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5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下鼻道填充术对下鼻甲继发性缺失患者鼻腔容积影响的对照研究

      2024, 30(2):32-3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19

      关键词:下鼻甲继发性缺失CT影像建模鼻腔容积下鼻道填充术
      摘要 (73)HTML (344)PDF 1.45 M (228)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CT的3D建模方法探讨下鼻甲缺失患者行下鼻道填充术(IMAP)手术前后鼻腔容积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收集20例伴有特殊症状的下鼻甲继发性缺失(SITL)患者的空鼻症6项量表(ENS6Q)评分及CT影像,通过3D建模的方式估算鼻腔容积及鼻腔黏膜表面积,计算其鼻腔下部容积比,与ENS6Q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SITL患者手术前后的CT影像计算鼻腔容积及鼻腔黏膜表面积,并进行对比分析,将接受IMAP患者术前估算鼻腔下部容积减去术中填充物体积计算推测鼻腔下部容积及容积比,并与20例无鼻窦疾病的对照组进行对比,据此尝试对术中填充物的体积给出建议。结果 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在IMAP术后的ENS6Q总分显著下降,且均低于11分(P=0.003),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容积方面,IMAP显著降低了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的估算鼻腔下部分容积比(P=0.021),IMAP术后的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黏膜表面积方面,IMAP术后的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的估算鼻腔下部分黏膜表面积显著降低(P=0.021),但其黏膜表面积大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且该差异与术前差异相仿。估算的鼻腔下部容积比与实际术后的鼻腔下部容积比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 ①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的鼻腔容积与其ENS6Q评分有显著相关性;②IMAP对鼻腔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缩窄容积,更在于重新恢复了鼻腔黏膜的功能;③应用下鼻甲部分鼻腔容积的容积比来估算术后鼻腔的情况或许可以进一步改进IMAP手术。

    • 继发于突发性聋的BPPV与原发性BPPV的疗效和转归比较

      2023, 29(5):36-4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82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原发性继发性突发性聋CP值眩晕障碍量表评分血同型半胱氨酸
      摘要 (190)HTML (186)PDF 907.55 K (319)收藏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与原发性BPPV的临床特点,比较两者疗效和转归,并分析可能的原因。方法 观察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就诊的突发性聋继发BPPV患者74例,与同期就诊的原发性BPPV患者112例进行比较。观察、比较突聋继发BPPV患者与原发性BPPV患者的临床分型、疗效、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治疗前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数值的差异。结果 原发组中单管管石症80.4%(90/112),高于继发组33.8%(25/7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953,P<0.01);原发组1次治愈率86.6%(97/112),高于继发组50.0%(37/7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467,P<0.01);继发组1次治愈后眼震慢相速度CP值>20%为67.6%(25/37),高于原发组25.8%(25/9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002,P<0.01)。继发组治疗后DHI评分≤30分为31.1%(23/74),低于原发组73.2%(82/11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367,P<0.01);治疗前,继发组血同型半胱氨酸值与原发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22,P<0.01)。结论 继发组中单管管石症发生率较低、1次治愈率较低;治愈后遗留两侧前庭功能不对称占比较高;DHI评分较高;血Hcy数值较高。其原因考虑为突发性聋继发BPPV患者前庭、半规管的损伤范围更广、更严重、更持久。

    • 耳蜗毛细胞死亡引发耳蜗内延迟性继发病变的研究

      2022, 28(6):1-1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1001

      关键词:耳蜗毛细胞支持细胞螺旋神经节继发性病变
      摘要 (357)HTML (424)PDF 2.77 M (394)收藏

      摘要:本文讨论了由耳蜗毛细胞死亡引发的耳蜗内一系列延迟性继发病变。在外毛细胞遭到破坏的早期阶段,外指细胞即刻膨胀开来并堵塞了螺旋器表面的穿孔。外指细胞的膨胀有效阻止了含高钾浓度的内淋巴液进入到螺旋器的内部,从而使剩余的毛细胞和支持细胞避免了钾中毒损害。膨胀的外指细胞随后分化成高大柱形细胞并继续支撑起耳蜗螺旋器的整个外形结构。在发生散在性外毛细胞缺失的耳蜗损害模型,由外指细胞转化的高大柱形细胞在外毛细胞缺失的位置永久支撑起耳蜗螺旋器的结构,使周围剩余的存活外毛细胞继续发挥其放大和转换声学振动信号的功能以维持残余听力。在发生大面积外毛细胞死亡的耳蜗损害模型,转化成高大柱形细胞的前外指细胞在外毛细胞缺失后30d左右死亡,随后导致整个耳蜗螺旋器的结构坍塌和内毛细胞及其他支持细胞的继发性死亡,最后在耳蜗基底膜上仅存一层扁平上皮。无论是在内外毛细胞被同时破坏的实验模型还是在外毛细胞大面积死亡后继发支持结构坍塌和内毛细胞死亡的实验模型,耳蜗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都会在丧失内外毛细胞后数周内发生继发性破坏。位于蜗轴螺旋管内的螺旋神经节随后也因丧失神经刺激信号和缺乏神经营养因子而引发延迟性螺旋神经节死亡,螺旋神经节的死亡使与耳蜗核相连的听觉神经中枢端轴突也发生不可逆的破坏,最终导致耳蜗周围系统与中枢听觉系统的神经连接永久中断。

    • 甲状旁腺全切术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治疗效果

      2017, 23(3):262-265.

      关键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全切除术|终末期肾病
      摘要 (138)HTML (0)PDF 922.00 Byte (275)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甲状旁腺全切除术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因尿毒症引起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就诊于娄底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且长期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14例。对患者手术前后血液中全段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血清钙值、临床症状、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和复发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讨论。结果14例患者术后无一例死亡,未见明显声嘶及术后切口出血,所有患者均伴有低钙血症,术后四肢麻木,血清钙术后1周内下降明显,给予对症支持治疗,1周后逐渐回升至正常水平。术后复查PTH明显降低。患者术后骨痛及皮肤瘙痒症状全部得到缓解,肌无力、纳差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好转。结论甲状旁腺全切除术治疗终末期肾病所致的继发性甲旁腺功能亢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颈段气管肿瘤的外科处理

      2016, 22(4):257-260.

      关键词:颈段气管肿瘤|手术治疗|原发性|继发性|气道重建
      摘要 (246)HTML (0)PDF 868.00 Byte (458)收藏

      摘要:摘要:颈段气管肿瘤按照原发部位不同分为:原发性颈段气管肿瘤、继发性颈段气管肿瘤。其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难度主要在于肿瘤彻底切除后的气道重建。主要的手术方式有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气管窗壁式切除+气管重建、经纤维支气管镜肿块切除、全喉切除、人工气管等。通过分析各种术式,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 ,深入探讨上述各项术式的优缺点、技术细节及适应范围。方法结果结论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5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