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1(1):1-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285
摘要:熟知鼻窦相关解剖是安全有效地开展内镜鼻窦手术(ESS)的前提,而鼻窦解剖存在极大的变异,因此鼻科医生在ESS术前均需细致阅片。筛窦的气化变异决定了ESS中各个鼻窦开放的难易程度,因此术前识别筛窦的气化变异尤其重要。后组筛房也具有极大的变异特征,可以向眶上、眶下以及蝶骨体不同区域扩展。我们基于前期研究以及近期文献,将后组筛房扩展的影像解剖做一回顾,主要包括其气化来源、所在位置、毗邻结构和内镜手术学意义等,希望提升鼻科医师对此类变异的认识。
2024, 30(1):93-9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06
摘要:目的 探讨异位牙及多生牙并发上颌骨囊肿的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近5年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异位牙及多生牙合并上颌骨囊肿的临床质料,并总结其诊治特点。结果 6例患者共有7颗异位牙和多生牙,均并发上颌骨囊肿,1颗左上尖牙异位至左鼻腔,1颗左上前磨牙异位至左眶底,1颗左上尖牙异位至左上颌窦泪前隐窝区域,1颗为左侧上颌窦底异位多生牙,3颗为右上颌骨前部多生牙。5例患者1次手术成功,1例患者初次手术仅处理囊肿,未处理异位牙,2个月后出现口腔瘘,8个月后再次手术去除异位牙。3例患者鼻内镜下经鼻入路手术,2例患者采取Caldwell-Luc入路手术,1例鼻内镜结合Caldwell-Luc入路手术;2例患者Caldwell-Luc入路术后出现面部麻木感3个月后缓解。6例患者均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异位牙及多生牙并发上颌骨囊肿常表现为面部隆起,可首诊于耳鼻咽喉科,耳鼻咽喉科医生需重视,避免漏诊。术者需结合手术经验,根据牙齿的位置及囊肿累及范围,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鼻内镜下经鼻入路较Caldwell-Luc入路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2023, 29(1):15-2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75
摘要:牙源性鼻窦炎(OS)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是在单侧鼻窦病变中占比很高。多由牙周病、牙科治疗及种植牙等引起,表现为以鼻腔腥臭味、中鼻道稀薄灰白色脓液以及CT可见的根尖及窦底病变为主要特征。虽然OS是一个大家熟知的疾病,但是在诊断上缺乏具有共识性的标准,治疗上多学科协作不足,处理策略选择的依据不清,导致很多OS不能被准确识别和恰当治疗。因此,本文从疾病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影像特征、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其认识现状与存在问题作一回顾,以促使OS临床治疗规范化。
2023, 29(5):41-4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29
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上颌窦真菌球(UMFB)与上颌窦解剖参数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UMFB患者的鼻窦CT资料,应用Mimics 21.0软件对双侧上颌窦进行三维重建,同时测量计算患侧与健侧上颌窦的容积、表面积、气化系数、骨壁厚度及密度等解剖参数,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UMFB患者的双侧上颌窦中,患侧上颌窦容积、内表面积、气化系数、上下径均较健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右径、前后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上颌窦骨壁厚度及密度均较健侧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UMFB患侧上颌窦解剖参数与Lund-Mackay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UMFB更好发于上颌窦容积、表面积、气化系数以及上下径较小的一侧。上颌窦骨壁厚度及密度增大对于诊断UMFB具有一定价值。
2023, 29(2):101-10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543
摘要: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与上颌窦气化分型的关系。方法 实验组纳入 CT 结果显示鼻中隔偏曲且无鼻窦合并症的患者 100例,对照组为CT结果显示鼻中隔无偏曲患者60例。使用美国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进行图像观测,观察上颌窦气化程度及鼻中隔偏曲的程度,比较鼻中隔偏曲与上颌窦气化之间的关系。采用 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鼻中隔偏曲患者中,54.0%(n=54)鼻中隔偏向右侧,46.0%(n=46)鼻中隔偏向左侧;鼻中隔偏曲角度5.4°~31.1°,平均(12.8±4.1)°,鼻中隔偏曲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性别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62,P<0.05),性别分布与鼻中隔正常的上颌窦气化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Ⅰ型和Ⅲ型上颌窦与鼻中隔偏曲角度之间存在相关性(r=0.27,P<0.05)。鼻中隔是否偏曲与上颌窦的气化分型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χ2=18.52,P<0.05)。结论 男性更容易出现鼻中隔偏曲及上颌窦过度气化。鼻中隔是否偏曲及偏曲角度增大会影响上颌窦的气化,即鼻中隔偏曲的人群较不偏曲人群更易出现上颌窦过度气化,鼻中隔偏曲角度较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上颌窦过度气化。
2022, 28(4):20-2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019
摘要:目的 探讨轮廓化后半周膜鼻泪管在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 30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均行鼻科常规术前检查及鼻窦影像学检查。患者均采用轮廓化后半周膜鼻泪管手术,该术式通过去除鼻泪管骨管后半周骨质及依附其上的黏膜组织,从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保留鼻泪管膜部,进入窦腔,去除病变。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彻底清除病变,完整保护鼻泪管膜部,术后恢复良好,窦腔上皮化良好,病变均无复发,无鼻周局部麻木、鼻翼塌陷、溢泪等并发症。结论 轮廓化后半周膜鼻泪管手术通过保留鼻泪管膜部,可扩大手术视野,增大手术操作空间,从而减小手术损伤,避免并发症,对于处理上颌窦的良性病变有巨大优势,并可最大限度保留鼻腔、上颌窦的生理功能,防止窦口狭窄,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2021, 27(1):71-7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47
