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1(1):58-6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117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与突发性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听力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突发性聋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患者听力恢复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另收集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82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SIRT1、PGC-1α以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Pearson法分析患者血清SIRT1、PGC-1α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听力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突发性聋患者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比例高于对照组,SIRT1、PGC-1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s-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突发性聋患者SIRT1水平与hs-CRP、IL-1β、TNF-α水平分别呈负相关(r=-0.524,-0.384,-0.542,均P<0.05),PGC-1α水平与hs-CRP、IL-1β、TNF-α水平分别呈负相关(r=-0.429,-0.457,-0.624,均P<0.05);其中预后不良组hs-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SIRT1、PGC-1α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RT1、PGC-1α、hs-CRP、IL-1β、TNF-α、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是突发性聋患者听力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SIRT1、PGC-1α在突发性聋患者血清中呈低表达,二者与血清炎性因子密切相关,且是听力预后的影响因素。
2024, 30(2):85-8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087
摘要:目的 探讨肾小球滤过率(GFR)与突发性聋的相关性,并分析突发性聋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突发性聋261例,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突发性聋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分析突发性聋预后的影响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评价预测效能。结果 ①突发性聋患者的听力值(dB)与eGFR水平呈负相关(P=0.02);②eGFR水平在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及听力损失类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eGFR水平和听力损失类型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④eGF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4(95%CI:0.642~0.766),预测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当约登指数为0.360时,最佳决策阈值为103.50 mL·min-1·1.73 m-2。结论 ①eGFR水平与突发性聋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及听力损失类型有关。②eGFR水平和听力损失类型是突发性聋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4, 30(1):112-11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534
摘要:声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通过一种或多种声音刺激,包括白噪声、窄带噪声、自然噪声、音乐声等的用以治疗耳鸣的手段。其治疗效果已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获得证实。突发性聋是临床常见的耳部疾病之一,大部分患者伴有耳鸣发作,二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相互作用原理目前均不明确,突发性聋伴耳鸣发病可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就声治疗的定义和作用机制、声治疗的临床应用、声治疗对突发性聋伴耳鸣作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探究声治疗在突发性聋伴发耳鸣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2023, 29(5):36-4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82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与原发性BPPV的临床特点,比较两者疗效和转归,并分析可能的原因。方法 观察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就诊的突发性聋继发BPPV患者74例,与同期就诊的原发性BPPV患者112例进行比较。观察、比较突聋继发BPPV患者与原发性BPPV患者的临床分型、疗效、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治疗前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数值的差异。结果 原发组中单管管石症80.4%(90/112),高于继发组33.8%(25/7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953,P<0.01);原发组1次治愈率86.6%(97/112),高于继发组50.0%(37/7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467,P<0.01);继发组1次治愈后眼震慢相速度CP值>20%为67.6%(25/37),高于原发组25.8%(25/9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002,P<0.01)。继发组治疗后DHI评分≤30分为31.1%(23/74),低于原发组73.2%(82/11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367,P<0.01);治疗前,继发组血同型半胱氨酸值与原发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22,P<0.01)。结论 继发组中单管管石症发生率较低、1次治愈率较低;治愈后遗留两侧前庭功能不对称占比较高;DHI评分较高;血Hcy数值较高。其原因考虑为突发性聋继发BPPV患者前庭、半规管的损伤范围更广、更严重、更持久。
2022, 28(4):41-4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30
摘要:目的 分析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聋的一般临床特征,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2019年9月—2021年5月收治住院治疗的127例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伴随症状、伴发疾病、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等,采用χ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患耳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伴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伴随症状(耳鸣、眩晕/头晕)、实验室检查(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27例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伴耳鸣者113例(88.98%),伴眩晕/头晕者91例(71.65%),总有效率为41.73%。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P=0.016)、发病至就诊时间(P=0.003)及是否伴眩晕/头晕(P=0.017)与预后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性别、患耳侧别、伴发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耳鸣、实验室检查(叶酸、维生素B12、高同型半胱氨酸)对预后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P=0.006)、是否伴眩晕/头晕(P=0.037)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就诊时间≥3 d组是<3 d组有效率的0.311倍(OR=0.311,95%CI为0.134~0.720,P=0.006),伴眩晕/头晕者有效率是不伴者有效率的0.385倍(OR=0.385,95%CI为0.157~0.944,P=0.037)。结论 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聋常伴耳鸣、眩晕/头晕,年龄≥4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 d、伴眩晕/头晕提示预后不佳,其中发病至就诊时间≥3 d以及伴发眩晕/头晕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可为临床预后评判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1, 27(2):191-19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46
