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23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苯环喹溴铵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5, 31(1):20-2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307

      关键词:中重度变应性鼻炎苯环喹溴铵左西替利嗪炎症因子
      摘要 (65)HTML (91)PDF 823.11 K (10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苯环喹溴铵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以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持续性中重度AR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单药组(n=50)和联合组(n=50)。单药组给予左西替利嗪口服;联合组在口服左西替利嗪的基础上,给予苯环喹溴铵鼻吸入剂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4周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同时收集患者静脉血,检测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水平,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单药组和联合组的VAS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治疗2周后,联合组的VAS评分、喷嚏、鼻痒、鼻涕评分低于单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联合组的VAS评分、喷嚏、鼻痒、鼻涕、鼻塞评分以及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4、IL-6)水平均低于单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苯环喹溴铵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中重度AR比单用左西替利嗪有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突发性聋患者血清SIRT1和PGC-1α表达与血清炎性因子及听力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25, 31(1):58-6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117

      关键词:突发性聋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炎症因子听力水平
      摘要 (33)HTML (59)PDF 889.63 K (97)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与突发性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听力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突发性聋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患者听力恢复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另收集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82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SIRT1、PGC-1α以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Pearson法分析患者血清SIRT1、PGC-1α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听力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突发性聋患者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比例高于对照组,SIRT1、PGC-1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s-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突发性聋患者SIRT1水平与hs-CRP、IL-1β、TNF-α水平分别呈负相关(r=-0.524,-0.384,-0.542,均P<0.05),PGC-1α水平与hs-CRP、IL-1β、TNF-α水平分别呈负相关(r=-0.429,-0.457,-0.624,均P<0.05);其中预后不良组hs-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SIRT1、PGC-1α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RT1、PGC-1α、hs-CRP、IL-1β、TNF-α、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是突发性聋患者听力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SIRT1、PGC-1α在突发性聋患者血清中呈低表达,二者与血清炎性因子密切相关,且是听力预后的影响因素。

    • miRNA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2024, 30(5):37-4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14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miRNAceRNA表观遗传学
      摘要 (53)HTML (53)PDF 862.20 K (107)收藏

      摘要: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CRSwNP以鼻腔和鼻窦黏膜的高度异质性慢性炎症为特征。炎性改变已被广泛认为是CRSwNP的致病机制。但炎性调控网络复杂,目前尚不清楚哪些关键的上游因子可能参与了CRSwNP的炎性状态。近年研究发现microRNA(miRNA)在CRSwNP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具体可能通过表观遗传等方式参与了这一过程。本文围绕miRNA在CRSwNP中的可能作用,特别聚焦其在炎性环境改变中的潜在作用,包括其表达模式、功能以及潜在的临床应用,归纳了miRNA有关CRSwNP炎症机制及非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细胞焦亡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2024, 30(3):56-6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65

      关键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细胞焦亡炎性半胱氨酸天冬酶家族炎症小体
      摘要 (71)HTML (150)PDF 807.80 K (198)收藏

      摘要: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5年生存率仍低于50%。近年来,细胞焦亡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过程由炎性半胱氨酸天冬酶(Caspase)激活,并通过依赖gasdermin蛋白家族来形成质膜孔。研究表明,细胞焦亡在肿瘤进展和治疗抵抗中起着重要作用。活化的炎性小体,作为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LR)的一个成员,能激活Caspase-1,从而诱导炎症效应和细胞焦亡,进一步影响肿瘤疾病的进展。然而,关于细胞焦亡和HNSCC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有限。本文综述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强调了更多针对细胞焦亡在HNSCC中的作用研究的重要性。

    • 血管活性肠肽及其受体CRTH2在2型炎症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2024, 30(5):115-12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58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血管活性肠肽Th2表达趋化受体-同源分子2型炎症靶向治疗
      摘要 (84)HTML (49)PDF 885.66 K (115)收藏

      摘要:2型炎症是以辅助性T细胞(Th)2、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及相关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4、IL-5、IL-13、IL-31等为主所介导的炎症,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沉重负担,亟需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血管活性肠肽(VIP)与2型炎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VIP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神经肽,在神经-免疫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Th2表达趋化受体-同源分子(CRTH2)是VIP的受体之一,在2型炎症疾病中表达异常增高,其主要通过激活Th2、ILC 和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分泌前列腺素(PG) D2,进一步促进Th2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多,使得Th2分化增强来参与2型炎症反应。本文综述了VIP及其受体CRTH2在2型炎症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希望为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路。

    • 生物钟紊乱对2型炎症变应性疾病的影响研究

      2024, 30(3):116-12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079

      关键词:变态反应2型炎症反应生物钟紊乱
      摘要 (59)HTML (203)PDF 810.90 K (193)收藏

      摘要:生物钟是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周期性变化而进化出的内在机制。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生物钟紊乱(CRD)是变应性疾病发病的重要诱因,其可能通过影响黏膜(或皮肤)屏障及系统免疫反应,进而改变靶器官的生理病理活动,通过药物或非药物干预可缓解变应性疾病的进展。本文聚焦于CRD在2型炎症变应性疾病中的作用,重点探讨CRD对以变应性鼻炎(AR)、哮喘、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为代表的2型炎症变应性疾病的影响,并试图从生物钟角度探讨2型炎症变应性疾病的治疗新策略。

