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3):86-9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94
摘要:目的 总结鳃裂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临床诊疗方案。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22年9月确诊为鳃裂畸形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第一鳃裂畸形患者10例,第二鳃裂畸形患者52例,第三鳃裂畸形患者20例,第四鳃裂畸形患者5例。15例患者有过相关颈部手术史。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仅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术后3个月恢复。随访6个月至16年,81例患者完成术后随访。6例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再次行颈部肿物切除术+等离子梨状窝瘘口封闭术,随访7~8年均未再复发。结论 先天性鳃裂畸形诊断较为困难且相对容易复发,术前结合多种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是首选治疗方案,急性感染期患者先予以颈部清创,待稳定期再行手术切除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2023, 29(2):40-4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09
摘要:目的 探讨管状胃上提术在下咽颈段食管癌术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下咽颈段食管癌术患者行管状胃上提术的临床资料,其中下咽颈段食管癌初发者4例,复发者1例。结果 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下管状胃上提术4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管状胃上提术1例。保留喉功能全咽全食管切除2例,喉全切+全咽+全食管切除3例;术后病理为鳞状细胞癌4例,腺癌1例;术后一过性胸腔瘘1例,术后放疗后咽瘘1例;术后1个月内全部恢复经口饮食。随访6~44个月,死亡3例(术后6个月因肺转移癌肺出血死亡1例,术后13个月因局部复发并发心衰死亡1例,术后44个月因食管、肺转移并发恶液质死亡1例);带瘤生存2例(术后1年肺转移1例,术后3个月颈淋巴结转移、术后11个月腹腔淋巴结及肾上腺转移1例)。结论 下咽颈段食管癌恶性程度高,腺癌少见,胸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咽颈段食管癌术中管状胃修复术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可控,值得推荐应用。
2020, 26(1):105-10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26
摘要:目的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作为一种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避免了切除翼管神经主干,保留了支配泪腺分泌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及支配上腭部黏膜感觉的腭大神经,在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可减少眼干、上腭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目前有学者主张鼻内镜下切断鼻后神经取代翼管神经主干来治疗难治性变应性鼻炎(AR)和顽固性血管运动性鼻炎(VMR)。现就近年来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的相关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2020, 26(3):231-23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01
摘要:目的目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主力皮瓣是穿支皮瓣,前臂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则应用最为广泛。最近头颈邻近皮瓣得到重新开发和利用,包括锁骨上动脉皮瓣、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和颏下皮瓣,成为头颈部缺损修复新的热点。头颈修复在向着数字化、精准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供区功能的保留和受区器官功能重建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近年来,组织工程学、活体组织器官的复合打印技术作为3D打印在头颈修复的潜在应用也得到了广泛探索。
2020, 26(3):288-29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12
摘要:目的研究经乳突径路手术治疗乙状窦骨壁缺损引起的搏动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8年6月诊断为乙状窦骨壁缺损引起的搏动性耳鸣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29~58岁,平均年龄38.5岁;左侧 1例,右侧5例。术前行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6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乙状窦骨壁缺损,术前结合颅内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颅内血管CT动静脉造影(CTA+CTV)等综合检查,排除引起搏动性耳鸣的其他疾患。全部患者均行乙状窦骨壁缺损修复术。结果6例患者术后均无眩晕、恶心、呕吐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6~29个月,6例患者搏动性耳鸣分级0级4例(痊愈)、1级1例(显效)、2级1例(有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复发。结论通过手术治疗乙状窦骨壁缺损所致搏动性耳鸣的风险较小,疗效显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0, 26(4):435-43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18
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骨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总结鼻窦骨瘤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6年6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11例鼻窦骨瘤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塞5例、溢泪2例、眼球凸出1例、头痛1例、视力下降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窦三维CT检查,确定骨瘤的位置和侵犯范围,完善视力、视野、眼压、视神经诱发电位(VEP)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眼科检查,麻醉方式均为全身麻醉及控制性降压,手术均在鼻内镜下完成,术中根据鼻窦CT范围选择具体的手术方式,选择恒定的解剖结构作为标志,尽量达到骨瘤的完全切除,同时采用鼻中隔带蒂黏膜瓣覆盖术腔,促进术腔上皮化,术后1周复查鼻窦CT,术后定期门诊复诊。结果术后1周复查鼻窦CT显示肿瘤彻底切除 9例,部分切除2例,随访26~76个月,患者较术前症状明显好转,其中头痛、鼻塞及溢泪症状均消失,2例视力下降患者中1例视力有部分提高,但1例眼球凸出患者在术后1年复发,转外院治疗,现已失访,其余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骨瘤安全、有效、微创,术前鼻窦CT可为鼻内镜手术提供可靠的保障,术中选用恒定的解剖结构定位肿瘤边界,以求骨瘤完全切除。
2019, 25(2):166-17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14
摘要:目的观察兔鼻腔手术后黏膜转归过程中经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HBOT)后的恢复情况,探讨HBOT对鼻黏膜术后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21只日本大耳白兔取5只为正常空白对照,余16只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非高压氧组,每组8只,创建双侧鼻腔手术模型。高压氧组于术后第5天开始高压氧治疗,非高压氧组置于常现环境,术后第6周取全部动物双侧下鼻甲手术区黏膜观察大体形态及病理学改变。空白对照组取相同部位黏膜观察。结果大体形态:高压氧组1侧出现瘢痕增生,无粘连,2侧鼻腔内见脓性分泌物;非高压氧组7侧瘢痕粘连形成,8侧鼻腔积脓;高压氧组较非高压氧组恢复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改变示两组均见炎细胞浸润、基底膜充血水肿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高压氧组表现为轻度,非高压氧组表现为中重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可降低兔鼻腔手术后黏膜炎症反应,减轻基底膜充血水肿,抑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促进鼻黏膜恢复。
2017, 23(1):33-3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701008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鼻腔错构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的5例婴幼儿鼻腔错构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局部体征、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策略。结果5例患儿均表现为单侧鼻腔阻塞,伴有不同程度的吃奶时呛咳、夜眠时打鼾憋气等现象。1例肿块在2个月内呈渐进性生长,4例肿块在病程中无明显增大。5例中有1例伴有同侧后鼻孔狭窄。影像学清晰显示鼻腔占位情况,2例位于单侧鼻腔、筛窦,3例累及单侧鼻腔、筛窦及鼻咽部;颅底骨质缺损3例,同侧眶壁骨质破坏2例;3例肿块内见斑点状、条状高密度钙化影,伴周围骨壁膨胀性改变;5例均有鼻中隔明显受压向对侧偏移。5例均采用鼻内镜下手术切除,4例完全切除,1例分3次切除,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均提示鼻软骨间叶性错构瘤,随访至今均未复发。结论婴幼儿鼻腔错构瘤是一种非常罕见呈局限生长的瘤样增生,常以鼻塞为主要症状就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鼻内镜手术一般可以完全切除大多数病变,并且具有视野清楚、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