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1(1):13-1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174
摘要:目的 探讨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不同鼻眼相关疾病选择经鼻内镜不同手术径路治疗的优势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7月收治的48例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鼻眼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类型及范围,采取5种不同手术径路治疗:选择鼻内镜下经典Messeerklinger手术径路39例,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径路3例,鼻内镜下扩大鼻腔外侧壁切除径路3例,鼻内镜下联合眉弓径路2例,鼻内镜下联合唇龈沟径路1例,评价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径路的优势和疗效。结果 48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以上,其中5例经鼻内镜下经典Messeerklinger手术径路视神经管减压术中,3例从术前无光感恢复到术后指数/20 cm,1例从术前视力0.1恢复到术后0.4,1例无明显好转;其余43例患者眼部症状完全消除,无复视斜视、视力减退、眼干、溢泪、眼球突出、红肿,无脑脊液鼻漏、面部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术后鼻腔通气良好。结论 根据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鼻眼相关疾病的不同类型、范围及影像学特点,选择鼻内镜下不同径路手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疗效满意。
2024, 30(4):18-2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81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海军军医大学海军特色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经鼻内镜治疗179例CR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确定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79例CRS患者接受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1年内复发35例(1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伴鼻息肉、鼻窦 CT Lund-Mackay评分总分、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总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未进行换药、术后未规律药物治疗与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1年内复发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其中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总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未规律药物治疗是影响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总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未规律药物治疗是影响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3, 29(1):31-3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14
摘要:目的 探讨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IFRS)引发颅脑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鼻内镜手术治疗及预后的可行性。方法 报道3例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引发颅脑并发症的病例,包括额叶脑脓肿、脑膜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并总结相关文献报道。结果 本组3例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病理确诊为毛霉菌感染,术后与神经内科协作进行规范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及定期鼻内镜复查,局部换药、鼻腔深海盐水冲洗等治疗后,均治愈。结论 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引发颅脑并发症临床罕见,易漏诊、误诊,治疗十分棘手,鼻内镜手术彻底清除鼻窦原发灶,结合全身抗真菌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治疗策略。
2023, 29(4):86-9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546
摘要:目的 报告鼻内镜下筛窦骨瘤切除15例,探讨鼻内镜下筛窦骨瘤切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总结鼻窦骨瘤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8年6月—2022年4月行鼻内镜下筛窦骨瘤切除术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鼻内镜检查、鼻阻力检查及眼科相关检查。手术均于全身麻醉鼻内镜下完成,根据CT确定筛窦骨瘤的位置和范围后确定具体的手术方式,完整切除筛窦骨瘤,术后门诊定期复诊,复查鼻窦CT、鼻内镜。结果 15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筛窦骨瘤,鼻窦CT显示筛窦骨瘤均彻底切除,随访5~48个月,患者术后鼻塞、面部胀痛、头痛、流脓涕、嗅觉减退等症状较术前减轻或消失,未发生明显眶内、颅内并发症,未见骨瘤复发。结论 术前鼻窦CT可确定骨瘤位置及范围,为鼻内镜手术提供良好保障,鼻内镜下筛窦骨瘤切除有效、安全、微创,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2, 28(4):20-2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019
