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1(1):13-1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174
摘要:目的 探讨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不同鼻眼相关疾病选择经鼻内镜不同手术径路治疗的优势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7月收治的48例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鼻眼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类型及范围,采取5种不同手术径路治疗:选择鼻内镜下经典Messeerklinger手术径路39例,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径路3例,鼻内镜下扩大鼻腔外侧壁切除径路3例,鼻内镜下联合眉弓径路2例,鼻内镜下联合唇龈沟径路1例,评价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径路的优势和疗效。结果 48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以上,其中5例经鼻内镜下经典Messeerklinger手术径路视神经管减压术中,3例从术前无光感恢复到术后指数/20 cm,1例从术前视力0.1恢复到术后0.4,1例无明显好转;其余43例患者眼部症状完全消除,无复视斜视、视力减退、眼干、溢泪、眼球突出、红肿,无脑脊液鼻漏、面部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术后鼻腔通气良好。结论 根据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鼻眼相关疾病的不同类型、范围及影像学特点,选择鼻内镜下不同径路手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疗效满意。
2024, 30(4):12-1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79
摘要:目的 探讨以眼部症状为首发的真菌性蝶窦炎的早期诊断及导航辅助下真菌病变清除术。方法 对2007年1月—2022年12月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7例以眼部症状为首发的真菌性蝶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及术后转归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经验。结果 17例患者影像学均符合真菌性鼻窦炎,且术后病理确诊为真菌感染。11例患者术后眼部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包括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眼睑下垂等,6例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 临床上病因不明的渐进性视力下降及迁延不愈的头痛,应考虑真菌性蝶窦炎可能,及时完善头颅CT、MRI等检查,一经确诊首选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术中导航技术可辅助准确定位病变并判断病变范围,保障手术安全并提高手术效率。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需要联合系统性抗真菌治疗。
2024, 30(4):18-2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81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海军军医大学海军特色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经鼻内镜治疗179例CR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确定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79例CRS患者接受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1年内复发35例(1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伴鼻息肉、鼻窦 CT Lund-Mackay评分总分、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总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未进行换药、术后未规律药物治疗与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1年内复发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其中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总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未规律药物治疗是影响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总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未规律药物治疗是影响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 30(5):18-2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34
摘要:目的 探讨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的应用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2年3月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采用鼻内镜下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治疗鼻泪管阻塞患者26例(31眼)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26 例(31 眼)患者术后随访6~48个月,痊愈率为61.3%(19/31),显效率12.9%(4/31),有效率9.7%(3/31),无效率16.1%(5/31),总有效率83.9%(26/31)。结论 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采用鼻内镜下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创伤小,疗效确切。术后应定期随访处理,以提高手术疗效。
2024, 30(5):48-5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52
摘要:目的 经鼻内镜鼻咽切除术是目前鼻咽颅底病变微创手术的首选,但颈内动脉损伤是该手术的潜在危险。通过术前对患者CT资料进行多层面观测和图像三维重建,评估颈内动脉的走行及其与相关结构的空间关系,以便指导鼻内镜鼻咽及咽旁隙颅底手术。方法 选择40例(80侧)鼻咽及其周围颅底无病变表现的头部增强CT资料,在图像工作站上对不同层面中颈内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进行测量,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颈内动脉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结果 在骨性下鼻甲层面中,骨性下鼻甲后缘、翼内板后缘、翼外板后缘、中线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8.8±4.0)、(25.9±2.8)、(19.7±3.8)、(23.8±2.7) mm;骨性下鼻甲后缘及翼内板后缘的延长线与颈内动脉的夹角为(15.0±4.0)、(17.0±6.0)°。在后鼻孔下缘层面中,翼内板后缘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和角度分别为(27.2±3.5) mm和(12.0±4.0)°。三维重建获得清晰的立体图像。颈内动脉颈段的走行40%发生变异,其中大部分为弯曲型,位于口咽至咽隐窝水平,突向咽后壁。结论 患者术前进行个体化CT三维重建能为经鼻内镜鼻咽颅底手术提供关键解剖信息,便于术中定位颈内动脉,提高手术安全性。人群中颈内动脉变异率较高,突向咽后壁,经鼻内镜鼻咽-咽旁颅底手术风险增高,术前应充分评估。
