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7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鼓室注射庆大霉素引起的内耳神经系统继发病变

      2024, 30(6):11-1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356

      关键词:内耳毛细胞神经系统庆大霉素延迟性神经元死亡
      摘要 (90)HTML (455)PDF 1.97 M (1482)收藏

      摘要:目的 对鼓室注射庆大霉素大鼠模型的内耳原发病变和继发损害进行全方位定量评估。方法 16只(32耳)成年大鼠被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8耳)、鼓室注射庆大霉素(40 mg/mL)后7 d组(8耳)、鼓室用药后30 d组(8耳)及鼓室用药后60 d组(8耳)。受试大鼠的一侧耳被制作成全内耳膜迷路铺片用以定量评估各个感觉上皮区的毛细胞密度,另一侧耳被制作成颞骨矢状面切片用以定量评估耳蜗和前庭神经元密度及其外周端和中枢端神经纤维的密度。结果 对全耳蜗膜迷路铺片的毛细胞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鼓室注射庆大霉素后各观察时间点的毛细胞损害范围和程度基本相同,说明鼓室注射庆大霉素对毛细胞的一次性破坏没有对存活毛细胞发生明显的继发性破坏作用。对颞骨矢状面切片的内耳神经系统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鼓室用药后时间的推移,耳蜗和前庭神经元外周端神经纤维在毛细胞死亡后30 d已经消失殆尽,但是内耳神经元的细胞体及其中枢端神经纤维在毛细胞死亡后30 d尚未发生病变,直到毛细胞死亡后60 d,内耳神经元及其中枢端神经纤维才表现出明显的继发性破坏。结论 在毛细胞缺失后,内耳神经元外周端神经纤维发生的退化早于内耳神经元细胞体及其中枢端神经纤维的延迟性破坏。外周端神经纤维的早期退化说明内耳神经元与内耳感觉上皮之间的神经联系已经完全丧失,中枢端神经纤维的继发性破坏证明内耳与中枢之间的神经联系彻底中断。

    • 不同种属实验动物耳蜗毛细胞年龄相关性缺失的不同模式

      2023, 29(4):7-1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084

      关键词:耳聋耳蜗毛细胞图毛细胞缺失年龄相关性耳蜗毛细胞缺失耳聋相关基因缺陷
      摘要 (345)HTML (293)PDF 1.36 M (606)收藏

      摘要:目的 展示自然衰老和耳聋相关基因遗传缺陷之间耳蜗毛细胞缺失的不同模式。方法 用不同龄的长尾猴、南美栗鼠、豚鼠、Sprague-Dawley 大鼠、CBA/CaJ 小鼠、C57BL/6J 小鼠、A/J小鼠、DBA/2J 小鼠和侏儒灰色突变纯合子 (dwg/dwg) 小鼠作为受试对象。所有测试动物的耳蜗基底膜都被制作成平坦的耳蜗基底膜铺片。沿着耳蜗基底膜的全长,基底膜上所有的内外毛细胞都被完整计数,毛细胞的计数结果被输入到耳蜗图软件并自动生成每组实验条件的平均耳蜗图。结果 在天然衰老的动物中,耳蜗毛细胞的缺失总是发生在老年阶段。与此不同的是,在耳聋相关基因缺陷的动物中,耳蜗毛细胞的缺失却是发生在青年阶段甚至幼年阶段。发生在天然老化动物的耳蜗毛细胞缺失总是呈均匀分布或从耳蜗的顶回向底回扩展。 但是,发生在具有耳聋相关基因遗传缺陷动物的耳蜗毛细胞缺失却通常表现为从耳蜗的底回向顶回扩展。结论 本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发生在天然衰老的不具备耳聋相关基因缺陷动物身上的年龄相关性耳蜗毛细胞缺失反映的是真正由衰老引起的耳蜗退化性病变,而发生在伴有耳聋相关基因遗传缺陷的年幼动物身上的年龄相关性耳蜗毛细胞缺失可能与耳聋相关基因的遗传缺陷有关。

    • ATM相关信号通路在鼻咽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3, 29(4):96-10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96

      关键词:鼻咽癌共济失调毛细胞血管扩张突变DNA损伤修复放疗抵抗
      摘要 (306)HTML (204)PDF 854.56 K (244)收藏

      摘要:鼻咽癌是一种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放射治疗是鼻咽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而放疗抵抗则容易使肿瘤复发或转移并最终导致放疗失败。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ATM)基因主要在DNA双键断裂时被激活,可参与调控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等过程。研究表明,ATM在鼻咽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治疗干预的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并在鼻咽癌的放疗抵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通过抑制ATM活性来降低放疗抵抗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就ATM相关信号通路在鼻咽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为鼻咽癌的治疗提供参考。

