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5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量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术后鼻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2021, 27(6):716-71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440

      关键词:鼻腔结构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鼻腔扩容术鼻声反射鼻阻力
      摘要 (591)HTML (342)PDF 912.44 K (389)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量在鼻腔扩容手术治疗鼻腔结构异常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鼻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且经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具有鼻塞、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证实结构异常的成年OSAHS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实施个体化的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手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进行VAS评估、鼻声反射测量和鼻阻力测量,比较手术前后测量结果。结果 患者术前VAS评估计分、鼻腔吸气总阻力、鼻腔呼气总阻力、鼻腔最小横截面积、鼻腔容积、最小横截面积至前鼻孔的距离分别为(6.97±1.27)分、(2.07±1.07)kPa/L·S-1、(2.15±1.09)kPa/L·S-1、(0.39±0.16)cm2、(2.20±0.97)cm3及(1.97±0.47)cm;术后6个月分别为(1.33±0.92)分、(1.69±1.03)kPa/L·S-1、(1.90±1.02)kPa/L·S-1、(0.51±0.17)cm2、(2.73±1.05)cm3及(2.19±0.46)cm。手术前后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鼻腔扩容术可以显著改善伴有鼻腔结构异常的OSAHS患者的鼻通气功能,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量能客观评估鼻腔扩容手术治疗前后伴有鼻腔结构异常的OSAHS患者鼻通气功能的变化。

    • 鼻声反射对特异性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评估

      2016, 22(4):320-322.

      关键词:鼻声反射|皮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
      摘要 (283)HTML (0)PDF 756.00 Byte (521)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鼻声反射测量评估特异性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对接受阿罗格(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注射脱敏治疗的65例变应性鼻炎患儿进行研究,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5~13岁,平均年龄(7.1±2.2)岁。所有患儿均对屋尘螨和粉尘螨过敏,完成1年的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和鼻声反射测量,分析治疗前后鼻腔容积(NV)及鼻腔最小横截面积(MCA)的变化,评估特异性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的疗效。结果65例变应性鼻炎患儿特异性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1年后症状评分明显改善,治疗1年后鼻腔容积及鼻腔最小横截面积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增加。结论鼻声反射测量是客观反映鼻腔通气状况的指标。鼻声反射测定值与患者主观感受具有高度一致性,对鼻腔通气功能的临床评估有应用价值。特异性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用鼻声反射测量来评估是客观准确的。

    • 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术后鼻腔通气功能的评估

      2013, 19(2):122-125.

      关键词: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术|鼻腔通气功能|鼻声反射检查|NOSE量表
      摘要 (1031)HTML (0)PDF 792.00 Byte (787)收藏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主观及客观性评估方法,对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上颌骨向不同方向移动后鼻腔通气功能的变化进行评估。方法:将30例需要接受正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2组,前移组13例,采用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前移术; 非前移组:17例,采用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上抬、后退或下降术。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前鼻镜及鼻声反射检查。所有研究对象术前及术后6个月均完成NOSE 量表的主观性评估,采用SPSS对术前及术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鼻声反射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鼻腔阻力、鼻腔容积及鼻腔最小截面积3项指标在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所改善,但是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NOSE量表的主观性评估结果显示,两研究组于术后6个月时的评估分值即主观症状改善较术前下降,然而仅非前移组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骨Le Fort I型单块截骨上颌骨向不同方向移动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不会对患者的鼻腔通气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利用客观性(鼻声反射)及主观性(NOSE量表)检测手段可以有效地对鼻腔结构及功能进行评估。

    • 鼻部疾病手术前后鼻腔功能的变化

      2013, 19(3):221-224.

      关键词:鼻声反射|鼻阻力|鼻呼吸量|哮喘|改良哮喘控制问卷
      摘要 (832)HTML (0)PDF 851.00 Byte (1343)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鼻部疾病的哮喘患者手术治疗前后效果的评估及鼻腔功能检查在其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方法 通过应用鼻腔功能检查联合改良哮喘控制问卷(ACQ6)对经手术治疗的合并鼻部疾病的哮喘患者(按合并疾病分为鼻中隔组、鼻息肉组、鼻窦炎组)的手术疗效、鼻腔通气功能改善及哮喘症状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鼻腔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手术前后鼻腔功能检查结果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组分别与鼻息肉、鼻窦炎组比较,鼻腔功能检查显示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息肉与鼻窦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Q6统计结果显示各组手术前后得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手术后哮喘症状明显改善,而各组间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鼻部疾病的哮喘患者通过鼻部疾病的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鼻腔功能检查及ACQ6的联合使用可为合并鼻部疾病的哮喘患者的防治提供新的临床诊疗思路。

    • 鼻声反射与鼻阻力检查在原发性萎缩性鼻炎诊断中的应用

      2012, 18(1):28-30.

      关键词:鼻声反射|鼻阻力|原发性萎缩性鼻炎
      摘要 (1122)HTML (0)PDF 370.00 Byte (154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检查在原发性萎缩性鼻炎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实验者中选取25例正常成年受试者为对照组,6例原发性萎缩性鼻炎患者为实验组,分别行鼻声反射(acoustic rhinometry,AR)和鼻阻力(rhinomanometry, RM)测量,获得单侧鼻腔第1狭窄面积、单侧鼻腔第2狭窄面积、单侧鼻腔最小截面积、单侧及总的0~5 cm和2~5 cm鼻腔容积(UV5、UV2~5、TV5、TV2~5)、单侧吸气阻力、单侧呼气阻力及鼻气道总阻力参数,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实验组单侧鼻腔第1狭窄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T=9.189,P<0.05),其余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鼻阻力与鼻声反射检查可为原发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参数。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5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