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2):72-7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532
摘要:目的 分析听神经瘤患者听力学特征,为筛查听神经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4月诊治的397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言语识别率(SDS)、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和颅脑增强MRI。结果 以典型症状就诊者312例,非典型症状就诊者85例。以突发性聋就诊者25例;患耳听力正常者54例,包含大型甚至特大型肿瘤,99例全聋者亦包含内听道和中型肿瘤。5例全聋者言语识别能力未完全消失。DPOAE一致型245例,耳蜗型72例,蜗后型79例。ABR阳性率98.0%(389/397),8例ABR波形正常者中3例为双侧非对称听力损失。结论 非典型症状就诊者占比21.4%,以突发性聋就诊、听力正常或ABR正常者不能排除听神经瘤;DPOAE和ABR可作为筛查听神经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2019, 25(5):482-48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07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耳蜗植入前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的测试结果并初步探讨其意义。方法对14例不同病因、不同年龄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耳蜗植入前进行测试,采用EMG外置电刺激器连接面神经探针作为刺激电极,采用Neuro Soft公司生产的NeruoAudio听觉诱发电位仪及调试软件进行EABR测试,测量并分析EABR波形,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Ⅴ波波幅、阈值。结果EABR的Ⅱ、Ⅲ、Ⅳ、Ⅴ波与声诱发ABR相似,Ⅲ、Ⅴ波的潜伏期较声诱发ABR缩短,但Ⅲ~Ⅴ波间期与声诱发ABR相同。14例耳聋患者均记录到EABR的Ⅲ波/Ⅴ波,引出率为100%。4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未合并其他异常患者术中2.5、2.0 mA刺激Ⅲ、Ⅴ波典型,潜伏期和波间期均正常,术中神经反应遥测技术(neural response telemetru,NRT)引出,提示其听神经脑干传导通路无异常,预后效果良好。其他部分患者存在潜伏期延长或波形分化不良或刺激阈值较高等表现,提示可能由于不同因素所导致听觉传导通路异常。结论EABR是通过电刺激耳蜗来了解听觉系统对电刺激的生理反应,最接近人工耳蜗的工作状态,可以对患者听力康复的效果提供更准确的预测;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具有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优势。而对各种特殊类型耳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检测、术后评估数据仍需深入探索。
2017, 23(2):125-128.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短期铅暴露对成年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的影响。方法将24只听力正常的成年黑目花色豚鼠随机分为4组(A、B、C、D组,每组6只),分别用含醋酸铅浓度为2 mmol/L的铅水进行喂养0、15、30及60 d,所有动物均在实验结束时测试双耳ABR并断头采血检测血铅浓度。结果各组动物的血铅浓度分别为A组(58.91±7.76)μg/L、B组(659.00±62.71)μg/L、C组(733.00±68.96)μg/L、D组(701.80±54.75)μg/L。各组动物由click诱发的ABR阈值分别为A组(25.91±3.75)dB SPL、B组(23.57±5.56)dB SPL、C组(26.88±5.94)dB SPL、D组(25.63±5.00)dB SPL,各组动物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0 dB SPL 的click声刺激下,随着铅暴露时间的延长,I波潜伏期出现延长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 d及60 d与对照组相比,III波振幅出现减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短期铅暴露(2个月内)对成年豚鼠ABR阈值无明显影响,但铅暴露时间超过30 d,从耳蜗传导到中脑的听觉信号强度开始出现下降。
2017, 23(4):350-35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704013
摘要:目的应用Titan对初筛未通过的听力高危新生儿进行复筛,评价Titan在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听力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23例(446耳)初筛未通过的听力高危新生儿在出生后第40天左右(前后不超过3 d)应用Titan分别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OAE)、声导抗检测;AABR、OAE系统自动判断是否通过,声导抗检测采用1 KHz探测音,鼓室压低于-50 dapa、声顺<0.3 ml认定为异常;统计数据,并分析其结果。结果AABR复筛通过436耳,复筛通过率为97.76%(436/446),OAE复筛通过348耳,通过率为78.03%(348/446),二者差异有显著性(χ2=81.59,P<0.05);声导抗检测异常者共81耳,异常率为18.16%(81/446),其中在AABR复筛未通过10耳中存在声导抗检测异常者共1耳,异常率为10%(1/10),OAE复筛未通过98耳中存在声导抗检测异常者共57耳,异常率为58.16%(57/98),二者差异有显著性(χ2=6.64,P<0.05)。结论Titan是一款集AABR、OAE、声导抗检测于一体的新型听力检测仪器,应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可有效降低假阳性率,并能及早评价患儿的中耳功能,鼓室负压、咽鼓管功能不良是新生儿听力筛查假阳性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6, 22(3):207-212.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脉宽条件下人工耳蜗植入者术中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的特点,分析脉宽与EABR波V引出率和阈值之间的关系,总结不同脉宽条件对EABR波V引出率和阈值的影响,选择更优化的EABR脉宽测试参数。方法无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24例作为实验组,其中耳蜗形态正常12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4例、Mondini畸形4例、共同腔畸形(common cavity deformation,CCD)2例、内听道狭窄2例;筛选条件相近的24例有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者配对作为对照组。应用改装的Cochlear Freedom人工耳蜗及自制的铂铱合金球电极对拟行人工耳蜗植入的两组者术中分别给予50、100、200 μs不同脉宽的电刺激,Biologic Navigator Pro听觉诱发电位仪记录不同脉宽条件下EABR波V引出率和阈值。结果脉宽50、100、200 μs时,EABR波V引出率实验组(均为91.7%)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100%、9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EABR阈值实验组[分别为(183.73±8.96)CL、(151.28±10.05)CL、(120.56±12.82)CL]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5.50±9.14)CL、(142.71±11.45)CL、(110.63±10.24)C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87、16.82、17.64,P均<0.05)。结论蜗内单极刺激能诱发出良好的EABR波形,无残余听力的患者EABR阈值要明显高于有残余听力的患者。相对于脉宽200 μs,50、100 μs时EABR波形波V引出率高;脉宽50 μs波形分化更好、动态范围广,内耳畸形严重可能需要适当加大刺激量(如将脉宽改为100 μs)。
2014, 20(1):21-24.
