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5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三维CT影像学分析额窦的发育规律

      2024, 30(5):6-1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429

      关键词:额窦发育三维重建CT
      摘要 (98)HTML (111)PDF 1.12 M (906)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汉族人群正常额窦的CT影像,分析左右额窦发育与年龄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85例1~25岁患者的CT资料,通过Mimics软件进行双侧额窦的三维重建,观察额窦气化发育的时间,并测量发育额窦的高度、宽度、深度及体积等参数,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额窦气化发育最早在2岁儿童中可以观察到,其大小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在4~8岁和10~14岁时有激增期,17岁以后发育成型;左侧额窦有发育优势;男性额窦大于女性,但17岁以下无统计学差异,17以上的成熟额窦除了右侧宽度(P=0.085)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CT三维重建来理解额窦的正常发育规律,为不同年龄汉族人群额窦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 颈内动脉颅底段的CT测量及三维重建

      2024, 30(5):48-5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52

      关键词:鼻内镜鼻咽切除术复发性鼻咽癌CT测量三维重建颈内动脉
      摘要 (42)HTML (35)PDF 1.11 M (78)收藏

      摘要:目的 经鼻内镜鼻咽切除术是目前鼻咽颅底病变微创手术的首选,但颈内动脉损伤是该手术的潜在危险。通过术前对患者CT资料进行多层面观测和图像三维重建,评估颈内动脉的走行及其与相关结构的空间关系,以便指导鼻内镜鼻咽及咽旁隙颅底手术。方法 选择40例(80侧)鼻咽及其周围颅底无病变表现的头部增强CT资料,在图像工作站上对不同层面中颈内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进行测量,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颈内动脉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结果 在骨性下鼻甲层面中,骨性下鼻甲后缘、翼内板后缘、翼外板后缘、中线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8.8±4.0)、(25.9±2.8)、(19.7±3.8)、(23.8±2.7) mm;骨性下鼻甲后缘及翼内板后缘的延长线与颈内动脉的夹角为(15.0±4.0)、(17.0±6.0)°。在后鼻孔下缘层面中,翼内板后缘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和角度分别为(27.2±3.5) mm和(12.0±4.0)°。三维重建获得清晰的立体图像。颈内动脉颈段的走行40%发生变异,其中大部分为弯曲型,位于口咽至咽隐窝水平,突向咽后壁。结论 患者术前进行个体化CT三维重建能为经鼻内镜鼻咽颅底手术提供关键解剖信息,便于术中定位颈内动脉,提高手术安全性。人群中颈内动脉变异率较高,突向咽后壁,经鼻内镜鼻咽-咽旁颅底手术风险增高,术前应充分评估。

    • 单侧上颌窦真菌球患者上颌窦解剖参数的CT研究

      2023, 29(5):41-4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29

      关键词:真菌球上颌窦三维重建气化系数
      摘要 (88)HTML (189)PDF 1.10 M (303)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上颌窦真菌球(UMFB)与上颌窦解剖参数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UMFB患者的鼻窦CT资料,应用Mimics 21.0软件对双侧上颌窦进行三维重建,同时测量计算患侧与健侧上颌窦的容积、表面积、气化系数、骨壁厚度及密度等解剖参数,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UMFB患者的双侧上颌窦中,患侧上颌窦容积、内表面积、气化系数、上下径均较健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右径、前后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上颌窦骨壁厚度及密度均较健侧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UMFB患侧上颌窦解剖参数与Lund-Mackay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UMFB更好发于上颌窦容积、表面积、气化系数以及上下径较小的一侧。上颌窦骨壁厚度及密度增大对于诊断UMFB具有一定价值。

    • 额窦口参数及鼻丘气房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2022, 28(4):14-1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14

      关键词:慢性额窦炎三维重建鼻丘气房引流
      摘要 (217)HTML (324)PDF 1.07 M (46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额窦口参数及鼻丘气房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其他疾病就诊而鼻窦正常患者25例及慢性额窦炎患者113例,根据软组织密度率(STDR)将研究对象分为0、1、2、3、4分组,应用鼻窦CT数据进行额窦及鼻丘气房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关参数。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额窦口参数及鼻丘气房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①额窦浑浊程度不同的5组患者的鼻丘气房形态学参数不完全相同。0分组的鼻丘气房体积、表面积、上下径均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分组的鼻丘气房的左右径低于1分组和3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额窦浑浊程度不同的5组患者的额窦口参数不完全相同。正常0分组额峡部前后径高于其他各组,0分组FI截面积高于2组、3分组和4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分组FI值、FI截面积均高于3分组及4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2分组FI截面积中位数高于4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0分组相比,额窦浑浊程度越高,FI及FI截面积越小;③Spearman秩相关分析提示:FI截面积与FI值、额隐窝的前后径呈正相关(rs=0.606,rs=0.213,P<0.05),与鼻丘气房体积、表面积及上下径呈弱的负相关(rs=-0.154,rs=-0.161,rs=-0.250,P<0.05),鼻丘气房体积与FI呈弱的负相关(rs=-0.276,P<0.05)。结论 鼻丘气房形态学参数和FI值、FI截面积参与慢性额窦炎的发生、发展,且FI值、FI截面积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 颞骨HRCT三维重建测量乳突气房表面积与容积的临床意义

      2021, 27(1):65-7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95

      关键词:中耳,乳突气房颞骨HRCT三维重建表面积容积比气体交换
      摘要 (949)HTML (156)PDF 1.01 M (195)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颞骨HRCT三维重建测量乳突气房表面积(SA)、容积(V),以揭示健康气化型乳突气房SA、V、表面积容积比(SA/V)的参考值范围及特征,为进一步乳突气房功能研究、生理建模及功能重建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108例(216耳)乳突气化型成年患者的颞骨HRCT资料。使用Mimics 21.0三维重建颞骨HRCT乳突气房并测量其SA、V、SA/V,采用SPSS 25.0软件确定参考值范围,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上述测量值在性别间的差异,配对Wilcoxon检验比较SA、V在左右耳间的差异,配对t检验比较SA/V在左右耳间的差异。结果 108例(216耳)气化型乳突气房SA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9 220.20(6 837.42~12 472.07)mm2,95%参考值范围为3 105.70~21 218.66 mm2;V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7 255.86(5 178.03~9 796.77)mm3,95%参考值范围为2 185.78~19 297.57 mm3;SA/V呈正态分布,平均为(1.309 8±0.244 4)mm-1,95%参考值范围为0.830 8~1.788 8 mm-1;男性乳突气房SA、V均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乳突气房SA/V小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耳与右耳乳突气房SA、SA/V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耳乳突气房V大于右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乳突气化型成年人中,SA、V、SA/V的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3 105.70~21 218.66 mm2、2 185.78~19 297.57 mm3、0.830 8~1.788 8 mm-1;SA、V在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SA/V在个体间差异较小。这些数据可为临床乳突功能重建提供参考。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5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