摘要:目的 探讨上颌窦气化与牙源性上颌窦炎发病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鼻窦CT中双侧牙槽突骨质厚度、牙槽突气化深度,冠状位上颌窦高度及矢状位对角线长度,观察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双侧上颌窦气化程度的差异。结果 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患侧上颌骨牙槽突厚度:(5.67±1.79)mm,健侧上颌骨牙槽突厚度:(7.88±2.77)mm,患侧明显小于健侧。患侧牙槽突气化深度:(8.67±2.71)mm,健侧牙槽突气化深度:(6.31±3.78)mm,患侧明显大于健侧。双侧上颌窦高度及矢状位对角线长度无明显差异。健侧上颌骨牙槽突骨质厚度与牙槽突气化深度呈负相关关系,患侧上颌骨牙槽突骨质厚度与牙槽突气化深度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上颌骨牙槽突部位存在双侧不对称性局部气化现象,导致患侧牙槽突骨质于上颌窦底一侧的吸收变薄,可能是牙源性上颌窦炎的易感因素。
2021, 27(2):138-14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004
摘要:目的 探讨中鼻甲形态学参数与慢性上颌窦炎(CMS)的关系。方法 回顾90例双侧CMS患者和60例健康人的鼻窦CT,在上颌窦口层面测量中鼻甲长度及卷曲度,并比较两组的差异。采用Lund-Mackay评分评估CMS组的病情严重程度,将Lund-Mackay评分与测量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探究影响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正常组和CMS组的中鼻甲长度分别为9.94(8.45,12.77)mm和8.97(7.05,11.69)mm,正常组的中鼻甲长度大于CM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鼻甲卷曲度分别为5.47(3.82,7.29)mm和5.22(3.11,6.8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MS组上颌窦中,中鼻甲长度和卷曲度均与Lund-Mackay评分呈负相关(分别为r=-0.186,P<0.05;r=-0.250,P<0.01);③多元线性回归显示中鼻甲卷曲度是影响Lund-Mackay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中鼻甲长度与CMS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中鼻甲卷曲度与CMS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但中鼻甲卷曲度较小的CMS患者病情更严重。
2019, 25(1):60-6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1012
摘要:目的探讨CT联合鼻内镜检查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CT初步诊断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患者184例,再结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单纯CT、CT联合鼻内镜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者的准确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单纯CT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为75.8%,CT联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为93.0%,CT联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比单纯CT检查高17.2%,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对于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具有重大价值,CT与鼻内镜联合诊断提高了真菌性上颌窦炎诊断的准确率,对临床诊治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2019, 25(2):157-16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1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鼻窦CT评分在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患者嗅觉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 例确诊为CR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性慢性鼻-鼻窦炎(eosinophi chronic rhinosinu sitis,ECRS)组患者28 例,非嗜酸性粒细胞性慢性鼻-鼻窦炎(non eosinophi chronic rhinosinu sitis,nECRS)组患者64 例。排除鼻部手术史和其他可能影响嗅觉功能的因素,进行病史采集、嗅觉功能检测和鼻窦CT评分,采用χ2和t检验比较两组间患者临床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鼻窦CT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鼻窦CT评分和嗅觉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鼻窦CT评分在嗅觉障碍中的预测评估价值。 结果ECRS组双侧炎症(26/28),筛窦上额窦总和差,(EM 差)值3.32±2.25;nECRS组双侧炎症(48/64),EM差值1.81±2.3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T评分方面,CRS患者的EM 差值与嗅觉功能相关性更强(r=0.634),具有更高的预测评估价值,其曲线下面积为0.827。当EM差截断值取2.5时,诊断嗅觉障碍的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79.2%。结论与其他鼻窦CT评分相比,筛窦上颌窦总和差值对于CRS患者嗅觉障碍有更好的预测诊断价值。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