2024, 30(4):63-6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92
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鼻咽癌(NPC)放疗后鼻咽颅底坏死及肿瘤复发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内镜及影像学等进行对比,探讨两者差异性,为患者的诊断提供依据,利于临床评估和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方法 以2012年1月—2022年4月38例NPC放疗后鼻咽颅底破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坏死组和复发组,对比两组性别构成、发病年龄、二次放疗、发病时间、鼻内镜检查表现、CT及MRI影像表现的差异。结果 两组在性别构成、发病时间、二次放疗、鼻腔恶臭、内镜下鼻咽坏死情况及新生物情况、CT骨质破坏表现、鼻咽软组织强化后表现、MRI中软组织及骨髓T2及强化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通过对NPC放疗后鼻咽颅底破坏患者的性别、发病时间、临床症状、鼻内镜表现、CT、MRI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对NPC放疗后鼻咽颅底坏死与肿瘤复发进行初步鉴别,有助于临床上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2023, 29(3):12-1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164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内镜手术策略,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肿瘤切除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32例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特点及术中情况,提出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临床分型,并针对不同侵袭类型采取的手术策略及手术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32例患者术前均诊断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初发肿瘤21例、复发肿瘤11例,既往有放疗史6例;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导航序列、头颅三维脑窗+骨窗CT检查。根据肿瘤与颈内动脉(ICA)在海绵窦内走形的相对位置关系,将32例患者分为ICA外上型(10例)、ICA外下型(6例)和ICA外侧型(16例)3种类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其中全切5例(15.6%),均为ICA外下型;近全切除23例(71.9%);大部分切除4例(12.5%),均为ICA外侧型。术中见肿瘤质软21例、质地中等9例、质韧2例;肿瘤内存在纤维分隔11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10例,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鼻漏。术后腰大池置管6例,颅内感染2例,无死亡病例。术前19例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术前1例眼睑下垂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术后新增复视及外展麻痹10例,1周至1个月逐渐恢复。结论 ICA外上型、ICA外下型和ICA外侧型是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肿瘤常见的3种侵袭类型,针对此3种类型的不同特点,由内而外、循“肿瘤通道”按需切开海绵窦壁及瘤内分隔,沿ICA走形切除肿瘤有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肿瘤切除率。
2023, 29(1):31-3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14
摘要:目的 探讨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IFRS)引发颅脑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鼻内镜手术治疗及预后的可行性。方法 报道3例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引发颅脑并发症的病例,包括额叶脑脓肿、脑膜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并总结相关文献报道。结果 本组3例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病理确诊为毛霉菌感染,术后与神经内科协作进行规范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及定期鼻内镜复查,局部换药、鼻腔深海盐水冲洗等治疗后,均治愈。结论 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引发颅脑并发症临床罕见,易漏诊、误诊,治疗十分棘手,鼻内镜手术彻底清除鼻窦原发灶,结合全身抗真菌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治疗策略。
2023, 29(6):65-6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93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咽喉部肿物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方式。方法 通过回顾2020—2022年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3例新生儿咽喉部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3例新生儿咽喉部肿物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3例患者中,咽喉部囊肿1例,咽部毛息肉1例,咽部畸胎瘤1例。结果 3例患儿均表现为呼吸或吸吮困难,均在鼻内镜辅助下顺利进行支撑喉镜咽喉部肿物切除手术。随访10个月以上,均无复发。结论 鼻内镜的运用可以帮助明确肿物基底部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在鼻内镜辅助的支撑喉镜下行咽喉部肿物切除,可以完整切除肿瘤,充分止血,并发症少,应用于新生儿患者具有一定的优势。
2023, 29(4):86-9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546
摘要:目的 报告鼻内镜下筛窦骨瘤切除15例,探讨鼻内镜下筛窦骨瘤切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总结鼻窦骨瘤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8年6月—2022年4月行鼻内镜下筛窦骨瘤切除术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鼻内镜检查、鼻阻力检查及眼科相关检查。手术均于全身麻醉鼻内镜下完成,根据CT确定筛窦骨瘤的位置和范围后确定具体的手术方式,完整切除筛窦骨瘤,术后门诊定期复诊,复查鼻窦CT、鼻内镜。结果 15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筛窦骨瘤,鼻窦CT显示筛窦骨瘤均彻底切除,随访5~48个月,患者术后鼻塞、面部胀痛、头痛、流脓涕、嗅觉减退等症状较术前减轻或消失,未发生明显眶内、颅内并发症,未见骨瘤复发。结论 术前鼻窦CT可确定骨瘤位置及范围,为鼻内镜手术提供良好保障,鼻内镜下筛窦骨瘤切除有效、安全、微创,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