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6):40-4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26
摘要:目的 探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最佳复位时机以及急性期复位方案。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7月就诊的后半规管BPPV患者1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程将<24 h分为A组(56例)、24 h至7 d为B组(68例)、>7 d为C组(60例),观察3组间在复位后1 d、1周、1个月内的有效率等参数;根据复位治疗方法,本组患者行Semont管石解脱法和Epley耳石复位法,其中Semont组(96例),Epley组(88例)。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评估不同治疗组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3组不同病程患者复位后1 d、1周后的总有效率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B组总有效率均最高,分别为92.65%、95.59%。复位1 d、1周后,B组患者的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均显著低于A、C组(P<0.05)。两组复位治疗方法相比,复位1 d、1周、1个月后Epley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更高(P<0.05);复位1 d、1周后Epley组患者的各症状评分均更低(P<0.05);复位1 d、1周后Epley组患者的DHI躯体、功能维度评分均更低(P<0.05)。GEE分析结果显示,Epley组患者复位1 d、1周后的症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Semont组(P<0.05)。结论 不同病程的后半规管BPPV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显著,复位最佳时期是发病后24 h至7 d,患者体验感较好,有效率高。后半规管BPPV采取Epley法较Semont法疗效更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并降低疾病对其生活的影响。
2024, 30(1):60-6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504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维生素D水平状况,探讨性别、年龄、季节对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0月—2021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208例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所有BPPV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为15.31(10.68, 21.03)ng/mL。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和各个季节血清25(OH)D水平,男性高于女性,61~70岁年龄组高于其他年龄组;夏季血清25(OH)D水平最高,夏秋季明显高于冬春季。所有纳入研究的BPPV患者维生素D缺乏146例(70.19%);维生素D不足41例(19.71%);维生素D充足21例(10.10%)。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和季节均能影响维生素D水平。结论 北京地区BPPV患者维生素D缺乏较为普遍,性别、年龄和季节对维生素D水平有影响。
2023, 29(4):35-3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44
摘要:目的 对儿童复发性眩晕(RVC)患者进行连续睡眠脉搏氧监测,观察其睡眠血氧饱和度(SpO2)情况,探讨连续睡眠脉搏氧监测在诊断RV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RVC诊断标准,选取RVC患儿 50例作为RVC组,非RVC 20例作为对照组。RVC组根据2周内眩晕是否反复发作分为眩晕发作组(29例)和眩晕不发作组(21例);根据眩晕问卷调查评分将RVC组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3组。所有入组患儿均行连续睡眠脉搏氧监测,分析RVC患儿及对照组之间连续睡眠脉搏氧特征性差异。结果 ①RVC组中睡眠脉搏氧异常率为46.0%(23/50),正常对照组睡眠脉搏氧异常率为5.0%(1/2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眩晕发作组脉搏氧异常率65.5% (19/29),眩晕不发作组脉搏氧异常率19.0%(4/21),眩晕发作组脉搏氧异常率高于眩晕不发作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眩晕发作组、眩晕不发作组及对照组的平均SpO2和最低SpO2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RVC与对照组的平均SpO2和最低SpO2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连续睡眠脉搏氧与RVC、尤其是眩晕发作期的RVC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还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临床上,睡眠脉搏氧监测为无创,操作简单、易行,可作为诊断RVC的辅助检查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023, 29(5):36-4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82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与原发性BPPV的临床特点,比较两者疗效和转归,并分析可能的原因。方法 观察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就诊的突发性聋继发BPPV患者74例,与同期就诊的原发性BPPV患者112例进行比较。观察、比较突聋继发BPPV患者与原发性BPPV患者的临床分型、疗效、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治疗前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数值的差异。结果 原发组中单管管石症80.4%(90/112),高于继发组33.8%(25/7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953,P<0.01);原发组1次治愈率86.6%(97/112),高于继发组50.0%(37/7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467,P<0.01);继发组1次治愈后眼震慢相速度CP值>20%为67.6%(25/37),高于原发组25.8%(25/9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002,P<0.01)。继发组治疗后DHI评分≤30分为31.1%(23/74),低于原发组73.2%(82/11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367,P<0.01);治疗前,继发组血同型半胱氨酸值与原发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22,P<0.01)。结论 继发组中单管管石症发生率较低、1次治愈率较低;治愈后遗留两侧前庭功能不对称占比较高;DHI评分较高;血Hcy数值较高。其原因考虑为突发性聋继发BPPV患者前庭、半规管的损伤范围更广、更严重、更持久。
2023, 29(4):40-4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76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180°翻滚法和Barbecue法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的疗效有无差别。方法 将确诊的268例HSC-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Barbecue法(130例)和180°翻滚法(138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第1、2、3次治愈率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进行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后旋转试验眼震慢相速度不对称比判断半规管轻瘫(canal paresis,CP)值正常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HSC-BPPV患者,180°翻滚法与Barbecue法治愈率、治愈后DHI评分、治愈后旋转试验CP值正常例数比较均相当;180°翻滚法在临床中操作更为简单,更节约时间,值得推广。
