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3):1-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42
摘要:声门型喉癌占喉癌发病的70%,淋巴结转移少见。早期声门型喉癌常常引起声音嘶哑,就诊过程中,易于早期发现,在所有喉癌中预后最好。近10年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关于早期声门型喉癌的诊治经历20余次的更新,已逐步形成经口内镜下CO2激光手术或单纯放疗为主的治疗模式。喉功能保留和嗓音质量是衡量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目前开放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少,而首选CO2激光手术还是单纯放射治疗方案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本文将分别介绍早期声门型喉癌的治疗进展及个性化治疗选择的关键要点,并总结影响肿瘤复发的预后因素及预测复发的生物学标志物,以期为指导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的治疗及随访提供临床参考。
2024, 30(4):18-2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81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海军军医大学海军特色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经鼻内镜治疗179例CR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确定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79例CRS患者接受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1年内复发35例(1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伴鼻息肉、鼻窦 CT Lund-Mackay评分总分、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总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未进行换药、术后未规律药物治疗与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1年内复发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其中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总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未规律药物治疗是影响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总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未规律药物治疗是影响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 30(5):48-5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52
摘要:目的 经鼻内镜鼻咽切除术是目前鼻咽颅底病变微创手术的首选,但颈内动脉损伤是该手术的潜在危险。通过术前对患者CT资料进行多层面观测和图像三维重建,评估颈内动脉的走行及其与相关结构的空间关系,以便指导鼻内镜鼻咽及咽旁隙颅底手术。方法 选择40例(80侧)鼻咽及其周围颅底无病变表现的头部增强CT资料,在图像工作站上对不同层面中颈内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进行测量,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颈内动脉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结果 在骨性下鼻甲层面中,骨性下鼻甲后缘、翼内板后缘、翼外板后缘、中线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8.8±4.0)、(25.9±2.8)、(19.7±3.8)、(23.8±2.7) mm;骨性下鼻甲后缘及翼内板后缘的延长线与颈内动脉的夹角为(15.0±4.0)、(17.0±6.0)°。在后鼻孔下缘层面中,翼内板后缘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和角度分别为(27.2±3.5) mm和(12.0±4.0)°。三维重建获得清晰的立体图像。颈内动脉颈段的走行40%发生变异,其中大部分为弯曲型,位于口咽至咽隐窝水平,突向咽后壁。结论 患者术前进行个体化CT三维重建能为经鼻内镜鼻咽颅底手术提供关键解剖信息,便于术中定位颈内动脉,提高手术安全性。人群中颈内动脉变异率较高,突向咽后壁,经鼻内镜鼻咽-咽旁颅底手术风险增高,术前应充分评估。
2024, 30(4):63-6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92
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鼻咽癌(NPC)放疗后鼻咽颅底坏死及肿瘤复发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内镜及影像学等进行对比,探讨两者差异性,为患者的诊断提供依据,利于临床评估和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方法 以2012年1月—2022年4月38例NPC放疗后鼻咽颅底破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坏死组和复发组,对比两组性别构成、发病年龄、二次放疗、发病时间、鼻内镜检查表现、CT及MRI影像表现的差异。结果 两组在性别构成、发病时间、二次放疗、鼻腔恶臭、内镜下鼻咽坏死情况及新生物情况、CT骨质破坏表现、鼻咽软组织强化后表现、MRI中软组织及骨髓T2及强化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通过对NPC放疗后鼻咽颅底破坏患者的性别、发病时间、临床症状、鼻内镜表现、CT、MRI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对NPC放疗后鼻咽颅底坏死与肿瘤复发进行初步鉴别,有助于临床上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2023, 29(4):35-3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44
摘要:目的 对儿童复发性眩晕(RVC)患者进行连续睡眠脉搏氧监测,观察其睡眠血氧饱和度(SpO2)情况,探讨连续睡眠脉搏氧监测在诊断RV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RVC诊断标准,选取RVC患儿 50例作为RVC组,非RVC 20例作为对照组。RVC组根据2周内眩晕是否反复发作分为眩晕发作组(29例)和眩晕不发作组(21例);根据眩晕问卷调查评分将RVC组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3组。所有入组患儿均行连续睡眠脉搏氧监测,分析RVC患儿及对照组之间连续睡眠脉搏氧特征性差异。结果 ①RVC组中睡眠脉搏氧异常率为46.0%(23/50),正常对照组睡眠脉搏氧异常率为5.0%(1/2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眩晕发作组脉搏氧异常率65.5% (19/29),眩晕不发作组脉搏氧异常率19.0%(4/21),眩晕发作组脉搏氧异常率高于眩晕不发作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眩晕发作组、眩晕不发作组及对照组的平均SpO2和最低SpO2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RVC与对照组的平均SpO2和最低SpO2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连续睡眠脉搏氧与RVC、尤其是眩晕发作期的RVC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还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临床上,睡眠脉搏氧监测为无创,操作简单、易行,可作为诊断RVC的辅助检查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022, 28(3):41-4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043
