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5):48-5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52
摘要:目的 经鼻内镜鼻咽切除术是目前鼻咽颅底病变微创手术的首选,但颈内动脉损伤是该手术的潜在危险。通过术前对患者CT资料进行多层面观测和图像三维重建,评估颈内动脉的走行及其与相关结构的空间关系,以便指导鼻内镜鼻咽及咽旁隙颅底手术。方法 选择40例(80侧)鼻咽及其周围颅底无病变表现的头部增强CT资料,在图像工作站上对不同层面中颈内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进行测量,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颈内动脉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结果 在骨性下鼻甲层面中,骨性下鼻甲后缘、翼内板后缘、翼外板后缘、中线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8.8±4.0)、(25.9±2.8)、(19.7±3.8)、(23.8±2.7) mm;骨性下鼻甲后缘及翼内板后缘的延长线与颈内动脉的夹角为(15.0±4.0)、(17.0±6.0)°。在后鼻孔下缘层面中,翼内板后缘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和角度分别为(27.2±3.5) mm和(12.0±4.0)°。三维重建获得清晰的立体图像。颈内动脉颈段的走行40%发生变异,其中大部分为弯曲型,位于口咽至咽隐窝水平,突向咽后壁。结论 患者术前进行个体化CT三维重建能为经鼻内镜鼻咽颅底手术提供关键解剖信息,便于术中定位颈内动脉,提高手术安全性。人群中颈内动脉变异率较高,突向咽后壁,经鼻内镜鼻咽-咽旁颅底手术风险增高,术前应充分评估。
2024, 30(6):110-11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38
摘要:咽鼓管是一个复杂且隐匿的结构,由骨部、软骨部、骨与软骨的连接部3部分组成,对于保持中耳健康和正常听力非常重要。咽鼓管功能异常会导致耳胀、耳鸣、分泌性中耳炎和鼓膜内陷等,是成人和儿童发生中耳疾病的常见原因。随着鼻内镜和耳内镜等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咽鼓管的解剖结构备受关注,但目前对于咽鼓管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研究有限,本文旨在将咽鼓管解剖结构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阐述,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2023, 29(2):44-4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86
摘要:目的 探讨复发性鼻咽癌鼻内镜挽救手术中的颈内动脉破裂出血的原因、应急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2020年3月—2021年2月收治的2例复发性鼻咽癌患者术中发生颈内动脉破裂的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采用电磁导航辅助鼻内镜入路行鼻咽恶性肿瘤切除术,发生颈内动脉破裂出血后,均以长碘仿纱条暂时压迫止血,紧急行颈内动脉血管内栓塞术,术后予以抗感染、抗凝及对症支持治疗。结果 治疗后2例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稳定,未出现近期及远期相关并发症。结论 比邻、侵犯或包绕颈内动脉的中晚期复发性鼻咽癌患者术前应充分评估颈内动脉状态及代偿情况,术中一旦出现颈内动脉破裂出血,应立即行碘仿纱条填塞压迫止血并紧急行介入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2019, 25(6):615-61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6009·
摘要:目的探讨颞下窝B型径路在侧颅底肿瘤中的适应证及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采用颞下窝B型径路治疗8例侧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横纹肌肉瘤1例,成熟型畸胎瘤1例,骨巨细胞瘤1例,颞骨鳞癌1例,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胆脂瘤2例。结果3例患者病变范围主要累及颈静脉孔区、颈内动脉、岩尖;5例患者病变范围主要累及颧弓、颞下颌关节、中颅底甚至颞叶。7例单纯行颞下窝B型径路,1例患者行颞下窝B型径路联合经耳蜗径路,8例患者均完全切除病变。所有患者术后1周复查头颅MRI,均未见病变残留。4例患者术后为重度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另外4例患者术后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术前面瘫者2例,术后无加重;术前面神经功能正常者,术后2例出现面瘫,其中1例为联合经耳蜗入路患者术中将面神经进行移位,另外1例由于恶性肿瘤已侵犯面神经,术中将受侵犯的面神经切除。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无脑脊液耳漏、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偏瘫、死亡等严重术后并发症。 结论颞下窝B型径路在暴露颈内动脉垂直段和水平段、岩尖等部位极具优势,同时这一径路也可用于切除累及颧弓、颞下颌关节甚至累及颞叶的侧颅底肿瘤。
2018, 24(4):327-33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6
