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1(1):9-1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084
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鼻腔浆液黏液腺错构瘤(SMH)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39.75岁。主要症状是单侧鼻塞及脓涕,3例病变位于钩突,1例病变位于中鼻甲。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下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均为SMH,表现为黏膜下呈簇状或小叶状增生的浆液黏液腺、导管。免疫组化结果:CK7、CK19为弥漫性阳性,S100、p63、EMA为局灶性阳性。随访6~48个月,均未复发。结论 鼻腔SMH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病理学表现独特,手术彻底切除病变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2025, 31(1):52-5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257
摘要:目的 研究外耳道真菌病的真菌菌种分布,探讨多重PCR技术检测和鉴定外耳道真菌病常见真菌菌种的方法。方法 取2022年3月—2023年6月就诊于荆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37例外耳道真菌病患者外耳道标本,采用改良的马丁固体培养基对同一标本的一部分进行了常规培养,培养后提取DNA,PCR扩增及测序鉴定真菌菌种。同时,该标本另一部分直接经DNA提取后,行两次多重PCR,分别使用通用真菌引物和特异性真菌引物,根据琼脂糖凝胶电泳得到的条带的长短可鉴定真菌菌种。结果 通过传统方法和多重PCR技术行真菌菌种鉴定,本地区137例外耳道真菌病患者曲霉菌共128株(93.4%),其中土曲霉73株、黄曲霉24株、黑曲霉18株和烟曲霉13株;念珠菌共9株(6.6%),均为白念珠菌。传统方法需4~7 d,而多重PCR技术6~8 h即可鉴定真菌菌种,对比两组方法结果,符合率为100%。结论 本地区外耳道真菌病患者最常见的真菌菌种是曲霉菌和念珠菌。除了常见菌种,多重PCR技术还可以鉴定高耐药和高致死率的耳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罕见菌种。与传统方法相比,多重PCR技术检测和鉴定外耳道真菌病具有快速、准确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2024, 30(1):116-12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536
摘要:颈静脉球解剖异常形式多样,以颈静脉球高位多见,其发生率由于临床分类标准不一差异性较大。颈静脉球解剖异常大多表现为无症状患者,因此临床重视程度较低。但其为颞骨岩部最常见的血管异常,容易因忽视而在中耳、内耳及侧颅底手术中出现术中致命性大出血。颈静脉球解剖异常有症状患者表现多变,容易被其他具有相同症状的疾病所掩盖。因此对颈静脉球解剖异常的临床症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相关综述,以加深对颈静脉解剖异常的认识,对减少临床重大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
2024, 30(2):128-13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522
摘要:双侧声带麻痹(BVCP)是指双侧支配咽喉部肌肉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引起的双侧声带运动障碍,占儿童先天性喉部异常疾病的第二位。主要症状为上气道梗阻、喘鸣、声音嘶哑等。其病因包括神经性、医源性、特发性及其他病因。临床可行病因评估、声带运动振动评估、影像学检查、喉肌电图及喉超声等检查评估。缓解呼吸道阻塞为治疗的主要目的,恢复喉的生理功能为治疗的最终目标。治疗方法有无创正压通气、气管切开术、环状软骨裂开术、杓状软骨切除术、声带后端切断术、声带外移固定术、选择性喉神经修复术、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喉内肌及其他新兴治疗方法。
2023, 29(4):1-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097
摘要:咽鼓管是连接鼻咽部和中耳鼓室腔的管道结构,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咽鼓管失去静息时关闭功能而处于持续开放状态时,称为咽鼓管异常开放症(PET)。PET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其典型症状为自听增强、闻及自身呼吸音、主观性耳鸣及耳闷胀感等。PET患者症状由于与咽鼓管开放不良的功能障碍症状相似,常容易被漏诊或误诊,本文围绕PET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对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诊断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是诊断PET的核心,然而尚没有单一的咽鼓管功能检查可以在没有其他临床观察和检查的情况下准确评估咽鼓管功能。治疗上,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针对PET患者,可进行“阶梯式”治疗策略:即先增重、冲洗鼻腔、滴酸等保守治疗,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且患者有强烈治疗需求者,可采用如鼓膜手术、堵塞咽鼓管、缩窄咽鼓管口创伤性的手术治疗。
2023, 29(6):11-1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279