    • 耳蜗毛细胞死亡引发耳蜗内延迟性继发病变的研究

      2022, 28(6):1-1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1001

      关键词:耳蜗毛细胞支持细胞螺旋神经节继发性病变
      摘要 (367)HTML (436)PDF 2.77 M (406)收藏

      摘要:本文讨论了由耳蜗毛细胞死亡引发的耳蜗内一系列延迟性继发病变。在外毛细胞遭到破坏的早期阶段,外指细胞即刻膨胀开来并堵塞了螺旋器表面的穿孔。外指细胞的膨胀有效阻止了含高钾浓度的内淋巴液进入到螺旋器的内部,从而使剩余的毛细胞和支持细胞避免了钾中毒损害。膨胀的外指细胞随后分化成高大柱形细胞并继续支撑起耳蜗螺旋器的整个外形结构。在发生散在性外毛细胞缺失的耳蜗损害模型,由外指细胞转化的高大柱形细胞在外毛细胞缺失的位置永久支撑起耳蜗螺旋器的结构,使周围剩余的存活外毛细胞继续发挥其放大和转换声学振动信号的功能以维持残余听力。在发生大面积外毛细胞死亡的耳蜗损害模型,转化成高大柱形细胞的前外指细胞在外毛细胞缺失后30d左右死亡,随后导致整个耳蜗螺旋器的结构坍塌和内毛细胞及其他支持细胞的继发性死亡,最后在耳蜗基底膜上仅存一层扁平上皮。无论是在内外毛细胞被同时破坏的实验模型还是在外毛细胞大面积死亡后继发支持结构坍塌和内毛细胞死亡的实验模型,耳蜗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都会在丧失内外毛细胞后数周内发生继发性破坏。位于蜗轴螺旋管内的螺旋神经节随后也因丧失神经刺激信号和缺乏神经营养因子而引发延迟性螺旋神经节死亡,螺旋神经节的死亡使与耳蜗核相连的听觉神经中枢端轴突也发生不可逆的破坏,最终导致耳蜗周围系统与中枢听觉系统的神经连接永久中断。