摘要: 目的探讨和总结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的临床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6年5月收集的19例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56.5岁,发病时间11个月至6年,所有患者均经额颞入路行脑膜瘤切除。结果19例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中SimpsonⅡ级切除15例,Ⅲ级切除4例。无一例死亡。术后随访2~8年,平均随访时间6.5年,无一例肿瘤复发。术后发生可恢复性脑梗塞6例,经对症治疗术后3个月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3例出现不可恢复性脑梗塞,术后1年仍无改善。结论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手术风险极大,预判颅底重要解剖结构,沿神经血管走形锐性分离,术中避免颈内动脉破裂出血和术后积极预防血管痉挛,能够获得较好的手术疗效。
2018, 24(6):509-51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03
摘要:目的探讨颞下窝径路TypeB技术在颞骨岩部巨大迷路型胆脂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5例巨大迷路型颞骨岩部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中曾行开放式乳突根治1例,岩骨次全切除(保留听囊)1例,开放式乳突根治后再行岩骨次全切除(保留听囊)1例,入院后5例患者均接受颞下窝径路TypeB手术切除。结果5例患者均手术完整切除,显微镜下术腔无死角,检查无胆脂瘤残留。所有患者颈内动脉均有不同程度胆脂瘤包绕,均沿胆脂瘤基质与颈内动脉壁的间隙分离干净。术后均行MR+DWI随诊1~2.5年,未见复发。5例患者术后术侧均全聋。1例面神经完整者术后HB II级;2例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患者,其中1例术后1年HB III级,另1例术后随访1年HB IV级;2例头痛患者术后症状均消失。5例患者术后1个月均可正常饮食。结论颞下窝径路TypeB技术可以安全、彻底切除复杂的巨大迷路型岩部胆脂瘤,未引起严重并发症。但早期反复手术失败影响对相关功能的保留和重建。
2017, 23(6):526-528.
摘要:目的对颅底内镜相关的颈内动脉解剖进行观测,为安全实施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对8具成人尸头颈内动脉分别以内镜术式和大体方式解剖,观察颈内动脉和周围结构之间关系,并做相关解剖测量。结果颈内动脉前膝位于蝶窦外侧壁后上和视神经压迹向内下约成60度角方向、鞍底外侧,其水平段和面神经鼓室段大致位于同一直线上,前部和Ⅲ、Ⅳ、Ⅴ等脑神经相邻,后部和耳蜗相邻出破裂孔。结论颈内动脉和耳鼻结构密切相关,其各段都可通过密切关联结构进行定位,了解该区域结构之间关系对安全开展颅底内镜手术意义重大。
2013, 19(6):495-501.
摘要:目的创建内镜下经上颌窦入路翼腭窝及颞下窝解剖模型,寻找内镜下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的定位方法。方法 对100例成人行鼻、颅底CT扫描并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模型上分别测量犁骨后缘中点至颈内动脉相关解剖标志的角度和距离。同时对6具尸头于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联合入路解剖翼腭窝和颞下窝,以咽鼓管为中心向外、向后逐步暴露并定位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结果犁骨后缘中点至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孔、颈静脉孔的角度平均值分别为72.0°、57.6°、54.1°,犁骨后缘中点至以上各孔的距离平均值分别为13.65、31.81、32.5 mm,蝶骨角棘与颈动脉管外口前界平均距离为5.92 mm。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联合上颌窦开窗入路能充分的暴露翼腭窝和颞下窝结构。犁骨后根、蝶骨翼突、蝶骨角棘、卵圆孔和茎突是颈内动脉相关颅底解剖的重要标志;蝶骨角棘、骨性咽鼓管口为颈动脉管外口前界的重要骨性标志,术中不超越该界限有助于减少损伤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
2010, 16(2):81-85.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正常成人颈内动脉岩内段各点与咽鼓管圆枕的距离,为鼻内镜颅底相关手术的安全操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50例正常成人颅底为研究对象,采用薄层高分辨率CT扫描和图像放大,三维重建,对颈内动脉岩内段距咽鼓管圆枕的距离进行测量,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咽鼓管圆枕距离同侧破裂孔距离为17.440±0.213)mm,距离同侧颈内动脉管外口(27.322±0.271)mm,距离右侧卵圆孔(22.000±0.323)mm。男性咽鼓管圆枕与左侧卵圆孔距离为(21.122±0.314)mm,女性咽鼓管圆枕与左侧卵圆孔距离为(21.228±0.617)mm。结论:该研究为鼻内镜颅底手术的安全操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术中暴露和保护岩骨段颈内动脉极为重要,能有效避免术中损伤颈内动脉造成致死性大出血。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