2023, 29(3):49-5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014
摘要: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伴幽闭恐惧症患者临床特征,探讨临床诊断治疗的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研究48例BPPV伴幽闭恐惧症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一般情况、检查方法、检查次数、治疗次数、疗效、复发率、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进行分析,并与同期50例原发性BPPV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平均治疗次数、复发率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首次检查确诊率(P=0.019)、社会活动恢复情况(P=0.000)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于BPPV伴幽闭恐惧症患者,临床建议给予多次裸眼检查或多次复诊观察眼震以明确诊断。BPPV伴幽闭恐惧症患者经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好,但幽闭恐惧症患者在治疗后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受影响,需要给予关注。
2022, 28(2):18-2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26
摘要:目的 研究特发性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复位次数、前庭冷热试验、复位后残余眩晕是否与复发率存在关系。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门诊手法复位成功的84例特发性HSC-BPPV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Barbecue滚转手法复位。根据复位次数分为A组(<3次)和B组(≥3次);根据患者复位后有无残余眩晕,分为C组(无残余眩晕)和D组(残余眩晕),观察复发率。所有患者均行前庭冷热试验检查。结果 本研究显示A组(20.9%)与B组(26.8%)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C组(11.8%)与D组(32.0%)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复位后存在残余眩晕患者前庭功能异常率高;复位后存在残余眩晕并伴有前庭冷热试验异常的患者复发率最高(66.7%);复发率最低的为复位次数<3次且复位后无残余眩晕的患者(6.3%)。结论 HSC-BPPV复发率与复位次数无关,冷热试验异常与残存眩晕相关,复位后残余眩晕伴前庭冷热试验异常提示患者复发率增高。
2022, 28(6):48-5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63
摘要: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复位治疗后复发的因素,分析BPPV患者站立平衡功能。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09例BPPV患者,所有患者手法复位治疗后均接受定期电话随访,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48例)和无复发组(161例)。通过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选择60例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感觉整合试验(SOT)评估动态站立平衡功能,采用感觉相互作用与平衡的改良临床试验(mCTSIB)评估静态站立平衡功能,并比较BPPV组累及不同半规管患者以及对照组间动态和静态站立平衡功能差异性。结果 复发组年龄≥50岁、女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眩晕持续时间≥1周、复位次数≥3次比例高于无复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50岁、女性、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是BPPV手法复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BPPV组累及后半规管患者睁眼-测力板稳定-视景随动(CON3)、睁眼-测力板随动-视景稳定(CON4)、闭眼-测力板随动-视景稳定(CON5)、睁眼-测力板随动-视景随动(CON6)SOT平衡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站立于海绵垫睁眼和闭眼时重心晃动的平均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年龄≥50岁、女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是BPPV手法复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累及后半规管的BPPV患者可能容易发生站立平衡功能异常。
2022, 28(3):77-8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39
摘要:目的 对轻嵴帽患者的眼震特点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眩晕门诊并确诊为轻嵴帽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视频眼震电图记录并分析其眼震数据,全部患者均给予Barbecue法复位治疗及复位后予口服药物治疗,评价即时、1周后及1个月后疗效。结果 42例患者中继发于突发性耳聋2例(4.8%),出现直立位自发性眼震10例(23.8%),仰卧位眼震24例(57.1%),眼震均朝向健侧,并出现眼震消失平面即第二零平面,且位于患侧。所有患者双侧转头位均出现持续性向地性位置性眼震,平均持续时间>1 min,平均慢相角速度(SPV)>20°/s,且无明显潜伏期,治疗后即时痊愈0例,改善5例(11.9%),无效37例(88.1%)。1周后痊愈2例(4.8%),改善18例(42.9%),无效22例(52.4%);1个月后痊愈39例(92.9%),改善3例(7.1%),无效0例。即时疗效、1周后疗效及1个月后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即时疗效相关(P<0.05);患侧眼震强度与1周后疗效相关(P<0.05),患侧眼震强度及持续时间与1个月后疗效相关(P<0.05)。结论 轻嵴帽眼震特点表现为持续性向地性位置性,持续时间长,且无潜伏期,部分可出现零平面,并伴随仰卧位眼震发生。该疾病具有一定自愈性,预后良好。年龄、患侧眼震强度、时长对患者的预后有影响,年龄小、眼震强度弱且眼震持续时间短的患者疗效相对较好。
2021, 27(1):105-10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10202
摘要:依据前庭性眩晕的不同病因不同病情及不同愈后结果,合理选择和应用不同的抗眩晕药物,对改善眩晕症状和促进平衡功能康复至关重要。根据各种抗眩晕药的不同药理学效应,针对眩晕症状的大部分西药可被分为促进神经代偿的药物或抑制神经代偿的药物两大类,前者属于多巴胺兴奋剂,而后者属于多巴胺抑制剂,两者的药理学机制却恰好相反。在所有引起眩晕的前庭疾病中,占总数近半的案例属于可逆性病变并可自行恢复,但另外近半病例却因发生了不可逆性前庭损害而难以自愈。对于那些可自愈的眩晕病例,应用多巴胺兴奋剂加速平衡功能的代偿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而对于那些不可逆性单侧前庭永久损害的眩晕病例,应用多巴胺兴奋剂却有助于促进平衡功能的代偿并尽早消除眩晕症状,相反,应用多巴胺抑制剂却会延长平衡障碍的过程并阻碍平衡功能的代偿性恢复。因此,在哪种眩晕条件下需要应用促进平衡代偿的药物,而在哪种眩晕条件下需要应用抑制平衡代偿的药物,以及在哪种眩晕的哪个病程阶段应该积极促进平衡代偿而在哪个病程阶段需要抑制平衡代偿,是眩晕临床工作者应该根据药理学原理和患者的病因病情及病变后果来慎重思考的问题。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