摘要:摘要:目的持续静脉给予大鼠肾上腺素模拟应激导致的内耳缺血状态,观察给药前后大鼠听力及血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相关激素水平变化情况,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按数字随机法分为3个组(对照组、8 μg kg1·min1肾上腺素组、12 μg kg1·min1肾上腺素组),每组8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后两组尾静脉持续给予肾上腺素3 h。各组分别于给药前、给药结束时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听力。第2天复查听阈后处死,检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GC)水平。结果与给药前比较,两肾上腺素组给药结束时ABR波Ⅰ、波Ⅲ听阈明显升高。两肾上腺素组给药结束时40 dB声强下波Ⅲ幅值较基础值明显下降。给药次日两肾上腺素组大鼠听阈以及幅值基本恢复,8 μg kg1·min1组血清CRF、ACTH和GC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结论静脉持续给予大鼠肾上腺素可以导致大鼠可逆性的听力损失,引起血清CRF、ACTH和GC含量升高。
2013, 19(3):199-203.
摘要:目的通过测试听性脑干反应和复合动作电位评估石杉碱甲对D-半乳糖致老年性聋大鼠听觉功能的改变。方法 出生后3~4 W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用5% D-半乳糖(200 mg/kg)行颈背部皮下连续注射8 W制备大鼠老年性聋模型;干预组用5% D-半乳糖(200 mg/kg)和石杉碱甲(0.1 mg/kg)行大鼠颈背部皮下注射;空白组作为对照。用药前、后分别检测大鼠听性脑干反应 (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 )以检测听觉敏感性;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测试耳蜗输出幅度;以成对短声(pair clicks)为时间紧张性刺激,通过各CAP2/CAP2(20 ms)比值与短声间隔的关系函数反映耳蜗时间分辨能力。β半乳糖苷酶染色下丘衰老细胞。结果3组动物用药前后ABR阈值无明显改变(P>0.05);和模型组相比,干预组8kHz下80 dBSPL时ABR Ⅲ波潜伏期、I~V波间期缩短,提示听觉信号从外周到中枢的传入时间减少;以成对短声CAP响应所代表的耳蜗时间分辨力干预组高于模型组,但仍低于对照组;模型组下丘衰老细胞密度最高,干预组次之,对照组最少。结论石杉碱甲可以提高D半乳糖致老年性聋大鼠与言语识别相关的听觉处理能力,为临床寻找改善老年患者听觉功能药物提供实验支持。
2013, 19(3):242-245.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内听宫穴对庆大霉素致聋大鼠听力的改善作用。方法 20只成年大鼠平均分为4组,庆大霉素组每日上午腹腔注射庆大霉素100 mg/kg,连续14 d;内听宫组庆大霉素给药方法同庆大霉素组,自腹腔注射庆大霉素第1天开始,隔日下午进行针刺内听宫穴,共10次;听宫组庆大霉素给药方法同庆大霉素组,自腹腔注射庆大霉素第1天开始,隔日下午进行针刺听宫穴,共10次;对照组每日上午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共10次。分析实验前、实验14 d及20 d各组大鼠听性脑干反应阈,评价各组大鼠听力情况。结果庆大霉素组的听性脑干反应阈明显高于内听宫组、听宫组及对照组,内听宫组与听宫组听性脑干反应阈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针刺内听宫穴及听宫穴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庆大霉素致聋大鼠听性脑干反应阈,减轻庆大霉素耳毒性,缓解药物对听力的损害作用,是治疗药物性耳聋的有效穴位。
2012, 18(5):333-338.
摘要: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HO-1)在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 DBI)大鼠耳蜗的表达,分析听觉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40Hz AERP)和多频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 state response,ASSR)与HO1表〖CM(155mm〗达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DBI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外伤1、2、3、4周组,每组30只大鼠。采用ABR、40Hz AERP、ASSR测定,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及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动物HO1表达及ABR、40Hz AERP、ASSR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大鼠耳蜗HO1无表达,外伤后各组内耳HO1表达有明显变化(P<0.01)。外伤后各组ABR、40Hz AERP、ASSR阈值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外伤各组内耳HO1表达与ABR、40Hz AERP、ASSR阈值变化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大鼠DBI对内耳HO-1表达及听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ABR、40Hz AERP、ASSR阈值变化可能与HO-1表达有关。
2010, 16(2):105-111.
摘要: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术中注意事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头部CT、MRI和全脑血管DSA检查,病变位于中脑和脑桥4例,脑桥11例,延髓1例,直径大小为(1.3±0.4)cm。采用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四脑室入路7例,枕下经天幕入路1例,颞下或颞枕入路4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4例。术中行脑神经监护、神经导航引导下切除病变。结果:术前所有患者均有出血史及脑神经症状和(或)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表现。16例中涉及中脑病变手术入路选择以颞下、颞枕或枕下经天幕入路为主;脑桥病变多选择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四脑室入路;脑桥前外侧方病变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而病变位于延髓者以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四脑室入路为主。显微镜下将肿瘤全切,无手术死亡。随访4~48个月。16例均无复发及再出血者。结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个体化地选择显微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神经导航导引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把握好手术时机,积极手术治疗,完全可以达到治愈目的。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