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1):89-9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50
摘要:目的 介绍一种简易的利用生物凝胶辅助空气悬浮技术耳内镜下鼓膜修补的手术方式,并观察手术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2月—6月在南京明基医院就诊的鼓膜穿孔患者24例(25耳),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42.3±10.1) 岁。行耳内镜下生物凝胶辅助空气悬浮技术修补鼓膜。术中利用内植法植入耳屏软骨膜,鼓室内外不填塞,术后第3天、第6天及第2、4、8、12周门诊随访,行耳内镜检查。结果 24例(25耳)患者平均每耳手术时间(34.2±10.5)min,2耳术后3 d漏气,1例术后3周感染,均进行积极处理,无耳闷、出血、过敏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3个月,穿孔鼓膜均愈合良好。结论 生物凝胶辅助空气悬浮技术修补鼓膜简便、微创、快速,术后无耳闷,为唯一听力耳手术提供了一种新选择,同时方便双耳同时手术、局麻手术及无法配合术后换药的儿童手术。
2023, 29(5):31-3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57
摘要:目的 探讨耳内镜灌流模式下应用软骨膜-软骨-软骨膜复合体重建上鼓室外侧壁在上鼓室胆脂瘤(包含外耳道胆脂瘤和中耳胆脂瘤)手术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的29例患者(外耳道胆脂瘤14例,中耳胆脂瘤15例),其上鼓室全部被胆脂瘤侵犯破坏,彻底清除上鼓室及听骨链病变后,应用耳内镜在灌流模式下选取耳屏或耳甲腔软骨膜-软骨-软骨膜复合体重建上鼓室外侧壁。结果 术前气导听力(42.51±3.55) dBHL,术后3个月为(26.22±5.12) dBHL;术前气骨导差(28.67±6.31) dBHL,术后3个月为(13.11±6.56) dBHL,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定期随访,出现耳鸣5例,眩晕3例,内陷袋1例,人工听骨赝复物脱出1例,外耳道狭窄3例,鼓膜穿孔1例;耳鸣、耳闷、眩晕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内陷袋及人工听骨赝复物脱出的患者听力改善尚可,继续观察随访;鼓膜穿孔及外耳道狭窄再次行手术处理后痊愈。结论 耳内镜灌流模式下软骨膜-软骨-软骨膜复合体在清除胆脂瘤后,重建上鼓室外侧壁,可有效恢复中耳鼓室解剖结构,显著提高患者术后听力,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确切。
2022, 28(1):69-7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91
摘要:目的 对耳内镜下内衬法和夹层法完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患者鼓膜修补术进行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经耳内镜内衬法和夹层法行鼓膜修补的CSOM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6例CSOM患者入组观察,随机分为两组由同一术者分别以内衬法(33例)和夹层法(33例)完成I型鼓室成形术。比较其鼓膜愈合情况及术后听力改善情况。结果 在内衬组(33例)鼓膜穿孔的患者中,31例愈合,愈合率为93.9%;夹层组(33例)鼓膜穿孔的患者中,32例愈合,愈合率97.0%。内衬组术前气骨导差(ABG)(21.76±9.43) dBHL,术后ABG (15.97±8.60) dBHL,平均提高6 dBH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夹层组术前ABG (19.06±8.40) dBHL,术后ABG (12.30±7.23) dBHL,平均提高7 dBH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经耳内镜下以内衬法和夹层法行鼓膜修补术,都能达到较理想的鼓膜愈合状态及听力改善情况。耳内镜手术耗时少、术后住院日短,在耳外科领域中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022, 28(2):88-9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95
摘要: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自体耳后皮下脂肪组织压片修补中大型鼓膜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耳内镜下应用自体耳后皮下脂肪组织压片修补中大型鼓膜穿孔52例(52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鼓膜穿孔的愈合及听力改善情况。结果 随访6~12个月,52例均未出现面瘫、味觉减退等手术并发症。52耳中49耳穿孔完全闭合,总治愈率94.2% (49/52),平均听力提高(14.7±3.1)dB;其中,外伤性穿孔31耳,治愈率96.8% (30/31),平均听力提高(14.3±1.6)dB;慢性中耳炎陈旧性穿孔21耳,治愈率90.5% (19/21),平均听力提高(15.4±4.4)dB。结论 脂肪组织压片可用于修补中大型鼓膜穿孔,疗效可靠,愈合率高。此技术优于脂肪嵌入法,扩大了脂肪组织修补鼓膜穿孔的临床应用。
2022, 28(1):106-10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059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肉芽性鼓膜炎的诊治方法及误诊原因,以期提高该类疾病的诊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0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杏坛医院诊治的慢性肉芽性鼓膜炎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采用耳内镜下聚维酮碘消毒液耳浴治疗。结果 6例慢性肉芽性鼓膜炎患者经聚维酮碘消毒液治疗后5例治愈,1例经手术治愈,随访3~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慢性肉芽性鼓膜炎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专科体查可诊断,耳内镜的使用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本病认识不够和检查不仔细是误诊原因,对于肉芽组织较小的患者使用聚维酮碘消毒液耳浴治疗效果显著,肉芽组织较大的患者则需要手术治疗。
2021, 27(2):222-22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74