摘要:目的 评估EB病毒相关血清学标志物Rta蛋白IgG抗体(Rta/IgG)、衣壳抗原IgA抗体(VCA/IgA)、早期抗原IgA抗体(EA/IgA)联合检测在临沂地区鼻咽癌(NPC)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2022年10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体检的体检组15 873例、有鼻咽部相关临床症状的筛查组1 800例、经病理科确诊为NPC的确诊组48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其血清中Rta/IgG、VCA/IgA、EA/IgA的抗体水平,将检测结果绘制成ROC曲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3项指标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对NPC的诊断价值。结果 Rta/IgG、VCA/IgA、EA/IgA在确诊组阳性率分别为72.90%(35/48)、85.41%(41/48)、85.41%(41/48),在筛查组阳性率分别为17.17%(309/1 800)、27.06%(487/1 800)、17.72%(319/1 800),在体检组阳性率分别为10.34%(1 642/15 873)、19.30%(3 070/15 873)、9.96%(1 581/15 873)。确诊组阳性率明显高于筛查组(χ2分别为95.918、78.029、136.589)及体检组(χ2分别为198.823、132.894、297.78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Rta/IgG、VCA/IgA、EA/IgA的灵敏度分别为72.90%、85.41%、85.41%,特异度分别为89.0%、79.9%、89.2%。3项抗体联合检测时其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83%(46/48)和99.12%(17 518/17 673);且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均高于3项抗体单独检测值(0.846、0.901、0.916)。结论 Rta/IgG、VCA/IgA、EA/IgA抗体的联合检测可更大范围的反应EB病毒潜伏期及溶解期的抗原表达,具有很好的互补作用,明显提高了NPC的检出率。
2023, 29(1):15-2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75
摘要:牙源性鼻窦炎(OS)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是在单侧鼻窦病变中占比很高。多由牙周病、牙科治疗及种植牙等引起,表现为以鼻腔腥臭味、中鼻道稀薄灰白色脓液以及CT可见的根尖及窦底病变为主要特征。虽然OS是一个大家熟知的疾病,但是在诊断上缺乏具有共识性的标准,治疗上多学科协作不足,处理策略选择的依据不清,导致很多OS不能被准确识别和恰当治疗。因此,本文从疾病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影像特征、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其认识现状与存在问题作一回顾,以促使OS临床治疗规范化。
2023, 29(2):19-2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28
摘要:目的 分析喉部癌肉瘤及肉瘤样癌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学特点,避免漏诊误诊,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水平。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总结2012年7月—2016年1月收治的6例喉部癌肉瘤及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诊疗过程和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首次治疗全部为手术治疗,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合免疫组化均确诊为喉部癌肉瘤或肉瘤样癌,其中1例行术后放疗。随诊期间,6例患者中有4例复发,均再次手术。共随访67~87个月,其中目前存活4例、失访1例、死亡1例。结论 喉部癌肉瘤或肉瘤样癌多以声嘶为首发症状,形态不一,早期表面光滑,易误诊为声带息肉;完全确诊需常规病理检查结合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建议扩大切除,可辅以术后放疗;术后相对容易复发,预后总体良好。
2023, 29(1):24-3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42
摘要:目的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现有的诊断技术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诊断模型来补充现有的诊断方法。方法 利用CRSwNP患者(GSE23552、GSE36830)的公开基因表达数据来识别潜在的差异基因,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进一步筛选特异性基因,建立CRSwNP的早期诊断模型。结果 共发现78个上调基因和25个下调基因,随机森林算法筛选了4个特异性基因(HPGDS、IL1RL1、FMO3、DOK3),人工神经网络构建出基于上述基因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AUC=0.986),独立数据集GSE194282进一步验证了其准确性(AUC=0.888)。结论 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一个基于基因表达水平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早期CRSwNP,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改善临床决策。
2023, 29(2):36-3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13
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头颈部血管平滑肌瘤(ALM)的临床特点,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21年7月收治的17例头颈部ALM患者的临床病历及随访资料。结果 17例头颈部ALM患者,其中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49.5岁。发病部位位于耳廓、面颊部各6例,鼻前庭1例,鼻腔2例,鼻咽部1例,左上唇侧前庭沟1例。位于鼻前庭者诉鼻塞,位于鼻咽部者诉鼻塞伴涕中带血,其余患者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17例患者,6例行CT检查,其中4例行增强CT扫描后可见肿物血管丰富,呈明显强化或不均匀强化;6例行鼻内镜检查;5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均查见血细胞。15例由HE染色确诊,2例由HE染色和免疫组化确诊。根据Morimoto分类方法,实体型8例,静脉型4例,海绵型4例,实体型-海绵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例位于鼻咽部的肿物术中大量出血,约2 000 mL,予以电凝、压迫止血,其余病例术中均无明显出血。术后平均随访5年,均无复发、恶变。结论 头颈部ALM临床表现各异,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可明确诊断。对位于头颈部腔隙内、瘤体较大、完整切除困难且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瘤体血供丰富的病例,术前可考虑行瘤体血管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