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46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长链非编码RNA核富集转录体1促进喉鳞状细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机制研究

      2024, 30(3):9-1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93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LncRNA NEAT1miR-429/ZEB1轴细胞迁移和侵袭上皮-间充质转化
      摘要 (64)HTML (1949)PDF 1.56 M (2009)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富集转录体1(NEAT1)NEAT1对喉鳞状细胞癌(LSCC)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miR-429/锌指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1(ZEB1)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慢病毒转染建立稳定敲减lncRNA NEAT1的LSCC细胞,通过RT-qPCR检测细胞lncRNA NEAT1表达以验证转染效率,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N-cadherin、Vimentin、Slug和Snail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miR-429与lncRNA NEAT1和ZEB1 mRNA间的潜在结合位点,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29与lncRNA NEAT1以及miR-429与ZEB1 mRNA结合。将miR-429抑制剂转染敲减lncRNA NEAT1的LSCC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ZEB1表达。进一步检查敲减ZEB1对抑制miR-429的敲减lncRNA NEAT1的LSCC细胞迁移、侵袭和EMT的影响。结果 敲减lncRNA NEAT1降低LSCC细胞lncRNA NEAT1表达,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并下调细胞N-cadherin、Vimentin、Slug和Snail表达。miR-429与lncRNA NEAT1和ZEB1 mRNA间存在潜在结合位点,且miR-429与lncRNA NEAT1以及miR-429与ZEB1 mRNA结合。抑制miR-429逆转了敲减lncRNA NEAT1对LSCC细胞ZEB1表达的抑制作用。此外,敲减ZEB1逆转了抑制miR-429对敲减lncRNA NEAT1的LSCC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促进作用及EMT相关蛋白N-cadherin、Vimentin、Slug和Snail表达的上调作用。结论 lncRNA NEAT1促进LSCC细胞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海绵化miR-429上调ZEB1表达促进LSCC细胞EMT有关。

    • 新辅助抗PD-1/PD-L1在可手术切除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与评价

      2024, 30(3):23-3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36

      关键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新辅助抗PD-1/PD-L1Meta分析手术
      摘要 (84)HTML (1946)PDF 1.22 M (2073)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新辅助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或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可手术切除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从建库至 2023年11月前发表的研究,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 JBI评价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应用Revman 5.4进行单臂Meta 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4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疾病客观缓解率为39%(95%CI:29%~54%),病理学缓解率为55%(95%CI:48%~63%),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4%(95%CI:75%~ 95%),1年总体生存率为86%(95%CI:78%~ 95%),患者的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95%CI:13%~31%)。12项研究报道了与治疗相关的手术延迟情况,仅有1项研究中出现1例患者因免疫治疗而延误原定手术时间。亚组分析比较了单用抗PD-1/PD-L1、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PD-1/PD-L1+放射治疗、抗PD-1/PD-L1+化学疗法及抗PD-1/PD-L1+基因靶向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这5种不同治疗方案之间的病理学缓解率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PD-1/PD-L1+基因靶向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13%,95%CI:5%~37%)最低,抗PD-1/PD-L1+化学疗法的客观缓解率(90%,95%CI:75%~107%)最高,另3组治疗方案间的客观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本荟萃分析和系统回顾中,新辅助抗PD-1/PD-L1免疫治疗对可切除的HNSCC耐受性良好,可能具有组织病理学反应所暗示的治疗优势。在抗PD-1/PD-L1联合或不联合其他辅助治疗的方案中,抗PD-1/PD-L1联合化学疗法的客观缓解率较其他组合治疗组更高,期待更多的临床研究来探索长期疗效和最佳治疗组合。

    • 趋化因子受体4及其配体12在下咽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4, 30(3):40-4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52

      关键词:下咽鳞状细胞癌趋化因子受体4趋化因子配体12临床意义
      摘要 (45)HTML (121)PDF 949.64 K (99)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及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在下咽鳞状细胞癌(H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7年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90例HSCC患者为研究对象,以HSCC患者手术切除的HSCC组织、癌旁组织为实验材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S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XCR4、CXCL12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HS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XCR4 mRNA、CXCL12 mRNA水平;收集并记录H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CXCR4、CXCL12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Pearson分析CXCR4与CXCL12水平相关性。结果 CXCR4在HSC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0.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7.78%(P<0.05);CXCL12在HSC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7.7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4.44%(P<0.05)。HSCC组织中CXCR4、CXCL12水平均与淋巴结是否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癌旁组织相比较,HSCC组织CXCR4、CXCL12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earson分析显示,HSCC患者中CXCR4水平与CXCL12水平呈正相关(r=0.538,P<0.05)。结论 CXCR4、CXCL12在HSCC组织中呈高表达,两者与HSCC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

