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2):72-7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532
摘要:目的 分析听神经瘤患者听力学特征,为筛查听神经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4月诊治的397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言语识别率(SDS)、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和颅脑增强MRI。结果 以典型症状就诊者312例,非典型症状就诊者85例。以突发性聋就诊者25例;患耳听力正常者54例,包含大型甚至特大型肿瘤,99例全聋者亦包含内听道和中型肿瘤。5例全聋者言语识别能力未完全消失。DPOAE一致型245例,耳蜗型72例,蜗后型79例。ABR阳性率98.0%(389/397),8例ABR波形正常者中3例为双侧非对称听力损失。结论 非典型症状就诊者占比21.4%,以突发性聋就诊、听力正常或ABR正常者不能排除听神经瘤;DPOAE和ABR可作为筛查听神经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2020, 26(6):609-61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02
摘要: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将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年龄下限降至9月龄表明:有必要更早地植入人工耳蜗,以收获聋儿植入后更佳的听力、言语和语言康复成效。在低龄婴幼儿中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离不开一批训练有素的医护及麻醉团队提供围手术期支持,对诊断、麻醉风险、外科技术、术中测试和术后编程、长期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对婴幼儿听力学诊断、干预和评估带来了挑战。9~24月龄儿童植入人工耳蜗的指征仍为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围绕“先天聋儿植入人工耳蜗的指征和时机”“植入前是否试配助听器”等话题,耳外科专家与听力学专家应携起手来,审慎、稳妥、积极地开展低龄儿童人工耳蜗植入的循证医学研究。
2020, 26(6):641-64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08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反应遥测技术(NRT)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监测,术后调机中的作用和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历人工耳蜗植入的婴幼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每例患者在术中、术后开机、调机应用NRT测试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CAP)的阈值数据,应用听觉整合量表(ITMAIS)评估行为听觉言语功能。结果38例婴幼儿在术中植电极进入耳蜗后均实施NRT测试,每例测试5个电极,分别为1、6、11、16、22号电极,共测试了190个电极,其中163个电极(85.8%)引出了ECAP,其平均阈值为(163.8±21.2)CL。近端1号电极ECAP阈值显著高于远端22号电极(P<0.05)。从开机到开机后12个月,各电极ECAP阈值无显著变化。3岁以下患儿中,25例患儿在各次NRT测试时所有电极都能引出ECAP,而8例患儿存在1~5个电极不能引出ECAP,在开机12个月后,后者的ITMAIS积分与前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后NRT测试的ECAP阈值在近端电极显著高于远端电极,耳蜗内数个电极引不出ECAP不影响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
2019, 25(5):456-46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02
摘要: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可帮助所有年龄段的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患者,尤其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重获声音信息,可以改善患者的言语感知和生活质量,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因此探究影响耳蜗植入效果的因素是临床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通过文献回顾,主要介绍影响人工耳蜗植入术效果的因素。
2019, 25(5):462-46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03
摘要:目的总结17例人工耳蜗患者耳蜗再植入的原因,探讨降低耳蜗再植入风险的方法,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满意度及术后听力言语康复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8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17例采用面隐窝入路圆窗再植入人工耳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再植入原因。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耳蜗再植入手术,再植入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满意度高,人工耳蜗助听听阈大幅改善,言语分辨能力明显提高,患者听力言语康复效果提升。17例人工耳蜗再植入原因分别为:植入体故障6例;植入体不工作2例;植入体受撞击后损坏2例;植入体接收刺激器移位1例; 植入体接收刺激器部位破裂1例;皮瓣感染3例,其中1例为右侧感染后原植入体同侧再植入,皮瓣感染切口无法愈合后右侧植入体取出后行左侧人工耳蜗植入;电极未完全植入1例;应患者要求取出旧植入体同侧再植入新型植入体1例。结论人工耳蜗再植入原因复杂多样,选择合适材料的植入体、避免剧烈撞击、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以及进行准确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是避免人工耳蜗再植入的关键。