摘要:目的 研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s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及相关因子在嗜酸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osCRSwNP)与非嗜酸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on-eosCRSwNP)中的表达水平差异,进一步分析NLRP3与non-eosCRSwNP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鼻内镜手术收集44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鼻息肉组织,通过组织HE染色将其分为22例eosCRSwNP患者和22例non-eosCRSwNP患者;同期收集1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下鼻甲黏膜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NLRP3炎性小体和IL-1β的mRNA水平;利用免疫组化观察NLRP3的蛋白表达情况。收集患者术前VAS评分、Land-Mackay评分、Lund-Kennedy评分及CRSwNP患者随访复发信息等。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on-eosCRSwNP和eosCRSwNP中均有NLRP3蛋白表达且染色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Non-eosCRSwNP组中NLRP3和白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尤其,在复发型non-eosCRSwNP中免疫组化NLRP3表达程度与术前VAS评分、Land-Mackay评分及Lund-Kennedy评分比较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研究表明NLRP3炎性小体及促炎因子IL-1β在non-eosCRSwNP中的表达显著,NLRP3表达程度与临床症状体征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因此,NLRP3炎性小体在预判non-eosCRSwNP复发上具有潜在临床价值。
2022, 28(3):95-9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40
摘要:目的 探索锁骨上带蒂皮瓣修复头颈肿瘤多次手术加放/化疗后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例头颈部肿瘤经过多次放/化疗术后缺损的患者,应用锁骨上带蒂皮瓣进行修复,并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3例患者术后随访皮瓣成活良好,均无感染、坏死等并发症出现。其中1例因缺损较大,未能完全修复,剩余部分缺损3个月后瘢痕化愈合;另外2例恢复良好。结论 锁骨上带蒂皮瓣血运丰富,弹性好,可用于修复头颈部肿瘤多次放/化疗术后等疑难复杂缺损,改善患者外观,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022, 28(3):116-12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34
摘要:复发性多软骨炎(RP)是一种以软骨及富含蛋白多糖的组织受累为主的免疫性多系统疾病,该病十分罕见,临床表现因受累部位不同而差异较大,目前仍无特异性辅助检查作为有效确诊手段,临床诊断较困难,以气道受累为主的患者,可隐匿起病,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和漏诊,但气道受累时病情进展较快,晚期出现喉气管狭窄时治疗相当棘手且预后不佳,给气道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针对气道受累的RP患者,临床医生应尽可能鉴别并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上不仅要采取全身治疗,还要辅以局部治疗管理气道,本文就气道受累的复发性多软骨炎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2021, 27(1):57-6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85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对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万方,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中外文数据库中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3月有关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文献。将所有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依据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表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有效率、ETDQ-7评分、骨气导差、平均听阈、声导抗、耳内镜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4篇,共计14个RCT实验710例患者(790耳),试验组351例患者(395耳),对照组359例患者(395耳)。试验组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对照组为单纯鼓膜切开置管。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各个随访时间段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 01);在各个随访时间段中,试验组的ETDQ-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 01);随访1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的骨气导差变化无统计学差异。随访12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骨气导差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平均听阈、声导抗及耳内镜检查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另外,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单纯鼓膜切开置管,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对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较好,症状改善更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
2021, 27(5):559-56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06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模型。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行鼻内镜术的172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复发作为分组依据,将复发的48例患者纳入复发组,将未复发的124例患者纳入未复发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应用工作特征(ROC)曲线检测其区分度,应用拟合优度检验评价其校准度。选取2019年1—7月行鼻内镜术的80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进行预测模型的临床验证。结果 单因素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年龄、鼻窦炎分型、哮喘、手术时间、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鼻窦炎分型、哮喘、手术时间、SAS评分与术后复发均有相关性(P均<0.05);患者行鼻内镜术后复发的概率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6。该模型的临床验证显示灵敏度为85.00%,特异度为93.33%,预测正确率为91.25%。结论 年龄、鼻窦炎分型、哮喘、手术时间、SAS评分是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根据各危险因素的构建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患者术后复发概率。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