    • 细胞焦亡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2024, 30(3):56-6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65

      关键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细胞焦亡炎性半胱氨酸天冬酶家族炎症小体
      摘要 (62)HTML (136)PDF 807.80 K (187)收藏

      摘要: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5年生存率仍低于50%。近年来,细胞焦亡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过程由炎性半胱氨酸天冬酶(Caspase)激活,并通过依赖gasdermin蛋白家族来形成质膜孔。研究表明,细胞焦亡在肿瘤进展和治疗抵抗中起着重要作用。活化的炎性小体,作为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LR)的一个成员,能激活Caspase-1,从而诱导炎症效应和细胞焦亡,进一步影响肿瘤疾病的进展。然而,关于细胞焦亡和HNSCC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有限。本文综述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强调了更多针对细胞焦亡在HNSCC中的作用研究的重要性。

    • 规范化诊疗模式下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4, 30(5):75-8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233

      关键词:头颈肿瘤鳞状细胞癌原发灶不明肿瘤诊疗模式预后
      摘要 (42)HTML (36)PDF 1003.77 K (151)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探讨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SCCUP)的临床特征,评估规范化的诊疗模式对SCCUP诊治的影响,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总结2003年9月—2023年9月诊治的51例SCCUP患者,综合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术前检查、治疗方案、原发灶随访情况、5年总生存率(OS)和区域控制率(RC)。结果 51例患者中男47例,女4例;平均年龄(59.96±10.29)岁。截止随访结束共22例死亡,复发17例,27例在后续诊治过程中出现原发灶。对于EBER(-) p16(-) SCCUP,随访过程中原发灶检出、包膜外侵犯是影响其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引入EBER、p16对于规范化SCCUP的诊治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对患者采取更适宜的诊治方式,积极排查原发灶对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 外泌体调节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研究进展

      2024, 30(4):107-11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85

      关键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外泌体上皮间充质转化肿瘤转移
      摘要 (37)HTML (120)PDF 909.76 K (165)收藏

      摘要:随着全球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及流行病学趋势的改变,以及面对HNSCC患者多于疾病晚期确诊且常伴有转移的现况,HNSCC在肿瘤微环境中发生转移的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外泌体在肿瘤进展中的细胞通讯作用、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外泌体与EMT间的关系及外泌体在HNSCC EMT中的研究进展及其针对肿瘤EMT方面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旨在探求在肿瘤微环境中外泌体对于HNSCC EMT的影响。

    • 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2023, 29(5):14-1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54

      关键词:舌癌鳞状细胞癌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修复组织缺损
      摘要 (407)HTML (329)PDF 1.03 M (53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一期修复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9月舌癌根治术的32例患者,应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同期行舌缺损修复。其中男25例,女7例,病理类型均为鳞状细胞癌。术前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上臂外侧区域穿支血管位置,皮瓣轴线位于三角肌止点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连线后方1 cm,根据舌缺损面积和形状设计皮瓣。结果 32例患者中,皮瓣大小为7.5 cm×4.0 cm~14.0 cm×6.0 cm,平均厚度为(0.85±0.40) cm,平均血管蒂长度为(8.24±1.37) cm,穿支数量为2~4支。供区切口均一期拉拢缝合。除1例患者术后第4天皮瓣坏死改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后皮瓣存活,皮瓣一期成活率为96.9%(31/32)。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行气管切开。随访7~22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较满意,无远期并发症。结论 游离上臂外侧皮瓣血管恒定、制备简单、质地薄软,皮瓣成活率高,供区并发症少,是修复舌癌术后半舌缺损的良好选择。

    • Nanopore测序揭示m6A修饰铁死亡相关基因在中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3, 29(5):60-7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196