    • 实验动物前庭感觉毛细胞的定量观察

      2022, 28(6):11-1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90001

      关键词:前庭球囊斑椭圆囊斑壶腹嵴毛细胞
      摘要 (294)HTML (310)PDF 2.24 M (335)收藏

      摘要:目的 测量常用实验动物内耳前庭感觉区的实际面积和量化分析前庭各个感觉区的毛细胞总数或密度。方法 ①制作CBA/CaJ小鼠、裸鼠、SD大鼠、豚鼠、南美栗鼠、新西兰白兔和非洲黑长尾猴的球囊斑铺片和椭圆囊斑铺片及壶腹嵴铺片,所有铺片样品来自每种受试动物的6个颞骨,在放大1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拍摄2个囊斑铺片的整体照片;②应用Image J软件的图像测量程序,测量了上述7种常用实验动物球囊斑和椭圆囊斑的实际面积;③用网格将球囊斑铺片和椭圆囊斑铺片照片上的前庭感觉区划分为一个个方块区域。在放大4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准确计数每个方格内的毛细胞数量,然后将每个方格的毛细胞计数结果相加以获得每种受试动物球囊斑和椭圆囊斑上的毛细胞总数;④应用前庭小视野定量观察技术计算出前庭各个感觉区小视野范围内的毛细胞密度。结果 ①从小鼠、裸鼠、大鼠、豚鼠、南美栗鼠、白兔到猴的球囊斑面积依次为(0.193±0.009)、(0.216±0.008)、(0.323±0.010)、(0.528±0.035)、(0.687±0.065)、(1.237±0.075)、(1.371±0.032)mm2;椭圆囊斑的面积依次为(0.193±0.020)、(0.208±0.013)、(0.321±0.011)、(0.526±0.034)、(0.795±0.017)、(1.224±0.082)、(1.388±0.048)mm2;②从小鼠、裸鼠、大鼠、豚鼠、南美栗鼠、白兔到猴的球囊斑毛细胞的总数依次为(2476.3±64.4)、(2389.8±47.8)、(3135.3±191.6)、(4882.2±208.7)、(6128.5±242.9)、(10572.2±464.4)、(10992.7±397.4)个;椭圆囊斑毛细胞的总数依次为(2491.4±54.8)、(2368.0±46.1)、(3218.8±82.9)、(4925.3±271.1)、(7794.0±386.1)、(11347.4±435.7)、(11114.5±410.6)个;③从小鼠、大鼠、豚鼠、南美栗鼠、白兔和猴的球囊斑微纹区和周边区的毛细胞密度(毛细胞数量/0.007mm2)依次为101.0±5.79(微纹区)/120.8±4.15(周边区),95.5±3.91(微纹区)/109.2±5.26(周边区),78.4±6.54(微纹区)/94.8±4.38(周边区),60.0±4.74(微纹区)/84.6±2.61(周边区),57.2±3.83(微纹区)/80.0±3.54(周边区),53.8±4.21(微纹区)/68.0±4.18(周边区)。从小鼠、大鼠、豚鼠、南美栗鼠、白兔和猴的椭圆囊斑微纹区和周边区的毛细胞密度(毛细胞数量/0.007mm2)依次为103.8±5.02(微纹区)/119.2±3.70(周边区),91.2±2.49(微纹区)/106.4±4.16(周边区),74.1±3.54(微纹区)/90.8±3.56(周边区),60.4±4.98(微纹区)/81.6±2.07(周边区),57.8±1.92(微纹区)/77.8±3.70(周边区),54.0±2.74(微纹区)/66.4±2.51(周边区)。从小鼠、大鼠、豚鼠、南美栗鼠、白兔和猴的壶腹嵴毛细胞密度(毛细胞数量/0.007mm2)依次为112.4±6.38,105.5±3.51,95.2±3.42,84.0±7.16,78.2±2.86,70.8±2.39。可见由于体型较小动物毛细胞的细胞体比体型较大动物毛细胞的细胞体小,因而体型较小动物的前庭毛细胞密度高于体型较大动物的前庭毛细胞密度。另外,每种实验动物球囊斑和椭圆囊斑微纹区的毛细胞密度相似,周边区的毛细胞密度也大致相同,但是同种实验动物囊斑微纹区的毛细胞密度却低于周边区的毛细胞密度。此外,壶腹嵴毛细胞的密度与球囊斑和椭圆囊斑周边区的毛细胞密度几乎相同。鉴于某些损害因素往往具有选择性破坏囊斑微纹区毛细胞的表现,因此囊斑微纹区的毛细胞密度应该与囊斑周边区的毛细胞密度区分开来进行统计,必要时甚至需要把Ⅰ型毛细胞和Ⅱ型毛细胞也区分开来分别予以病理学改变的定量评估。结论 本研究采用的前庭测量方法和获得的前庭各个感觉区的测量数据和毛细胞总数及毛细胞密度,为前庭病理学研究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经验和必要的参考数据。

    • 耳蜗图的绘制及应用进展

      2018, 24(6):592-59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23

      关键词:耳蜗图|毛细胞|耳蜗毛细胞图|定量分析
      摘要 (121)HTML (0)PDF 816.00 Byte (322)收藏

      摘要:位于耳蜗基底膜上的Corti器是接受声振动刺激的初级感受器,作为Corti器中的感觉细胞,毛细胞的损害将引起不同程度及频率范围的听力损失。对耳蜗毛细胞在基底膜不同部位的丢失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是内耳组织病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将全耳蜗毛细胞损害的定量定位分析结果与听功能相结合将有益于对疾病机制的探索和对治疗方法的评价。目前对全耳蜗毛细胞定位定量分析常采用耳蜗图来表示,但在听力学研究中耳蜗图的绘制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尚缺乏统一的绘制标准及原则,使得各个实验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为更精准地对全耳蜗毛细胞的损伤情况进行定位定量分析,需要统一耳蜗图的绘制方法及原则。本文就目前文献报导中常用的耳蜗图绘制方法及绘制原则进行了综述。

    • 新生小鼠耳蜗基底膜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2013, 19(6):505-508.

      关键词:小鼠|耳蜗|柯替器|组织培养|毛细胞|螺旋神经元
      摘要 (923)HTML (0)PDF 1.07 K (1413)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可靠的新生小鼠离体耳蜗基底膜的培养方法,为内耳的研究提供新的条件和模型。方法在显微镜下完整分离出新生1~5 d小鼠的耳蜗基底膜组织,采用组织贴壁法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免疫荧光法检测新生小鼠离体耳蜗基底膜培养组织中毛细胞及螺旋神经元的生长状态。结果新生小鼠耳蜗基底膜离体培养24 h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基底膜贴壁生长良好,外周有新生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长出;高倍显微镜下可见耳蜗内外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等结构;免疫荧光法检测可见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生长良好,并能保持较长一段时间。结论组织贴壁法无血清培养新生小鼠离体耳蜗基底膜是一种理想的耳科实验造模方法。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7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