    • 气道慢性炎症与慢性鼻窦炎中PPARγ和ILC2s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3, 29(1):60-6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12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气道炎症哮喘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摘要 (609)HTML (377)PDF 844.15 K (295)收藏

      摘要: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s)是一种非B、非T的新型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大量促炎和调节性细胞因子,以应对局部损伤、炎症、病原体感染或肿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属于细胞核激素受体超家族配体激活转录因子之一,与相应配体结合后调节细胞增殖、分化、代谢等,从而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PPARγ广泛分布在人类鼻黏膜及鼻息肉黏膜中,并通过作用于ILC2s上的抑制肿瘤发生受体(ST2)、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以及影响ILC2s的能量代谢等途径影响ILC2s的功能。本文就PPARγ与ILC2s的关系以及在气道慢性炎症及慢性鼻窦炎(CRS)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进行综述,从而为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及CR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 糖皮质激素受体在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激素抵抗中的研究进展

      2023, 29(4):108-11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39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糖皮质激素激素抵抗糖皮质激素受体
      摘要 (81)HTML (337)PDF 845.15 K (374)收藏

      摘要:糖皮质激素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广泛应用于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变应性鼻炎、慢性鼻-鼻窦炎、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治疗。糖皮质激素可与核内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并穿过核孔,在细胞核内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生理学作用。但部分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疗效很差甚至无效,即出现激素抵抗(CR)现象。CR影响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导致炎症状态持续,因此了解CR的发生机制对于指导该类疾病的治疗而言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存在的CR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近年来相关研究提示,CR的发生与GR的改变(如表达量、亲和力、基因多态性等)密切相关。为此,本文简要回顾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机理,并对与受体相关的CR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鼻喷激素对嗜中性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治疗作用

      2022, 28(4):8-1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00

      关键词:鼻息肉嗜中性粒细胞炎症糖皮质激素治疗
      摘要 (118)HTML (353)PDF 1.51 M (428)收藏

      摘要:目的 嗜中性粒细胞(Neu)性慢性鼻窦炎伴有鼻息肉(CRSwNP)主要发生于东亚国家的患者,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评估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鼻喷剂对Neu性CRSwNP的治疗作用。方法 15例CRSwNP患者受到招募,并接受局部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3个月。分别从正常鼻黏膜组织和CRSwNP患者的鼻息肉(NP)组织中获取样本,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确定NP的内表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治疗前后NP组织中Neu的浸润情况,用苏木精-伊红和过碘酸-雪夫染色方法分别对治疗前后NP组织中杯状细胞和黏膜下腺体细胞进行检测,最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治疗前后NP组织中炎症介质髓过氧化物酶(MPO)和γ-干扰素(IFN-γ)以及黏蛋白(MUC)5AC和MUC5B进行了检测。结果 15例CRSwNP患者的NP内表型均为Neu性,Neu在NP组织中浸润数目显著多于正常鼻黏膜,布地奈德鼻喷剂局部治疗后NP组织中Neu计数没有显著降低;杯状细胞的计数和黏膜下腺体细胞的染色评分在NP组织中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织,治疗后这些指标无显著降低;NP组织中MPO、IFN-γ、MUC5AC和MUC5B的含量显著多于正常黏膜组织;布地奈德治疗前后,NP组织中这些物质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鼻喷剂对Neu性CRSwNP无显著治疗作用。

    • 小鼠上下气道一致的变应性气道炎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2022, 28(3):51-5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003

      关键词:呼吸道疾病小鼠变应性气道炎症
      摘要 (672)HTML (186)PDF 1.26 M (266)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小鼠上下气道一致的变应性气道炎症模型。方法 16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8只。A组以40 μg卵白蛋白(ovalbumin,OVA)+200 mgAl (OH)3+200 μLPBS溶液,分别于第1、3、5、7、9、11、13天腹腔注射,共7次,从第20天起以10 μL OVA (1 mg/mL)滴鼻激发,每周3次,连续3周,最后1次滴鼻激发后24 h以2% OVA 5 mL雾化吸入激发,连续5 d。B组以0.9%生理盐水代替OVA。整个造模周期为42 d。根据黏膜纤毛缺失程度,将上皮细胞状态分为4级(0~3级),末次激发后评价小鼠模型的症状、特异性IgE浓度及鼻肺黏膜的病理改变。结果 A组鼻、肺部症状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鼻、肺部黏膜破坏程度(1、2级)与B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鼻、肺灌洗及血清中OVA sIgE浓度均较B组明显增高(P<0.01)。A组鼻、肺部嗜酸粒细胞和杯状细胞均较B组明显增高(P<0.01)。A组鼻、肺嗜酸粒细胞数目呈显著正相关(r=0.775,P<0.01),杯状细胞数也呈正相关(r=0.723,P<0.05)。结论 本造模方法能够成功建立小鼠症状学、免疫学及病理学3方面上下气道一致的AAI模型。

    上一页123
    共3页23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