1周”入院,入院后完善影像学等相关检查,提示:FRS、鼻石症及鼻中隔穿孔,于全身麻醉鼻内镜下行左侧鼻窦开放+鼻腔肿块切除+鼻中隔修补术。结果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第4天出院,术后随访半年,鼻中隔穿孔修补满意,鼻腔黏膜无水肿,各鼻窦开放口良好,鼻道及窦腔内均未见异常分泌物。至今未见复发。结论FRS鼻石形成致鼻中隔穿孔较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后有复发的可能,应注意随访。
2013, 19(2):137-140.
摘要:目的:分析鼻中隔穿孔的原因、部位和大小。方法:收集57例鼻中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四方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交界线将鼻中隔分为前部和后部。根据穿孔大小将鼻中隔穿孔分为大(>2 cm)、中(1~2 cm)、小穿孔(<1 cm)。结果:57例鼻中隔穿孔患者中,因传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引起33例,其中前部穿孔30例,后部穿孔3例;小穿孔8例,中等穿孔15例,大穿孔10例。原发性因素(未知因素)引起7例,均为前部穿孔,其中小穿孔1例,中等穿孔4例,大穿孔2例。创伤引起5例,其中前部穿孔3例,后部穿孔2例;中等穿孔3例,大穿孔2例。化疗引起5例,其中前部穿孔2例,后部穿孔3例;小穿孔1例,中等穿孔3例,大穿孔1例。感染引起5例,均为前部穿孔;其中小穿孔2例,中等穿孔2例,大穿孔1例。肿瘤侵犯引起2例,均为后部穿孔及中等穿孔。结论:传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鼻中隔穿孔的主要原因,其部位以前部多见,大多为中等穿孔。
2011, 17(5):344-34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鼻中隔穿孔患者手术前后鼻腔主客观通气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18例鼻中隔穿孔患者术前、术后分别行鼻阻力测量(Rhinomanometry,RM)、鼻呼吸量测量(Nasal spirometry, NS),并同时利用视觉评分系统(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患者的鼻塞症状进行评分。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手术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VAS评分和RM、鼻呼吸量比率(nasal partitioning of airflow ratio, NP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前RM、NPR和VAS评分分别为(0.365±0.124)kPa·s/L、0.28±0.14、3.46±1.02,术后分别为(0.32±0.112)kPa·s/L、0.18±0.12、1.74±0.64;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M、NPR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VAS评分和RM、NPR相关系数分别为0.638、0.687,但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手术前后RM、NPR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相关系数为0.864。结论 鼻中隔穿孔患者鼻阻力、鼻呼吸量客观通气功能和主观通气功能VAS评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选择手术侧别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