      关键词:Nanopore测序N6-甲基腺苷AGR2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摘要 (330)HTML (197)PDF 1.43 M (313)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N6-甲基腺苷(m6A)修饰在中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的作用和基因相关通路,为头颈部HNSCC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出新的观点及研究参考。方法 选取3对临床中晚期HNSCC患者的癌及其癌旁组织(6个样本)进行测序,从癌和癌旁组织的转录组、m6A相关差异基因中筛选出两者共同的差异基因,通过基因本体(GO)分析、pathway分析及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找出其中的枢纽(hub)基因,随后对网络中的基因进行基因集变异分析(GSVA),从而得到m6A修饰影响的基因及通路。结果 从癌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基因中筛选出96个转录组m6A相关的上调基因、159个m6A相关下调基因;信号通路分析发现PPAR通路、免疫相关通路下调,代谢通路上调;构建PPI后发现,CDK1呈现上调趋势,而DCN及ARG2均呈现下调趋势;GSVA分析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在癌组织中上调;PPI中的hub基因共表达分析发现AGR2和CDK1在m6A调控下,与铁死亡相关基因联系很密切。结论 m6A修饰与FOXA1、RPL8、DNC、CDK1、ApoE、POSTN、YWHAZ、MMP13等铁死亡相关基因紧密相关,m6A修饰可能通过铁死亡相关基因影响免疫、代谢相关通路,从而在中晚期HNSCC中起重要作用。

    • 新辅助免疫治疗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2023, 29(2):73-7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89

      关键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
      摘要 (224)HTML (400)PDF 893.53 K (254)收藏

      摘要: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是全球第八大常见癌症,超过一半的HNSCC患者可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随着医学的发展,免疫治疗药物的陆续问世为复发/转移性HNSC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新辅助免疫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而以新辅助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也成为研究热点,包括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放疗、放化疗、靶向治疗以及新辅助双免疫联合治疗等新型治疗模式。本文将对新辅助免疫治疗在HNSC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基于N6-甲基腺苷相关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表达的喉鳞状细胞癌预后分析

      2023, 29(1):81-9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1515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N6-甲基腺苷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基因富集分析免疫相关性分析
      摘要 (73)HTML (522)PDF 1.92 M (219)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N6-甲基腺苷(m6A)相关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与喉鳞状细胞癌(LSCC)的预后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获取癌症基因组图谱 (TCGA)数据库LSCC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数据,共表达分析筛选m6A基因相关的lncRNA,单变量Cox分析m6A相关lncRNA与LSCC预后关系、套索回归及交叉验证法迭代分析构建LSCC预后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qPCR) 验证构建预后模型的lncRNA在LSCC中的转录水平。通过预后模型计算风险评分,将LSCC区分为高、低风险患者,高、低风险患者之间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风险评分与浸润LSCC的免疫细胞进行免疫相关性分析。结果 m6A相关基因与lncRNA的共表达分析筛选出169个与m6A基因相关的lncRNA(相关系数>0.4,P<0.001),通过单变量Cox分析确定了LSCC预后相关lncRNA:ALOX12-AS1(P<0.05)、LINC00528(P<0.05)、STAG3L5P-PVRIG2P-PILRB(P<0.05)、MNX1-AS1(P<0.01)和LINC02043(P<0.05)。套索回归、交叉验证迭代分析结果:变量为4时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最小,即5个预后相关lncRNA仅有ALOX12-AS1、LINC00528、STAG3L5P-PVRIG2P-PILRB与MNX1-AS1可作为模型变量。预后模型:风险评分=(0.176723096228585×MNX1-AS1表达量)+(-0.614916717648596×ALOX12-AS1表达量)+(-0.814201385798827×LINC00528表达量)+(-0.436537752110547×STAG3L5P-PVRIG2P-PILRB表达量)。qPCR 结果ALOX12-AS1(P<0.0001)、LINC00528(P<0.01)、STAG3L5P-PVRIG2P-PILRB(P<0.0001)、MNX1-AS1(P<0.0001)较于癌旁组织,在LSCC组织表达水平上调。GSEA分析结果:高风险患者在细胞-基质粘附(KEGG_FOCAL_ADHESION)(P<0.05)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KEGG_ECM_RECEPTOR_INTERACTION)(P<0.05)的通路下调,低风险患者在碱基切除修复(KEGG_SPLICEOSOME)(P<0.05)、剪接体(KEGG_SPLICEOSOME)(P<0.05)通路上调。风险评分与免疫浸润细胞相关性分析,风险评分与效应B细胞(R=-0.24,P=0.017)、细胞毒性T细胞(R=-0.26,P=0.0091)和T滤泡辅助细胞(R=-0.22,P=0.028)呈负相关。结论 基于m6A相关LncRNA表达量构建的LSCC预后模型可作为预测LSCC患者预后的有效工具。

    上一页12345
    共5页46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