摘要:目的 报道2例耳内镜鼓膜修补术后并发耳廓软骨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 对2例耳内镜鼓膜修补术后并发耳廓软骨膜炎患者采用抗炎、对症等治疗,对脓肿形成者广泛切开引流,清理坏死软骨。结合文献复习阐述耳廓软骨膜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患者1随访4个月后复查右耳廓上端稍有塌陷畸形,修补鼓膜愈合良好,患者自觉听力改善,声阻抗示A型,纯音测听示气骨导差基本消失;患者2随访2个月后见伤口局部无渗出,切口逐渐对位愈合。结论 由于耳内镜鼓膜修补技术的广泛开展,对于耳屏软骨的操作增加。临床医生需警惕术后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的发生。手术中严格消毒,术后做好切口观察护理。发生后应早诊断,早治疗,尽可能减少耳廓畸形的发生。
2021(6):615-61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462
摘要:随着近10年来国际和国内耳内镜技术的学术交流不断深入,耳内镜技术在国内方兴未艾,尤其在基层和年轻医生中的应用更为普及,随着耳内镜手术经验不断积累、手术技术日趋成熟,手术逐渐向广度、深度、难度方向扩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微创手术径路,并向着侧颅底以及颅底中线深入。耳内镜手术在国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
2021(6):620-62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368
摘要:目的 探讨小龄儿童经耳道全耳内镜中耳胆脂瘤手术可行性,提示临床诊疗路径。方法 收集2016年4月-2021年3月经耳道全耳内镜手术治疗的小龄(≤ 6岁)中耳胆脂瘤患儿为研究对象。入组26例患儿,男19例,女7例;年龄1.9~6岁,平均年龄(4.1±0.9)岁。对病例一般资料、病变程度、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复发与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小龄儿童经耳道全耳内镜手术可行性及手术策略。结果 先天性胆脂瘤21例(80.8%),后天性胆脂瘤5例(19.2%)。EAONO/JOS分期I期8例(30.8%),II期17例(65.4%),III期1例(3.8%)。12例术中使用角度镜。术中出血1.0(1.0,2.0)mL,手术时长85.0(50.0,110.0)min,术后住院2.0(2.0,5.0)d。术后3例患儿有短期眩晕,1例暂时性轻度面部运动不对称,鼓索神经术中均有游离,无其他并发症。复发1例。结论 小龄儿童中耳胆脂瘤可实施耳道全耳内镜手术,对于病变延伸至后鼓室、上鼓室、鼓窦入口等情况需辅助角度镜。耳内镜对精细结构的观察有明显优势,可有效保护中耳结构。
2021, 27(6):625-62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60002
摘要: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切除儿童中耳胆脂瘤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为该类疾病的处理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处理的20例中耳胆脂瘤患儿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14岁,平均年龄为(7±0.5)岁。根据术前影像学评估,病变范围均在中耳范围内,手术方案为耳内镜经耳道径路中耳切除胆脂瘤,对于听骨链破坏者同期行人工听骨链重建。分析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结合病史、耳内镜检查、术前CT及术中发现,20例患者中18例(90%)为先天性胆脂瘤,其中Potsic II期3例,Potsic III期15例。;2例(10%)为后天继发性局限性中耳胆脂瘤,病变主要位于上鼓室。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个月均干耳。19例(95%)患者无复发。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平均随访(34±8)个月,1例(5%)III期先天性胆脂瘤复发,再次行耳内镜经耳道径路手术,随访26个月未见复发。术前患者平均气导听阈(37.3±9.3)dB,术后平均气导听阈(29.8±6.3)dB,术后听力明显改善(P<0.05)。结论 儿童中耳胆脂瘤以先天性胆脂瘤常见。对于术前评估为局限性的中耳胆脂瘤患儿(Potsic分期I-III期),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可提供清晰广角视野,在少量骨质切除的情况下,能更加微创地处理胆脂瘤并进行听骨链重建,病变残留复发率少,手术效果佳,是值得提倡的治疗方案。
2021, 27(6):630-63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456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耳内镜下颞肌筋膜四点固定法修补鼓膜穿孔,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2020年12月-2021年6月因鼓膜紧张部前方或中央型大穿孔的患者1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例(12耳),行耳内镜下四点固定法鼓膜修补术,注意下方鼓沟表面、锤骨柄内侧面、后方鼓沟与鼓索神经表面及前上部鼓环与鼓沟之间的裂隙四处关键点的固定;对照组9例(9耳),采用带软骨膜的耳屏软骨进行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分别采用耳内镜及纯音听力检查进行客观评估,采用汉化版苏黎世慢性中耳炎量表(ZCMEI)对患者进行中耳炎症状、术后主观听力水平、社会心理影响及医疗资源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 观察组12耳术后2周穿孔基本愈合,鼓膜的形态更接近于正常浅凹型。穿孔修复成功率100%;对照组有1例前方遗留裂隙样穿孔,穿孔修复成功率88.9%。采用四点固定法,术后听力PTA(22.5±7.5)dB,ABG(10.0±8.2)dB,较术前的(35.1±12.6)dB和(21.7±8.2)dB有明显提高(P=0.009,P=0.01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0.25、0.5、1 kHz上术后气导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而对照组仅在0.25 kHz处有显著性提高。生活质量评分两组在中耳炎症状、术后主观听力水平、社会心理影响及医疗资源占用四个维度的评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耳内镜下采用颞肌筋膜四点固定法修补鼓膜,可以获得很高的修复成功率,且术后鼓膜形态更接近于自然的鼓膜形态,术后听力改善效果好,对于耳道宽敞、位于前方边缘的穿孔及对术后听力改善要求高的病例,可采用此方法进行鼓膜修补手术。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