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1(1):1-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285
摘要:熟知鼻窦相关解剖是安全有效地开展内镜鼻窦手术(ESS)的前提,而鼻窦解剖存在极大的变异,因此鼻科医生在ESS术前均需细致阅片。筛窦的气化变异决定了ESS中各个鼻窦开放的难易程度,因此术前识别筛窦的气化变异尤其重要。后组筛房也具有极大的变异特征,可以向眶上、眶下以及蝶骨体不同区域扩展。我们基于前期研究以及近期文献,将后组筛房扩展的影像解剖做一回顾,主要包括其气化来源、所在位置、毗邻结构和内镜手术学意义等,希望提升鼻科医师对此类变异的认识。
2023, 29(4):86-9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546
摘要:目的 报告鼻内镜下筛窦骨瘤切除15例,探讨鼻内镜下筛窦骨瘤切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总结鼻窦骨瘤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8年6月—2022年4月行鼻内镜下筛窦骨瘤切除术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鼻内镜检查、鼻阻力检查及眼科相关检查。手术均于全身麻醉鼻内镜下完成,根据CT确定筛窦骨瘤的位置和范围后确定具体的手术方式,完整切除筛窦骨瘤,术后门诊定期复诊,复查鼻窦CT、鼻内镜。结果 15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筛窦骨瘤,鼻窦CT显示筛窦骨瘤均彻底切除,随访5~48个月,患者术后鼻塞、面部胀痛、头痛、流脓涕、嗅觉减退等症状较术前减轻或消失,未发生明显眶内、颅内并发症,未见骨瘤复发。结论 术前鼻窦CT可确定骨瘤位置及范围,为鼻内镜手术提供良好保障,鼻内镜下筛窦骨瘤切除有效、安全、微创,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2, 28(6):111-11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78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鼻窦尤文肉瘤(ES)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筛窦ES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该患者为原发性筛窦ES,术前诊断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最终通过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患者接受手术联合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随访8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儿童筛窦ES极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特征与鼻腔其他小圆细胞肿瘤相似,建议采用免疫标记物CD99+NKX2.2的方法诊断。鼻窦ES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案,预后较好。
2020, 26(1):58-6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14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筛窦基板层次性分析方法,指导内镜下筛窦层次性开放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鼻窦CT扫描的薄层DICOM数据,层厚层距均为0.65 mm,ImageViewer软件三维重建分析筛窦的基板(IIIV)层次及其气化情况。结果获得100例(200侧)患者鼻窦CT原始薄层数据,通过三维重建分析发现筛骨结构包含5个基板(IV):①基板V的出现率为60.0%,相邻基板间存在潜在的层次间隙;②Haller气房出现率为28.0%,与中鼻甲、上鼻甲基板结构气化相关者分别占19.5%、8.5%;③上鼻甲及基板气化发生率为91.5%,其中19.1%气化为Onodi气房。最上鼻甲及基板出现率60.0%,气化发生率为76.7%,其中15.8%气化为Onodi气房。Onodi气房出现率为33.0%,来源于上鼻甲基板、最上鼻甲基板的分别占17.5%,9.5%,来源于二者共同气化的占6.0%。各基板及其气化结构组成相对独立的通气引流系统,可单独出现引流障碍。手术中筛窦的开放(IIIV基板)过程,以上鼻甲、最上鼻甲为标志结构,结合CT提示的气化变异,可在其前方分别充分地开放III基板、IV基板气化结构构成的筛窦迷路(包括变异气房,如Haller气房),而根据CT提示V基板的气化状况和方向,可进一步实现V基板及其气化结构(包括Onodi气房)的开放。结论通过分析筛窦基板的层次性结构,对指引内镜下筛窦开放过程实现层次性、标准化有重要指导价值。
2019, 25(2):157-16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1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鼻窦CT评分在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患者嗅觉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 例确诊为CR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性慢性鼻-鼻窦炎(eosinophi chronic rhinosinu sitis,ECRS)组患者28 例,非嗜酸性粒细胞性慢性鼻-鼻窦炎(non eosinophi chronic rhinosinu sitis,nECRS)组患者64 例。排除鼻部手术史和其他可能影响嗅觉功能的因素,进行病史采集、嗅觉功能检测和鼻窦CT评分,采用χ2和t检验比较两组间患者临床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鼻窦CT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鼻窦CT评分和嗅觉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鼻窦CT评分在嗅觉障碍中的预测评估价值。 结果ECRS组双侧炎症(26/28),筛窦上额窦总和差,(EM 差)值3.32±2.25;nECRS组双侧炎症(48/64),EM差值1.81±2.3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T评分方面,CRS患者的EM 差值与嗅觉功能相关性更强(r=0.634),具有更高的预测评估价值,其曲线下面积为0.827。当EM差截断值取2.5时,诊断嗅觉障碍的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79.2%。结论与其他鼻窦CT评分相比,筛窦上颌窦总和差值对于CRS患者嗅觉障碍有更好的预测诊断价值。
2019, 25(6):610-61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6008
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胎龄的胎儿鼻腔结构的解剖观察,了解鼻腔结构,尤其是筛骨各基板、气房发育规律及特点,为临床鼻窦外科学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取9个(共18侧)24~38周胎龄的胎头标本,正中裂开后去除鼻腔黏膜,观察筛骨各基板层次以及基板间骨或软骨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结果①24~38周胎儿筛骨均同时存在钩突、中鼻甲、上鼻甲及最上鼻甲结构,最上鼻甲、筛骨水平板以软骨形式存在,各基板在顶部为软骨样组织与筛骨水平板融合在一起构成颅底,相邻基板在筛骨下方外侧壁上有骨性连接在一起;②钩突头端与筛泡上端有倒“U”骨板连接,且早期即可观察到额隐窝雏形;③筛骨外侧壁上骨质厚薄不一,相邻基板间存在多个骨性隆起和凹陷,且随胎龄增大而出现隆起明显和凹陷加深,这些骨性隆起所围成的凹陷即为早期的引流通道。结论通过显微解剖观察,在胚胎学上再次确认钩突与筛泡的骨性连接及基板层次,毗邻基板间在筛骨外侧壁上的骨性隆起(即连接板)将基板间划分为有序的引流通道,为临床鼻窦外科学建立解剖基础。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