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28(6):44-4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94
摘要:目的 探讨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与巴曲酶敏感性及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2月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48例,根据患者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分为敏感组及非敏感组,检测患者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FIB的变化及治疗前后纯音听阈变化。结果 ①4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75.0%,其中平坦型总有效率为72.4%,全聋型总有效率为78.9%,敏感组有效率为85.7%,非敏感组有效率为60.0%,敏感组有效率高于非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敏感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FIB、APTT下降,TT、PT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敏感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FIB降低,TT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敏感组FIB低于非敏感组,TT、PT高于非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曲酶敏感性与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相关性,主要与FIB、PT、TT密切相关,与APTT相关性不大,但机体可能通过APTT内源性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风险。巴曲酶可增强抗凝血功能,促进内耳微循环,使抗凝、纤溶和凝血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平衡,安全性良好。
2021, 27(2):196-20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161
摘要:目的 观察巴曲酶联合常规治疗在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135耳)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病历资料中是否规范地加用巴曲酶治疗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69例(79耳)与巴曲酶组52例(56耳),常规治疗组应用激素、营养神经、扩血管药物;巴曲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巴曲酶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1周后患者听力改善情况。结果 巴曲酶组总有效率为64.29%,高于常规治疗组(P=0.001);低频下降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90.91%,高于常规治疗组(P=0.149);高频下降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60.00%,高于常规治疗组(P=0.037);平坦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41.67%,常规治疗组的有效率为44.8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853);全聋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65.22%,高于常规治疗组(P=0.025)。结论 巴曲酶联合常规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突发性聋患者,尤其是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患者听力水平。
2021, 27(5):589-59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159
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n=50)给予巴曲酶、补充维生素和营养神经的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n=50)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听力阈值及包括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因子在内的血清血液流变学指数。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黏度和全血高切黏度、中切黏度、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因子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连接蛋白26和血清连接蛋白30水平均显著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后测得听力阈值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听力阈值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可有效改善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上调血清连接蛋白26和连接蛋白30水平,有效改善患者内耳微循环,减轻听力损伤。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