摘要:目的 分析突发性聋患者血脂代谢特点,探讨突发性聋不同听力曲线类型发病及疗效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7月就诊于湖南中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385例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3例,女222例,年龄12~85岁,平均46岁。观察突发性聋患者的年龄、不同听力曲线类型及临床疗效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结果 385例突发性聋患者,听力曲线呈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患者与低频下降型和高频下降型患者比较,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呈升高趋势,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段突聋患者TC、LDL-C比较,40~69岁段患者明显高于10~39岁段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两个年龄段不同构成,40~69岁年龄段与10~39岁年龄段患者听力曲线类型比较,全聋型(39.9% vs 32.8%)、平坦下降型(51.2% vs 47.4%)。不同临床疗效患者之间TC、TG、HDL-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听力损失曲线类型之间发病机制可能不同,血脂可能通过血液黏滞度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机制在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患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021, 27(2):196-20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161
摘要:目的 观察巴曲酶联合常规治疗在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135耳)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病历资料中是否规范地加用巴曲酶治疗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69例(79耳)与巴曲酶组52例(56耳),常规治疗组应用激素、营养神经、扩血管药物;巴曲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巴曲酶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1周后患者听力改善情况。结果 巴曲酶组总有效率为64.29%,高于常规治疗组(P=0.001);低频下降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90.91%,高于常规治疗组(P=0.149);高频下降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60.00%,高于常规治疗组(P=0.037);平坦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41.67%,常规治疗组的有效率为44.8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853);全聋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65.22%,高于常规治疗组(P=0.025)。结论 巴曲酶联合常规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突发性聋患者,尤其是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患者听力水平。
2021, 27(3):329-33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39
摘要:目的 分析尿毒症合并突发性聋(突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会理县人民医院治疗的尿毒症合并突聋患者29例(30耳),平均初诊听阈值为(62.33±13.68) dB HL;17耳(56.67%)伴耳鸣,8耳(26.67%)伴眩晕;9耳(30.00%)为平坦型,13耳(43.33%)为全聋型。根据尿毒症病程长短将29例患者分为<2年组(13例,13耳)、2~4年组(8例,8耳)和>4年组(8例,9耳),对比3组突聋患者的听力预后。结果 29例(30耳)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后,3耳(10.00%)痊愈、5耳(16.67%)显效、6耳(20.00%)有效、16耳(53.33%)无效,平均听阈改善均值为(15.68±7.43) dB HL。根据尿毒症病程长短分组后,尽管<2年组、2~4年组和>4年组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无统计学差异,但3组的听阈改善值分别为(20.52±7.95)、(16.30±6.27)、(7.78±9.36) dB H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毒症合并突聋的患者听力损失较重,听力预后较差,尿毒症病程越长预后越差。
2021, 27(4):414-41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338
摘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参数中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不同类型突发性聋(SSNHL)发病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21例SSNHL患者分为4组,其中低频下降型38例,高频下降型20例,平坦下降型31例,全聋型32例。同时根据疗效判定又将不同类型的SSNHL患者分别分为改善和未改善。并收集相同时期12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SSNHL患者PLT、MPV、淋巴细胞绝对值、PLR与对照组的差异、不同类型SSNHL患者之间的差异及不同类型SSNHL患者治疗后改善与未改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SSNHL患者与对照组间PLT、淋巴细胞绝对值、PLR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类型SSNHL患者组间参数比较, PL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SSNHL患者治疗改善与未改善参数比较,PLT、MPV、淋巴细胞绝对值、PL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SNHL患者PLT及PLR高于对照组,提示血小板在SSNHL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炎症也可能是SSNHL发病的重要因素。但不同类型SSNHL的预后与PLT、MPV、PLR无关。
2021(6):656-66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024
摘要:目的 观察全身联合不同时机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以上突发性聋的疗效,探讨鼓室内注射时机,分析影响重度以上突发性聋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重度以上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其中全身联合初始鼓室组64例,全身联合延后鼓室组44例;对两组患者出院时与随访时疗效分别进行比较,并分析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临床特征。结果 出院时和随访时两种治疗方案平均听阈、平均听阈改善值、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治疗方案痊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前与出院时、治疗前与随访时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108例患者中,有效83例(76.9%),伴眩晕者治疗有效率低(P<0.05),治疗有效率与患者初始听阈损失程度(P<0.05)及听力曲线类型(P<0.05)相关,与年龄、性别、侧别、是否伴发耳鸣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对于重度以上突发性聋,听力损失程度、曲线类型、是否伴发眩晕与预后相关,治疗上建议尽早全身联合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