摘要:目的 探讨轮廓化后半周膜鼻泪管在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 30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均行鼻科常规术前检查及鼻窦影像学检查。患者均采用轮廓化后半周膜鼻泪管手术,该术式通过去除鼻泪管骨管后半周骨质及依附其上的黏膜组织,从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保留鼻泪管膜部,进入窦腔,去除病变。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彻底清除病变,完整保护鼻泪管膜部,术后恢复良好,窦腔上皮化良好,病变均无复发,无鼻周局部麻木、鼻翼塌陷、溢泪等并发症。结论 轮廓化后半周膜鼻泪管手术通过保留鼻泪管膜部,可扩大手术视野,增大手术操作空间,从而减小手术损伤,避免并发症,对于处理上颌窦的良性病变有巨大优势,并可最大限度保留鼻腔、上颌窦的生理功能,防止窦口狭窄,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2022, 28(5):24-2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97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经鼻浴缸塞技术在儿童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6例脑脊液鼻漏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5~123月龄,中位年龄57.5月龄。患儿常规进行鼻窦薄层CT及MRI检查,并进行了全身麻醉下经鼻内镜浴缸塞技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术后定期随访,对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进行评估。对所有患儿的人口学特点、症状、体征、颅底漏口位置及面积、治疗及预后情况等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6例患儿中,外伤性脑脊液鼻漏7例,先天性脑脊液鼻漏9例。单纯性脑脊液鼻漏2例,合并基底型脑膜脑膨出14例。颅底漏口分别为左侧筛板6例,右侧筛板4例,左侧筛顶2例,右侧筛顶1例,左侧额窦后壁2例,右侧蝶窦顶壁1例。漏口最大直径1~4 mm 4例,5~10 mm 7例,11~20 mm 5例。其中15例手术获得一次性成功,仅1例额窦后壁外伤性脑脊液漏内镜手术修补失败,改由神经外科行开颅修补术。术后随访24~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2.5个月,均未复发或出现并发症。结论内镜经鼻浴缸塞技术法儿童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2022, 28(4):25-2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43
摘要:目的 探讨真菌球性上颌窦炎的不同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49例真菌球性上颌窦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术后随访,对其不同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49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真菌球性上颌窦炎。根据临床资料可分为4种不同的临床特征:①单纯真菌球性上颌窦炎21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头痛、脓涕、涕血、鼻塞;术中开放上颌窦并适当扩大窦口,术后给予鼻腔冲洗;②无症状型15例:此型主要是体检或者其他疾病检查无意发现,鼻窦影像学特点有典型的真菌性鼻窦炎特征,术中对上颌窦开放并适当扩大窦口,术后给予鼻腔冲洗;③合并鼻息肉8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鼻塞、脓涕、头痛、头晕等症状。手术以切除鼻息肉,开放上颌窦并适当扩大窦口,术后按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治疗同时给予鼻腔冲洗;④合并变应性鼻炎5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涕血、鼻塞伴喷嚏、清涕、鼻痒等变应性鼻炎症状,术中可见病变窦腔内黏膜水肿,呈息肉样变。开放上颌窦并扩大窦口,术后给予变应性鼻炎治疗同时给予鼻腔冲洗,当病变位于上颌窦前、内下、底壁时,在0°内镜下加行改良泪前隐窝入路手术。结论 根据真菌球性上颌窦炎其不同临床特征进行分型有利于精准诊治;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可以减少手术后复发,改善预后。
2022, 28(4):35-4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196
摘要:慢性鼻窦炎(CRS)是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学及病理生理机制复杂。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其诊断、治疗策略逐渐向个体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手术治疗是CRS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鼻内镜手术因其功能性和微创性成为目前CRS首选的外科治疗手段,但是术后鼻腔、鼻窦黏膜仍处于炎症环境中,若处理不当会影响手术疗效。临床研究证实,鼻内镜手术后行鼻腔冲洗可改善症状,促进术腔恢复。本文将从冲洗液、冲洗方法、冲洗工具等方面进行综述,为鼻腔冲洗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2, 28(1):109-11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071
摘要:目的 总结1例鼻咽部Warthin瘤并后鼻孔闭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探讨鼻咽部Warthin瘤的可能来源,以加深对此类疾病的了解。方法 对收治的1例后鼻孔闭锁患者行鼻内镜下双侧后鼻孔粘连松解+后鼻孔成形术,术中见右侧后鼻孔完全闭锁,左侧鼻腔后鼻孔狭窄。以电刀自鼻中隔处打开左侧后鼻孔,继而向外侧切除后鼻孔增生组织,松解左侧后鼻孔粘连,扩大后鼻孔,同法行右侧手术。术后组织送病检。结果 术中双侧后鼻孔开放满意,术后患者症状消失。送检组织并病理提示为微小Warthin瘤。随访1年肿瘤无复发。结论 头颈部Warthin瘤多见于涎腺,尤以腮腺居多。发生于鼻咽部的极为罕见,通常认为其来源于鼻咽部散在小涎腺或者黏膜上皮化生,鼻内镜下手术切除为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2021, 27(3):361-36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74
摘要: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为头部或颅面部外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多为青壮年,是一种发病率不高但可导致严重视力减退的颅脑外伤并发性疾病,可对患者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性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易延误确诊,且缺乏统一的治疗指导方案,各治疗手段临床治疗效果各异。本文通过查阅最新相关文献,对TO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