2019, 25(5):466-46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04
摘要:目的分析23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再植入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9年6月行人工耳蜗再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再植入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后。结果人工耳蜗植入后造成再植入的原因:外伤1例,手术固定电极不良1例,术区感染5例,排除言语处理器、手术植入及患者自身原因的助听效果差2例,不明原因植入体故障14例。5例感染患者均为一期行人工耳蜗取出,感染控制后行二期人工耳蜗手术,均为单耳再植入,2例同侧植入,3例对侧植入。23例患者首次均为右耳单侧植入,再次植入时2例患者行双侧人工耳蜗植入,3例患者改为对侧再次植入。再植入术后随访1个月至5年10个月,1例患者术中出现井喷,术后眩晕,3d后缓解;1例患者出现头皮下血肿,术后2周内自行吸收。所有患者术后人工耳蜗听声效果正常。结论人工耳蜗再植入的原因有外伤、手术原因、感染、助听效果差、植入体故障,其中植入体故障和感染是儿童人工耳蜗再次植入的主要原因。再植入手术不影响人工耳蜗的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较初次手术无明显提高。为了减少人工耳蜗再植入,提倡精准的微创人工耳蜗植入预防并发症发生,同时加强对患者家长的教育,减少外伤等造成的人工耳蜗故障。
2019, 25(5):470-47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05
摘要:目的总结川南地区43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分析其人工耳蜗术后康复效果,了解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对43例耳聋患者行GJB2、SLC26A4、mtDNA 12S rRNA基因检测,有基因位点发生致病突变者为耳聋基因检测阳性,归为A组;其余为基因检测阴性,归为B组。两组患者均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行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评估。结果43例患者中基因位点发生致病突变者14例(A组);耳聋基因筛查阴性29例(B组)。A组中9例患者GJB2检测阳性,6例患者SLC26A4检测阳性,其中1例患者GJB2、SLC26A4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不同时间点 CAP 和SIR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且评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CAP和SIR评分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43例患者中常见致病耳聋基因为GJB2、SLC26A4,人工耳蜗植入术能有效提高患者听力及言语能力,但耳聋基因突变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效果无明显相关性。
2019, 25(5):476-48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06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对西洋乐器和我国民族乐器感知能力的差异,探讨人工耳蜗植入者与听力正常者在音乐音色感知的规律特征和听配能差异。方法耳蜗组和对照组受试者各20例,使用音乐感知评估平台对两组受试者进行音色识别能力测试,记录并比较两组音色识别正确率和总应答反应时间。结果①耳蜗组音色识别正确率(80.42±11.87)%,显著低于对照组正确率(96.67±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耳蜗组对我国民族乐器(琵琶、二胡)识别正确率82.50%,西洋乐器正确率80.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4)。③耳蜗组对音色测试总应答反应时间(170.50±21.81)s,与对照组(161.85±18.18)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3,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对音乐音色的感知能力显著低于听力正常者,在测听任务过程中所需听配能增加,并且容易混淆管弦乐器。对比西洋乐器,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对我国民族乐器的感知无明显优势。
2019, 25(5):499-45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01
摘要: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是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听觉和言语康复的主要方法, 随着人们对听觉系统和中枢可塑性的深入研究,手术技术及辅助工具的开发,以及人工耳蜗植入相关电子科技和材料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及相关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本文分析人工耳蜗植入体,尤其是电极设计和言语处理器的升级、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的拓宽、术前评估手段的完善及精准微创人工耳蜗植入和残余听力保留的开展,并对人工耳蜗植入相关技术进行展望。
2018, 24(1):17-20.
听神经瘤|人工听觉|骨桥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术后单侧耳聋患者人工听觉重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听神经瘤术后单侧耳聋行人工听觉植入患者8例,其中同侧一期骨桥植入患者6例,二期同侧骨桥植入2例。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改变。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手术,肿瘤均完全切除。至随访1年,8例患者均正常使用听觉植入装置。骨桥植入患者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骨桥可以帮助听神经瘤术后单侧耳聋患者有效地进行听觉功能重建,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